词条 | 雷内·马格利特 |
释义 |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 中文名: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 外文名: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 国籍:比利时 出生地:比利时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21日 逝世日期:1967年8月15日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代表作品:《戴黑帽的男人》等 勒内·马格里特本名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 昵称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 出生 1898年11月21日 逝世 1967年8月15日 (68岁)布鲁塞尔,比利时 国籍 比利时 领域 画家 相关活动 超现实主义 代表作:《戴黑帽的男人》The Treachery of ImagesOn the Threshold of Liberty The Son of Man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 勒内·马格里特 生平 1 8 9 8 年 -- 勒内·佛朗索瓦·马格里特于1898年11月21日出生于比利时莱纳。其父里奥波尔德(Léopold)是裁缝师,其母阿德琳娜(Adeline Bertinchamp)是一名板样师。 1 9 0 0 年 -- 马格里特全家迁移至比利时的Gilly。同年6月29日马格里特的弟弟雷蒙(Raymond)出生。第二个弟弟于1902年10月24日出生。 1 9 0 2 年 -- 1902-1910年期间马格里特全家乔迁至夏特莱(Châtelet)和夏勒华(Charleroi)。 1 9 1 0 年 -- 勒内·马格里特第一次接触绘画教育——参加了夏特莱的儿童绘画班。 1 9 1 2 年 -- 马格里特14岁时母亲自杀,享年42岁,自杀原因一直不详。 1 9 1 3 年 -- 回到夏勒华,马格里特进入中学。在夏勒华,马格里特几兄弟一直由他们的祖母以及一个佣人照料。在这一年马格里特邂逅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乔欧捷特·贝尔杰(Georgette Berger),她出生于1901年2月22日。 1 9 1 6 年 -- 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二年。在那儿拜师于象征派画家凡·达姆(Va Damme)、吉贝特(Ghisbert)、康巴斯(Combaz)以及蒙塔尔德(Montald)。 -- 马格里特认识了大画家维克多·塞佛朗克斯(Victor Sevfanckx)。 1 9 1 8 年 -- 马格里特全家移居至布鲁塞尔。 1 9 1 9 年 -- 21岁的马格里特认识了一些艺术界的先锋派人物:诗人皮埃尔·布尔热瓦(Pierre Bourgeois)、其兄维克多·布尔热瓦(Victor Bourgeois)和抽象派画家皮埃尔路易·弗罗盖(Pierre-Louis Flouquet)。马格里特和他们一起出版了几期期刊《操纵》,为未来派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1 9 2 0 年 -- 马格里特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关于荷兰一个团体《De Stijl》和他本人纯粹主义派思想德演讲会。其未婚妻乔欧捷特当时在布鲁塞尔一个艺术社团工作。 1 9 2 1 年 -- 马格里特在安特卫普服兵役,并完成三幅其指挥官的肖像画。 1 9 2 2 年 -- 勒内·马格里特与乔欧捷特·贝杰特于该年6月完婚。在画家塞佛朗克斯推荐下,马格里特在布鲁塞尔郊区一家印刷厂当美工设计师,并与塞佛朗克斯一起撰写了《纯艺术·保卫审美观》。 -- 为诗人皮埃尔·布尔热瓦的诗集设计了封面,该封面的设计融合了俄尔浦斯派及立体主义派的风格。 1 9 2 3 年 -- 马格里特离开印刷厂,开始集中精力为展览以及广告宣传进行创作设计。 1 9 2 4 年 -- 第一次卖出了自己的作品:为歌唱家Evelyne Brelia画的肖像画。同年,达达派重要刊物《391》第19期刊登勒马格里特的一些艺术言论。 结识了卡米尔·戈曼(Camille Goemans)和马赛尔·勒孔特(Marcel Lecomte)。 1 9 2 5 年 -- 与梅森(Mesens)一起出版了仅一期的达达派杂志《食筐》。 -- 马格里特开始欣赏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作品《爱之歌》。 -- 为马赛尔·勒孔特德散文集《Application》作了两幅插图。 -- 为梅森的音乐集设计了封面。 -- 结识了保罗·罗杰(Paul Nouge)和音乐家安德烈·苏里斯(Andre Souris)。 1 9 2 6 年-- 成功的完成了其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丢失的骑师》(Le jockey perdu)。 -- 放弃了一份广告设计合同,进入了布鲁塞尔的《精品》(《Sélection》)画廊。 -- 与比利时其他几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起发表了两篇抨击文章《某些卑鄙的行径》和《埃菲尔铁塔的新郎们》(Quelques turpitudes、Les mariés de Tour Eiffel)。 1 9 2 7 年 -- 8月马格里特携其妻离开布鲁塞尔来到巴黎近郊居住,在那儿他们生活了三年。 -- 在巴黎开了一家画廊。 -- 马格里特融入法国超现实主义团体,并和许多画家结下勒友谊,如布雷东、达利、阿尔普、艾吕亚、米勒等。 -- 凡埃克(Van hecke)发表一篇关于马格里特的文章《马格里特:抽象思维的画家》,刊登于1927年3月期的《精品》杂志上。 -- 结识了路易·斯居耐特(Louis Scutenaire),并和他结下深厚友谊。 1 9 2 8 年-- 马格里特的父亲去世,享年58岁。 -- 帮助保罗·罗杰的杂志《距离》(Distances)配图。(共3期)。 -- 法国Grenoble市的艺术博物馆购买了马格里特的作品:《影子的残骸》。 1 9 2 9 年 -- 与保罗·艾吕亚(Paul Eluard)和嘉拉·艾吕亚(Gala Eluard)逗留于达利家中,后来嘉拉·艾吕亚成为嘉拉·达利。 -- 在杂志《超现实主义革命》最后一期(12月15日)封面上刊登了有名的合成摄影作品《隐藏的女人》(La Femme cachée),又名《我看不见这个女人》(Je ne vois pas la femme),作品的内容是一个女人紧闭双眼,被巴黎超现实主义团体成员的肖像摄影所包围。这期杂志同时也发表了马格里特的文章《文字与图象》。 -- 年底,马格里特关闭了《半人半马》画廊,他从1926年就开始了这里的工作。 1 9 3 0 年 -- 由于巴黎艺术圈的冷淡态度,马格里特于年中回到布鲁塞尔定居。 -- 由于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马格里特卖掉了其图书室。 -- 重新开始了广告设计工作,同时创立了“多戈”工作室(Studio Dongo)。 -- 布鲁塞尔家中,马格里特只能将饭厅做画室,其兄保罗帮他处理财政方面事务。 1 9 3 2 年 -- 第一次加入了比利时共产党组织,后由于意见分歧而几次退出。 -- 马格里特化名弗洛朗·贝尔杰(Florent Berger)为左派撰写了一些文章。 -- 结识了保罗·克林勒(Paul Colinet)。 1 9 3 4 年 --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国际简报》8月份第3期封面采用了马格里特一幅水粉作品。 1 9 3 5 年-- 保罗·艾吕亚在《艺术手册》第5、6期上发表了一首诗《勒内·马格里特》。 -- 布雷东在巴黎出版了《超现实主义是什么》一书,封面采用的是马格里特的作品《蹂躏》(Le Viol)。 1 9 3 6 年 -- 马格里特重新加入比利时共产党组织。 -- 为某些通俗音乐集子设计封面。 1 9 3 7 年 -- 马格里特来到伦敦银行家爱德华·詹姆斯家中,为他画了三幅巨幅肖像。 -- 在伦敦参加梅森主办的研讨会,同时举办了《年轻的比利时艺术家》的展览。 -- 为杂志《Minotaure》第十期设计封面。 -- 结识了马赛尔·马里安(Marcel Mariën)。 1 9 3 8 年 -- 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博物馆举办的《生命之线》讲座会。 1 9 3 9 年 -- 为路易·斯居耐特的诗集《敲碎镜子》(Frappez au miroir)设计封面、插图。 1 9 4 0 年 -- 离开比利时,在路易·斯居耐特和伊雷娜·汉莫尔(Irene hamoir)陪伴下来到法国卡尔卡索内(Carcasonne)生活。 -- 在那画了多幅肖像,并和乔·布斯凯、拉夫尔·于巴克和保罗·艾吕亚重逢。 -- 在所谓的“雷诺”时期,马格里特开始了《前奏曲》(Preludes)的创作。 -- 马格里特积极参加了于巴克主编的《集体创作》,并出版了第一期。 1 9 4 1 年 -- 保罗·艾吕亚出版了其诗集《美德与睡眠》,马格里特负责了其中插图工作。 1 9 4 3 年 -- 马格里特在“雷诺”时期的第一幅作品完成。“雷诺”时期一直持续到1944年。 -- 马里安出版关于马格里特的专题著作,并介绍了雷诺时期马格里特23幅作品。 1 9 4 5 年 -- 最后一次加入比利时共产党组织。 -- 布雷东的著书《超现实主义和绘画》(Le Surrealism et la pictuere)重新再版,封面启用了马格里特的作品《红色模型》(Le modele rouge) 。 1 9 4 6 年 -- 第一部表现超现实主义蓬勃发展的书籍问世,书名《继续探索》(L'experience Continue),由布斯凯、马里安、米歇尔、罗杰、斯居耐特和马格里特共同签名。 -- 由于《继续探索》的出版,引起了巴黎超现实主义团体和布雷东的不满,使马格里特和他的那些朋友们之间产生了距离。 -- 马格里特和马里安匿名出版了《粗俗传单》(Tracts Scatologique)。 -- 马里安负责主编的一期纽约杂志《观察》介绍了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的画做为封面。 1 9 4 7 年 -- 马格里特最后并永久的退出了比利时共产党组织。 1 9 4 8 年 -- 戈梅·科艾雅(Gomeg Correa)在智利圣地亚哥出版了艾吕亚的新诗《致马格里特》(A Rene Magritte),以十三幅马格里特的作品做为插图。 1 9 5 1 年 -- 马格里特首次创作壁画:布鲁塞尔皇家剧院的穹顶。 1 9 5 2 年 -- 马格里特的第一张明信片作品《大自然的明信片》完成,这套以明信片形式出现的作品共有十张,作品从1952年到1956年四月期间完成。 1 9 5 3 年 -- 该年七月,马格里特的第二幅壁画《奇妙的领域》揭幕,这次是为一个叫Knokke-Le Zoute的市镇的游乐场设计的。 1 9 5 5 年 -- 结识了莫里斯·拉宾,此人为马格里特的书信出版做了简明注释。 1 9 5 6 年 -- 马格里特和亚历山大·伊欧拉斯(Alexandre Iolas)签订了一项专有出版权合同,肖像画不包括在内,以后几乎所有马格里特私人画展都是由此人主办的。 -- 马格里特拍摄了一系列短片,有些短片的剧情是由马格里特和他朋友创作的。 -- 马格里特在布鲁塞尔取得了Guggenheim大奖。 1 9 5 7 年 -- 马格里特的第三幅壁画《无知的仙女》(La fée ignorants)完成,是为夏勒华艺术宫殿创作的。 -- 结识法学家哈里·托茨内尔(Harry Torczyner),后来此人成为马格里特法律顾问。 -- 几次搬迁后,马格里特定居在布鲁塞尔的斯哈尔贝克(Schaerbeek),直到去世。 1 9 5 8 年 -- 结识了《修辞学》的出版商安德烈·波斯曼(Andre Bosmans),并和他互通了大量信件,还合作了一期杂志。 1 9 5 9 年 -- 在画家本人的住处,吕克·德·欧斯(Lud de Heusch)开始拍摄电影《勒内·马格里特,即现实之课》(Rene Magritte ou la leson de choses),第二年放映。 -- 为梅森的《1923—1958诗集》配图。 1 9 6 0 年 -- 拜访安德烈·布雷东。 -- 苏丝·加里布克(Suzi Gablik)在马格里特住处搜集素材,准备为其著书。 1 9 6 1 年 -- 第四幅壁画《神秘的路障》完成,布鲁塞尔议会大厦。 1 9 6 3 年 -- 马格里特计划修建新的住所,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实现。 1 9 6 5 年 -- 马格里特健康出现问题,并做了专科检查。 -- 12月马格里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美国,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 1 9 6 6 年 -- 在斯居耐特和伊雷娜·哈莫尔陪同下逗留于康城、米兰等地,最后到以色列。 1 9 6 7 年 -- 在意大利维罗纳(Verone)为他的八个铜塑作品上腊,可是他最终却未能亲眼看到它们的完成。 1 9 6 7 年 -- 1967年8月15日,他永远的离开了。 目录1 简史 2 特色 3 艺术和哲学姿态 4其他作品 简史Golconda, 1853.马格里特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内浦马格列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Sambre)自杀,原因不明。当其母亲的尸体被捞上来时,马格列特当时在场,母亲浮尸时被衣饰覆盖著脸部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令他在1927年至1928年所的画的人物也是被衣布覆盖著脸孔,包括《爱人》(Les Amants),但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解释[1]。马格里特青年时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1919年,他开始对未来主义和奥费立体主义产生兴趣,并受到大他十岁的意大利画家基里诃的影响,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1922年他与童年玩伴乔吉特·伯婕(Georgette Berger)结婚。(两人在1913年认识) 1926年,他开始全职绘画,并于同年画成《迷失的骑师》(Le jockey perdu),为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并在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首次的个人画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评。这次失败使他感到郁闷,于是他移居巴黎。 1927年到1930年间,他移居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安德烈比图,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大量的创造出具有神秘语意的迷人画作,同时也为许多时装海报或乐谱封面进行商业平面设计,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后来他又回到布鲁塞尔,与他的弟弟成立一间公司,赚取生活收入。 在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王国期间,他坚持留在布鲁塞尔,因而与安德烈决裂。在这段时期,他放弃在作品中展现野蛮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恢复了。 晚年的马格里特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Schaarbeek)公墓。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2]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隆区的第九位,在佛罗明区的第十八位。 特色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马格里特最为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画作为一幅写有“你看到的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作。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此外后世的学者认为马格里特母亲的投水自杀对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点可由他许多关于破碎的女体画作看出。 Google全球首页于2008年11月21日将Logo改为雷内·马格利特风格的图片(由Golconda和The Son of Man混合制作而成),以纪念他110岁冥诞。 [编辑] 艺术和哲学姿态 他是一个完美的、技巧纯熟的人 ,他通常画一系列常见的物品,但这些物品在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义。马格里特也只画一个不同的苹果,但又用一个小标题否定它。 其他作品:《强盗的丑恶灵魂》、《绿洲》、《离婚的牧师》、《冥诞》、《榴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