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雷公炮炙十七法
释义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将炮制方法分为十七种,名曰“雷公炮炙十七法”。十七种方法为:煿、爁、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此分类方法因历史变迁,其内涵现已很难准确表达,却反映了明以前中药炮制概貌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雷公炮炙十七法相关解释

1.炮即将药物埋于灰火中,“炮”到焦黑。《五十二病方》的炮鸡是将鸡裹草涂泥后将鸡烧熟,是“裹物烧”,直至炮生为熟。现代的“炮”即用炒法,将药物炒至微黑,如炮姜,或以高温砂炒至发“炮”,去砂取药,如炮甲珠等。

2.爁《淮南子?览冥训》:“火爁焱而不灭。”《集韵》:“火焚也。”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如《局方》:“骨碎补,爁去毛。”

3.煿《玉篇》:爆,落也,灼也,热也。《说文》:灼也,暴声。《广韵》:迫于火也。徐铉曰:火裂也。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

4.炙本法有几种释义。《五十二病方》之“炙蚕卵”及“炙梓叶”,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烤黄。张仲景用的炙阿胶同于“炒”、“羊脂炙”等系指涂辅料后再炒。《局方》的“炙”与“炒”区别不明显,如该书中“炒香”与“炙香”即无区别。现已基本统一,“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继续以文火炒干。

5.煨陶弘景谓煨为“糖灰炮”,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现在已广泛采用面裹煨、湿纸裹煨等,是在原法基础上的发展。

6.炒汉代以前“炒”法少见,多为“熬”法,只是使用的工具有所不同,但均是置药于火上,使至达到所需的程度。雷斅时代已有麸皮炒、米炒、酥炒、酒炒等加辅料炒法,宋代《局方》中记述的炒法更多,现在炒法已成为炮制操作中的一项主要方法。

7.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多应用于矿物药与贝壳类药物的炮制,如云母、矾石的“烧”,张仲景的“炼”钟乳石,实际上都是煅。有些药物的煅常与淬相结合,以利于溶解和粉碎。

8.炼将药物长时间的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等。

9.制为制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犯的泛称。通过制,能改变某些固有的性能。

汉代即已应用姜制厚朴、蜜制乌头、酒制大黄、酥制皂荚等,可见制的方法较多,并随辅料、用量、温度、操作方法等不同而变化,常对不同药物作不同的处理。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五十二病方》中某些药物是以长度来计量的。如黄芩长三寸。杞本(地骨皮)长尺,大如指。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步改用重量来计量。

11.飞指“研飞”或“水飞”,部分药物为了达到极细的目的,常将其研为细末,置水中研磨,漂取其浮于水面的极细粉末备用。如水飞朱砂、水飞炉甘石等。而“飞丹炼石”的“飞”,则是指炼丹过程中的升化过程。

12.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的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的要求。药物不同,伏火的要求不同,如伏龙肝,系指灶下黄土经长时间持续加热而成,其中氧化舞较多,呈弱碱性,已非一般黄土。

13.镑是利用一种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如镑檀香、羚羊角等,现代多用其他工具代替。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晒即晒。如白居易诗中有:“其西晒药台”的记载。

16.曝是制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

17.露制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间暴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如露乌贼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