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雷发聋 |
释义 | 雷发聋(1876~1909),号竞蛮,湖南省东安县花桥人。 雷发聋为人刚毅耿直,仗义勇为。在长沙读书时,有同学周某被仇家劫持,他只身营救脱难。同地区人陈某自东京回省,与南路公校一人相争,斗势甚急,其他人都望着束手无策,而他鼓勇当前,直挟出陈某于重围。因此,人多称他为雷猛。他也乐以猛自居,自号竞蛮。 雷发聋少好学,读书有蛮劲,每读书至不解处,往往以头触柱。十七岁参加县试,考取第一名。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1903),他就读于武汉两湖书院,后被选派赴德国留学,启程刚到日本,不料因染病未能前往,深为痛惜。但他此时深受维新患想的影响,爱国心切,主张科学救国,反对清政府腐败无能,虽留学未成,而民主革命热情更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归里,仍坚持从事革命活动。他常奔走演讲,并秘密印届刷革命传单、书籍多种,到处散布,传播革命思想,家乡青少年多为感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雷发聋又至长沙求学。家乡一些人看到他家境贫苦,筹集数十金资助,他却不受,并说:“我在外面苦惯了,平生唯恐受恩多。”他妻子为贫困所迫,欲将初生的女儿于襁褓中与人为媳,他得知后急忙写信予以制止,说:“童养媳常被姑婿憎视受折磨,男女平等,怎能歧视,我就是饿死也不忍心这样做。”对革命真理,他矢志不谕。曾与友书云:“秋瑾之死诚侠烈。但既以身许国,早晚不免‘秋风秋雨愁煞人’。”他常口道革命,不受忌讳,与人角辩,必胜方休,当时有人劝他稍自敛晦,他回答说:“大丈夫行事应当磊磊落落。如果不进行宣传鼓动。怎么能坚持革命真理,而达到事业成功呢?至于我个人利害是不必多计较的。”他还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秘密结交革命军人。同时,他带领其弟雷竞群投身“常备新军”,参加萍、浏、醴起义,希图推翻清王朝。事败之后,他的革命意志更为坚定,认为要坚持革命事业,不能无秘密集会之所,决心兴办新学,招纳同志,讲肄方略,以为异日再举。 光绪三十四年冬,雷发聋支持家乡一些开明乡绅,募资六七千金,借花山庵子为校舍,搬迁佛像,赶走和尚,创办民立两等小学堂。可是,以文炳奎为首的一些土豪劣绅,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举,极力反对,并唆使群痞力阻,使办学形成僵局。是时,雷发聋在省城从事革命活动。乡绅认为他威望高,只有他才能排除阻力继续办学,便多次写信敦促他回乡担任校长。他毅然回乡接受此任,打破僵局,使学校于翌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开学。但此举为当时官府注目,奸豪环视,特别是以文炳奎为首的一些劣绅,对雷发聋毁寺办学尤为忌恨。他们聚众举酒盟誓,煽动说:“你们以前阻止办学,与革命党人为敌,现在如果让学校办成,使革命党人得势,你们必死无疑;想要不死,必废弃办校;想要废校,必先杀雷某。知府是德泰旗人,非常仇视革命党人,我已向他报告,说雷某为革命党人,杀之可不偿命,且有重赏。”乡绅中有人将此情况告知雷发聋,并劝他将学校暂时解散,以防不测。雷发聋力持不可,说:“杀人是要犯死罪的,他们是不敢冒天下之不韪的。如果害怕他们的恫吓而解散学校,是让豪绅顽劣之徒的阴谋得逞。纵使有事,我愿一人承担。”他依然孜孜从事,毫无惧色。二月初六日,文炳奎等劣绅蛊惑千余人众,将学校团团围住,捉拿雷发聋。当时,雷发聋正在花桥街上理发,刚理了一半,校内一工友偷偷前来报信,并要他赶快逃走,他却说:“我不能只顾自己脱身而祸及师生。”坚持不走。后在工友的强拉硬扯下,才向街后出逃。歹徒闻讯追来,将他杀害于距校约半里许之翁家坪。他气绝时还喃喃呼号:“开讲!开讲!”念念不忘校事。时年仅32岁。其弟雷竞群只身犯难救兄,被打成重伤,后咯血而亡。 事后,谭延闿、雷铸寰、鲁涤平等将他的事迹附记于“湖南大汉烈士祠”。民国13年(1924),东安县学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民国15年3月,县人将其遗骨公葬于花山校后石山中,并在墓旁石头上刻“花山血迹”四个大字,以为纪念。为褒扬其办校功绩,曾将花山学校更名为“发聋学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