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书
释义

简介 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内容已经散失。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记·乐书》乃是后人从中补充进来的。虽然前后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音乐思想与司马迁还是比较符合。《史记·乐书》深入地阐述了“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

一、司马迁:《史记·乐书》

简介

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阐述

“礼”、“乐”的区别以及二者的社会功能。

内容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嚼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搥,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闲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BB%E9%D2%F6"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钥干戚,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级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术。作者之谓圣,术者之谓明。明圣者,术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驩爱,乐之(容)[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太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葆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翮奋,角觡生,蛰虫昭稣,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辩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辩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着其教焉。

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忧;啴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经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乱则礼废而乐**。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乐废礼不接于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代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也)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谦,乐主其盈。礼谦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谦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D0%D6%B5%DC"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问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

子夏答曰:“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酬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

“永叹之,**液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时事也。”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声**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振)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CD%F5%D7%D3" >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闲。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佚也。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译文

太史公曰:我每次读《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考虑天下的安危,而由于股肱大臣不好,致使一切事情都荒废败坏时,没有一次不伤心流泪的。成王作《周颂,小毖》诗篇,责备自己的过失并引以为戒,为管叔、蔡叔的叛乱而悲伤,能说他不是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善于治国守成吗?君子不会穷困时才修进德业,志得意满时就抛弃礼义,而在安乐时熊想着当初的苦难,平安时能想着开始时的危险,沐浴在幸福之中而能歌咏劳苦之时,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谁能有这样的表现!《传》说“政治安定,大功告成,礼乐之事才会兴起”。天下的仁义之道越深入,人们的道德修养越高,他们所追求的娱乐也就越不相同。太满了而不碱损,就会溢出,太充盈了而不节制,就会倾情不能沟通,布施的恩泽不能传播,造就是每一时代都有其各自的风化,纸要选择应时的娱乐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有华山的騌耳骏马,然后才能远行呢?”二世认为趟高说的对。高祖路过沛时作了名为《三侯之章》的诗,让小孩子演唱它。高祖去世后,命沛县用四时歌舞祭享宗庙。孝惠帝、孝文帝景帝都没有进行增添和改动,纸是在乐府中练习这些旧曲而已。等到当今圣上即位,了郊祀歌十九章,命侍中李延年来调和声律,任命他为协律都尉。只通一经的人还不能独自体会它的词意,要把通晓《五经》的专家都集中起来,一起讲习诵读,才能完全领会它的意思,因为文辞大多典雅淳正。汉朝经常在正月上旬的日在甘泉祭祀太一神,从黄昏时开始夜祭,到天亮时结束。经常有流星从祭坛上空划于是就让七十个童男童女一起歌唱春天唱《青阳》,夏天唱《朱明》,秋天唱《嗥》,冬天唱《玄冥》。这些歌词社会上很流行,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武帝时曾经在渥洼水中得到一匹神马,就又作了一首《太一之歌》。歌词是:“太一恩赐啊天马下凡,流着赤汗啊吐着赭色的沫。纵情驰骋啊超越万里,谁能与它匹配啊,纸有龙做它的朋友。”后来征伐大宛时得到了千里马,马名叫蒲梢,也为此编成歌诗。歌词是:“天马来自啊极远的西有,经过万里啊归附有德之君。承蒙神威啊降服了外国,远及流沙啊四夷臣服。”中尉汲黯进谏说:“大凡帝王制作乐歌,上以承继祖宗之德,下以教化万民。现在陛下得到马,就写诗作歌,在宗庙中演奏,先帝及百姓难道能懂得这种音乐吗?”皇上沉默,很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圣上创作的诗歌,应当灭族。”大凡音的兴起,都是由于人心有所感而生的人心的活动,是由于外界事物使它这样的。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所以表现为声音;声互相应和,就会发生变化;变杂五声,使之交错成文,就叫做乐音了;将乐音加以编排组合进行演奏,再配上千、戚、羽、旄等为道具的舞蹈,就叫做音乐了。音乐是由乐音产生出来的,它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因此那种悲哀的情绪被外物所发时,发出的声音就急遽而短离国家灭亡就没有几天了。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经接近于放纵遇度了。桑问、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松懈,人民流徒逃亡,欺君犯上,各徇私情的种种弊端已经无法遏止了。凡是乐音,都是从人心中产生出来的;音乐,是和万物的性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音而不懂得乐音的,是禽兽;懂得乐音而不懂得音乐的,是普通人。纸有君子能够懂得音乐。所以如果从审察声音进而懂得乐音,审察乐音进而懂得音乐,审察音乐进而懂得政治,那么治国之道就完全掌握了。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飨等宴饮礼节,是为了端正社会交往的风气。礼是用来节制人民的心志的,乐是用来和悦人民的心声的,政令是用来推行礼乐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的。礼、乐、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没有违背的,那么王者的仁道就算很完备了。乐是来协同好恶的,礼是来区分贵贱的。好恶相同就会互相亲近,等级分明就会互相敬重。过分偏重乐就会使人放纵,过分偏重礼就会使人疏远。合同人们的感情,约束人们的仪态,就是礼和乐要做的事。礼义制度建立了贵贱就有了等级;乐调文采协同了,上下就会和睦;好恶有了分明的标准,好人与坏人就会分清;用刑罚禁止暴行,用爵禄举荐贤能,那么政治就公正均平了。用仁心来爱护百姓,用义理来教化百姓,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地治理民众了。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礼是从人的外在行为中表现的。乐是由内心而发,所以显得平静;礼起于外部行为,所以就要有文饰。高尚的音乐必定平易,隆重的礼仪必定简约。乐教充分发挥作用时,人们之间就不会怨恨,礼教充分发挥作用时,人们之间兢不会有争斗了。靠互相谦让的文德就能治理好天下,说的就是礼乐的功用。凶暴之民不再犯上作乱,诸侯都恭顺服从,兵器不再动用,刑罚不再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没有恼怒,能像这样,乐教的目的慎,是礼的作用。至于礼乐用之于钟磬,发之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用于祭祀山川鬼神,这是各个时代顺依民情而定的。帝王功业成就之后就制作音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仪。功业伟大的,所制作的乐就完备,功治广遍的,所制作的礼就周密。手持盾、斧的歌舞,不能算是完美的音乐;用煮熟的食物来祭祀,不能算是通达周遍的礼仪。五帝所处时代各不相同,所作之乐不互相沿袭;三王之间世事各异,所作之礼也不互相承袭。音乐太过分了就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疏了就会导致偏失。至于要使音乐既敦厚而又不会产生忧患,礼仪既完备而又不会导致偏失,大概只有大圣人才能办到吧。天高在上,地低在下,万物散布,各不相同,礼制因此推行起来;夭地二气,流行不息,会合齐同,化育万物,音乐由此而兴起。春生夏长,是天地仁德的表现;秋收冬藏,是天地义道的表现。仁德和乐的功效相近,义道和礼的作用相近。乐重在敦厚和同,效法圣人,顺从天道;礼重在区别异同,效法贤人,遵从地道。所以圣人制作音乐来顺应天时,制定礼仪来配合地物。礼乐明确而完备,天地就能各得其位,各尽所能了。天尊地卑的观念确立后,君臣之焉。行乐教。乐是布施恩德不求报答的;礼是有往有来知恩必报的。乐是来表达发自人们内心的欢乐;而礼是要表达对施恩者的回报。所以制作音乐是为了表彰功德,制走礼仪是为了报答恩德,追念欢乐的缘由。所谓大路之车,就是天子的车子;龙旗九穗,是天子的旌旗;龟甲边缘是青黑色的,是天子的宝龟;随后还有成群的牛羊,是天子用来赐赠给诸侯的。乐是表达不能任意改变的情感的;礼是反映不能随便更改的事理的。乐统领一切.使人们和谐,礼区分尊卑,使人们等级分明,礼和乐的道理是贯通于人情之中的。探究本性以推知其变化规律,是乐的实质;提倡真诚除去虚伪,是礼的原则。礼和乐顺应天地的诚意,感通神明的德惠,使天地神祇都降临人间,育成大大小小的各种事物,调整父子君臣的关系。所以圣人推行礼乐,那么天地会因此而显得光明。天地欣然交合,阳互相融会,温暖慈爱地覆盖养育万物,于是草木茂盛起来,作物抽芽萌发,飞乌展翅飞翔,兽类孳生繁育,冬眠的昆虫也苏醒过来,鸟类孵卵生育,兽类怀孕殖,胎生的不会流产,卵生的不会夭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乐啊!所谓乐,并不纸是指黄钟大吕、弹琴唱歌和持着盾和大斧的舞蹈,这些都是乐的细微末节,所让儿童们去表演;摆设筵席,陈列酒樽俎几,排好篷豆等礼器,用登堂下阶、揖让进退来执行各种仪节,这些都是礼的细微末节,所以让典礼小官掌管就行了。乐纸懂得歌曲和歌词,所以纸能在朝北的卑位上弹奏;宗祝纸懂得宗庙祭祀的仪式,所以纸能跟在“尸”的身后;商祝纸懂得丧葬之礼,所以纸能站在主人身后。所以掌握礼乐实质的就处于尊位,懂得礼乐仪式的居于卑位;恭敬虔诚的人走在前面,遵礼办事的人在后面。所以先王有了上下、前后等尊卑等级,然后才可以制礼作乐,推行于天下。凡是人都有血气和心智这些天性,但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却变化无常,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应而激动,然后内在的思想感情才表现出来。所以意象狭小节奏急促的音乐奏,人民就会感到忧虑;平和舒缓、曲调丰富而节奏简明的音乐一奏,人民就感到安康和悦;粗犷猛烈、奋发昂扬的音乐一奏,人民就会变得刚强坚毅;清廉平、庄重真诚的音乐一奏,人民就会变得严肃恭敬;宽畅洪润、和顺流畅的音乐一奏,人民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散漫、急促浮滥的音乐一奏,人民就会变得淫乱。所以先王根据人的情性,审定音律的法度标准,按熙礼义来制作音乐,合乎阴阳二气的和谐关系,遵循五行的规律,使阳性的不至于漫,阴性的不至于闭塞,秉性刚强的不至于暴怒,秉性柔弱的不至于怯懦,阴、阳、刚、柔四者和畅交流于内心而在外面表现出来,都安守本分而不互相侵夺。然后根据各人才质的高低分别学习,逐步增加节奏练习,研究乐舞的形式,以判断如何表现仁厚的道德。规音律的大小名称,排列音律终始的先后顺序,以象徵人事行为,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道理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所以说“观赏音乐的意义很深刻啊”。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流太急鱼鳖就不能长大;元气衰微生物就不能繁育;社会混乱,礼仪就会废弃,音乐就会淫荡。所以这时的音乐哀伤而不庄严,欢乐而不安定,散漫轻佻而节奏紊乱,流连沉迷而失去了音乐的本旨。声调缓慢的包容着奸伪,声调急促的挑动人的欲念,动摇涤荡的正气,泯灭平和的美德,所以君子鄙视它。凡是奸邪的声调刺激人的时候,逆乱的邪气就会与之相应,逆乱的邪气表现出来时,淫靡的音乐就会流行。纯正的音调感染人的时候,和顺的正气就会与之相应,和顺的正气表现出来时,和畅的音乐就会流行。倡与和相呼应,邪正曲直各归其本分,万物的道理就是这样各依其类,互相感应。历以君子要恢复自然的情性以调和自己的心志,比照好的榜样来成就自己的德行。奸邪淫乱的声色不能留存耳目之间,淫靡邪恶的礼乐不能接触心灵,怠惰怪僻的恶习不能沾染身体,使耳、目、鼻、口、心智等全身各个部分都通过和顺正直的方式,得到适当的发展。然后用音来表达,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配舞,用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以发扬天地间最高道德的光辉,调和四时变化的顺序,显现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所以用清澈明朗的乐曲来表现的晴朗,用宏大的乐曲来表现地的宽广,用终而复始的音节来表现四季的循环,用周旋进退的舞姿来表现风雨的形态;五种色彩错综交织而不杂乱,五音和于声,就像八方之风那样互不干扰,乐舞节拍像百刻计时那样有一走之规;大与小相辅相成,终与始循环相生,此唱彼和,清浊交错,循环更替,形成一定的规律。所以音乐的通行能使伦理清明,耳聪目明,血气顺畅平和,移风易俗,天下都能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使人快乐”。君子喜欢它能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它能满足感官欲望。如能用道德来克制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至于迷乱;如果为了满足欲望而不顾道德,就会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君子要恢复自然的天性以调和自己的心志,推广音乐以促成教化,音乐得以推广,民心就可归于正道,就可以观察其德化的成效了。德,是人性的根本;乐,是德行的表现;金石丝竹,是表现音乐的器具。诗,表达人们的心志;歌,唱出其心声;舞,表现人们的体态仪容:这三者都起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情感深厚文采就颢明,气势盛大就能感动天地鬼神,内心蕴藏着和顺的意念,由音乐表现出来就精美至善,纸有音乐才是不能有一点虚伪做作的。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美饰。君子内心有所感,用声音表达出来,然后进行加工和修饰。所以《武乐》开始时先擎鼓来警戒,先向前走三步表示表演即将开始,要有两次重复的开始,表明武王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饯纣的。乐曲结束时要重整行列,表示伐纣后整军而归,动作迅速而不凌乱,曲调精深幽细而不隐晦。乐曲表现了自己志愿实现后的快乐,又不会对仁义之道感到厌倦;全面体现了仁义之道,又不放纵自己的私欲。所以既表达了情感又建立了仁义之道,乐曲结束后,它所表现的仁德也受到人们的尊重。君子因此更加喜欢善行,小人因此改过自新:所以说“养民之道,音乐可算是最重要的君子说:礼乐不能片刻离开人的身心。研究音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忠信之心就会自然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忠信之心产生了就会快乐,快乐了就会安定,安定了就会持久,持久了就会合乎天性,合乎天性我喜欢的东西就是音乐,愿意听一听。”师旷役办法,纸好抚琴演奏。演奏第一段时,有十六只黑鹤聚集在廊门边;演奏第二段时,鹤都伸长脖子大叫,张开翅膀飞舞。平公非常高兴,起身焉师旷敬酒。回到座席后,问道:“还有没有比这更打动人的乐曲?”师旷说:“有。从前黄帝有用来大会鬼神音乐,现在您德行修养不深,不足以听这种音乐,听了将招致败乱。”平公说:“我老了,喜欢的东西就是音乐,希望能听到。”师旷不得已,只好抚琴演奏。演奏第一段时,有白云从西北天边涌起;演奏第二段时,刮起了大风,大雨随之而来,揭飞了廊瓦,左右的人都奔跑逃命。平公害怕了,趴在廊屋之间。此后晋国大旱,三年寸草不生。欣赏音乐,有的得到吉祥,有的遭受灾祸。可见音乐是不能随便演奏的。太史公曰:上古圣君明主推行音乐,并不是来娱乐自己身心,满足感官欲望的,是要以此来治理天下。端正教化都是从端正音乐开始的,音乐端正了,人们的行为就端正了。所以音乐,是用来动荡人的血脉,沟通人的精神以及调和、端正人的身心的。所以官声动荡脾脏,从而调和端正人的圣洁之心,商声动荡肺脏,从而调和端正们的正义之心,角声动荡肝脏,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仁爱之心,徵声动荡心脏,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礼让之心,羽声动荡肾脏,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明智之心。所以音乐是用来对内辅佐端正心志,对外区分贵贱的;对上事奉宗庙祖先,对下转化平民百姓。琴长八尺一寸,是标准的尺度。大弦发宫声,在琴中央,表示君主的位置。发商声的弦装在琴的右边,其余的弦按大小依次排列,没有弄乱了次序,就表示君臣的位置安排得适当。 所以听到宫声,会使人心情和畅宽广;听到商声,会使人刚正好义;听到角声,会使人恻隐而爱人;听到徵声,会使人乐善好施;听到羽声,使人端敬好礼。礼是通过外在行为而影响内心的,乐是从内心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片刻离开了礼,凶暴傲慢的行为就会对外在行为产生困扰;不能片刻离开乐,片刻离开乐,奸邪的行为就会困扰内心。所以音乐。是君子用来修养德行的。古时候,天子诸侯听钟磬之乐时不曾离开过殿堂,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眼前,这是为了修养行义之心而防止淫逸。淫荡奢靡的行为产生于没有礼来约束,所以圣明的君王让人耳中听《雅》、《颂》的音乐,眼看威严的礼仪,脚下实践恭敬的行为,口中谈论仁义的道理。所以君子终日交谈,而邪恶不正的东西无法侵入他的内心。

二、宗璞散文:《乐书》

作者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两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内容摘要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他在写书的时候,对自己已经进行了过滤。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美国教授老温德告诉我,他常用一种“对角线读书法”,即从一页的左上角一眼看到右下角。这种读书法对现在的横排本也很适用。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三、陈旸音乐文献:《乐书》

简介

《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宋代陈旸编纂。

作者

陈旸,字晋之,福州(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中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即位,除大学博士、秘书省正字。上《乐书》,迁太常丞、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洞霄宫,卒年六十八。《东都事略》卷一一四、《淳熙三山志》卷二七、《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据有关资料记载,陈旸自宋神宗熙宁、元丰(1068一1085)年间开始编纂此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于宋徵宗赵佶,历时近40年。《乐书》进献于朝后,当时未刊行。庆元六年(1200),陈旸后人陈侯歧方首刻是书于世。

内容

《乐书》卷目浩繁,共达200卷之巨,收录音乐条目1300余个。可以说《乐书》是一部音乐通史,记载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历代乐制、乐论、八音、歌曲、百戏、五礼之乐等,而且每一类目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详加论证。

《乐书》首创大型音乐专著的体例,200卷之巨的《乐书》共分上下两篇。

上篇称《训义》(1—95卷),摘录儒家经典《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盂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并逐条逐句加以诠释。

下篇称《乐图论)(9—200卷),内容包括乐律理论、典礼音乐制度、乐器、声乐、乐舞、百戏等,并记叙了民间、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及其乐器。在音乐的分类上,陈旸把八音、歌、舞、杂乐分别归为雅、胡、俗三部,并且收入大量的胡俗之乐,扩大了胡俗之乐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显示了陈旸《乐书》的独特之处。

更为可贵的是《乐书》中还有大量插图,保存了很多乐图资料,据统计全书共有插图517 幅,涉及乐器、乐律、舞姿、舞器、舞位、乐器排列、五礼等,可谓无所不包。

版本

《乐书》的版本较多,现存的版本有:

(1)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北京图书馆收藏

(2)宋刊本、宋刻元印本和宋刻明印本,北京图书馆收藏

(3)国会国书馆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4)静嘉堂文摩本胶片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5)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关于此书版本的详细介绍可参看《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一文(福建师范大学郑长铃的博士论文)。

评价

《乐书》是一部中国古代编撰的大型音乐工具书,它辑录了大量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音乐文献,保存了丰富的音乐资料,对音乐思想、音乐理论、乐器等都有较详尽的说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儒家著作:《乐书》

作者

宋陈,字晋之,陈祥道弟,福建福州人,中绍圣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朝为大学博士,兼秘书省正字,礼部侍郎赵挺之言所著《乐书》,贯穿明备,因迁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详礼乐官,后官礼部侍郎。此书乃建中靖国年(1101)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

简介

自第一卷至第九十五卷,引《三礼》、《诗》、《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诸经典中有关乐之论,各为之训义;第九十六卷至第二百卷,则专论律吕本义、乐器、乐章、五礼用乐、为乐图论。其间引据浩博,辨论亦极为精审。足以与其兄祥道所撰《礼记》相媲美。样道《礼记》,只详于三代器数;此书则又推及律吕本原及后世雅俗诸部,可谓包罗历代,总述前闻,备悉源流之作。书中惟辨“二变”、“四清”两条,实为不类。自古论“四清”者,举民臣相避以为尊卑立说,本属附会之辞,而□却曰:黄钟至夹钟四清声,以附正声之次。其意乃谓夷则至座钟四宫而设。既言黄钟至夹钟为清,又谓夷则至应钟而设,是有两四清也。不知每-均必定具备五声,夷则一均以夷、南、无、应为次,右缺角声,必须黄钟清为角。南吕一均以南、无、应为次,而缺羽、角两声,必须黄清为羽、大清为角。以调而论,则谓夷、南、无、应四律,以声而言,则为黄、大、太、夹四清,并非有两四清也。其不用正声而用清声者,乐之高下以渐,无骤高骤下之理。以夷则一均言之,如用夷、南、无、应四正律,则其声以次而高。而忽用黄钟正律,虽同在一均,而高下不协,故必以黄清协之。□引李照“十二钟”之说,则殊显舛误。至于其论以七音为八间虚土而言。亦尤显牵强。其论《周官》“三宫之乐”,亦不可据以为典。此书与《皇□新乐图记》为现存最早、最为完备的乐类著作,特别是此编,卷帙浩大,内容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起源,音乐理论等的重要参考材料;同时,对研究我国古代儒家礼俗、儒家音乐思想、各类祭祀制度中之用乐制度、儒学与乐之关系、有关乐之名物典制及儒家经典中有关乐的论述等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参证资料。有元至正七年(1347)刻本,《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广东刻本。

河图乐书

概述

墨明棋妙社团的歌手河图的个人粉丝杂志,由甜食的烦恼于2009年2月创办,为月刊。每月一个主题,分别为《如花》《倾尽天下》、《宝宝》(Danger妖精庆生刊)、《拉萨乱雪》、《凤凰劫》(甜食的烦恼庆生刊)、《烬》、《寒衣调》、《朝歌》、《阳关调》、《安徒生的事》(《河图乐书》十岁纪念刊)、《浅浅的》、《金陵秦淮夜》、《异世情》、《给河图写一封情书》(尚未出版)。还有一期增刊,补录了没有使用的一些文稿和图片。

简介

出版日期:每月十六号

编辑部成员(全体,包括离开者):

主编:甜食的烦恼 、幻灯·SASUKE

副主编:Danger妖精 、蝉凉

校对:陌几若、千鳞、天边那抹蓝

文编:飘雪慕香、凤歌思寐、Danger妖精

图编:东海散人、蝉凉

音频制作:东海散人

外交:凤歌思寐、Danger妖精

杂志吉祥物:昭篱(男宝宝)影子(女宝宝)

部分封面欣赏

阿陈旸生平及其《乐书》著述背景研究 中英文摘要

前言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中文关键词 个体研究;陈旸;党争;乐书;礼乐治国 导师 王耀华 论文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音乐学

中文摘要

陈旸,福建闽清人,北宋绍圣元年贤良科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所著《乐书》二百卷近百万字,保存了大量宋及宋以前的音乐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乐书》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其成书之早、内容之丰富,为当今世界仅见,堪称中国乃至于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这样一个重要的音乐家,这样一部称得上中国音乐宝库的巨著,其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应该得到明确和足够的重视。尤其是20世纪以来,对陈旸及其《乐书》的研究,多取史学角度,以史学研究为主。本文拟取民族音乐学视角,尽可能地将陈旸及阿其《乐书》置于北宋社会人文背景中去考察,研究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陈旸及其《乐书》。本文通过对田野调查所获族谱等文史资料、《宋史》等史料记载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整合、研究:在生平方面,提出了陈旸生卒年月、中制科时间、初授推官的地理位置等新材料,初列了陈旸年表;在著述背景方面,通过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教等人文背景的梳理,认为《乐书》著述的思想动机是呼唤回归三代的礼乐治国,并通过对学术背景的综观,认为北宋的史学、金石学等对《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文摘要

A native of Minqing County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Yang was a jinshi (a palace graduate) in China's North Song Dynasty, who later served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His Yue Shu, a scholarly work with a huge mass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Song- and pre-Song-Dynasty music,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encyclopedic volumes of musicology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erhaps even in world history, Yue Shu has been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work of referen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usic. The 200-volume masterpiece, noted for its early date of publication and wide coverageanging over a period between the Han-Tang Dynasties and the Ming-Qing Dynasties, is a rare collection in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musicology. This master of Chinese musicology and the academic value, historical statu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is Yue Shu, thus merit ampler attention. A survey of existing scholarship shows tha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most of the studies of Chen Yang and his Yue Shu,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historical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ased on genealogical in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accounts obtained from field work and drawing on relevant scholarship such as A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this study presents fresh information about Chen Yang's life, including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date of conferment of his academic title, place of his appointment to the office, and a Chronicle of Chen Yang. After a background study of his scholarly work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s of North Song Dynasty, this thesis comes up with the view that the creation of Yue Shu was motivated by the intention to restore the practice of liyue zhiguo, and that to some extent Yue Shu was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ography and epigraphy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乐书杂谈

作者

减五度

内容摘要

` ` 在历史书中,司马迁《史记》里面的《乐书》,是把“乐”阐述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经典,而且也把“乐”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仅仅次于《礼记》而排在第二位。` ` 司马迁对于“礼乐”的观点,经常是提到政治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 ` 作乐的目的乃是为了调节人们的欢娱乐趣。君子把谦退作为制礼的准则,把损抑作为作乐的准则,音乐就这样产生了。君子认为各州各国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感情习惯也不同,所以广泛地采集各地的乐歌,协调整理声律,用以弥补政治的不足,移风易俗,协助推行政治和教化。天子亲临明堂观赏,而万民通过音乐清除了心中的污秽,并从中斟酌吸取教益,使自己的精神饱满,提高德性的涵养。所以说,《雅》、《颂》能各得其所,民风就趋于纯正;呐喊的声音兴起,士卒就感到振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