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烧 |
释义 | 简介基本信息“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长次郎的父亲是来自中国或朝鲜(当时中、朝的陶瓷工艺都远较日本先进)的陶瓦工,父子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从而与承担此项工程的千利休相识。后来丰臣秀吉称同窑的宗庆(长次郎的助手,乐家第二代常庆的父亲)所烧之器“天下第一”,并赐予“聚乐”的“乐”字金印与银印(在茶碗底部盖印自此而起,而长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无印),故后世称长次郎开创的这一茶陶流派为“乐烧”。 最早出现正式的乐烧作品出现于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太閤》系列中在1560年就能买到乐茶碗,有悖史实),一开始就专为茶道服务,产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绝大多数是茶碗,还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贮存备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 乐茶碗分类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施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黑乐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乐烧放弃了辘轳拉坯的制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规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对称的审美。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胎土成形后不上釉而直接入窑烧制)后多次上釉(如此一来釉比较厚),再入窑烧成(所谓“二次烧”),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极受千利休的喜爱(丰臣秀吉则不喜欢),并很快在茶人中普及。乐烧的出现,与丰臣秀吉暴发户式的黄金茶风、盲目追求“唐物”(由中国传入的茶具)、“名物”(自古传下来的名器)的恶劣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抗。 图中展示的“秃”茶碗,是利休最钟爱的一件黑乐,平时总是置于自己的近处,随时欣赏。(表千家藏) 乐烧过程「乐烧(Raku)」的作法源自日本,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但仅限于传统茶道上的某一流派使用,特别是茶碗方面,因为创作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乐烧现在也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其作法如下: 1.先将成形完毕的坯体素烧至800℃,其坯土必须掺入10~20%的熟料或匣钵粉,使能承受急剧升降温,而不至爆裂。) 2.上釉方面:以淋釉、浸釉、喷釉或涂彩等方式皆可,施于素烧过的坯体,然后放入窑里烧成。由于乐烧的特点都是刻意不将坯体烧至瓷化,以能进行熏烧而吸附碳素,因此其烧成温度都较低,所以大都施以含铅或硼的低温釉。 3.窑烧方面:一般都是自制的简便乐烧窑,它是以厚约3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铁丝网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窑壁,底座则是用耐火砖铺迭而成,中间架以瓦斯喷火嘴。将坯体装窑后,点小火烘烧,逐渐加大火势,直到坯体通红而表面的釉药也呈现光泽,这表示温度已经达到使釉药熔融的程度(可稍微掀开窑盖,靠目测得知)也就是说可以准备熄火出窑了。至于多少的温度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则视釉药调配所适合的温度,一般都在700~800 ℃左右。 4.出窑:事先准备一个铁桶,内置碎报纸、木屑或是个人所偏好的有机物,如干树叶等。出窑时最好由两人从两端将便窑提掀移开,此时即全部露出通红坯体,事不迟疑,尽速用火钳将坯体一个一个挟入铁桶内,顿时,桶内报纸木屑被点燃,喷出熊熊大火,煞是过瘾,像是浴火重生,令人期待着精采作品的诞生! 5.冷却与还原:火红的坯体挟入桶内,里头的物质被点燃,待火舌大肆的窜升时,盖上桶盖,此时由于空气被阻绝,火舌随即消失,而被浓浓的白烟所取代,而呈闷烧的还原状态。大约经过15~30分钟的闷烧,再挟出丢入水中,以防再氧化。 6.完成:出窑的作品在水中冷却到不烫手的程度,即可取出,用布将表面所粘附碳屑及游离的碳素刷除掉,再用水洗净,完成!从坯体排窑点火到出窑冷却可以拿在手上,所操作的时间 大约是二~三小时。 乐烧作品的特色 1.低温烧成,所以坯体并未瓷化,吸水性强,亦较脆弱。 2.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坯体吸付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釉彩衬托得更鲜丽,另方面也使得釉药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炫烂! 3.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药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 4.釉药的调合,常以铅或硼做为媒熔剂,此为含毒之重金属,因而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为食器。 5. 坯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内所置的有机燃物也可随意变化,因此烧出的结果,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