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门书院
释义

§ 基本资料

义门书院(亦称东佳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拥有学田、订有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位于唐代浔阳县(今德安傅山)下,这座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校完备体制的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陈崇。

陈崇是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是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义门陈氏在浔阳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孝义相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大家族。

唐僖宗时,陈崇任江州长史,与官僚贵族交往很深,深知要修身齐家治国,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是根本。于是,陈氏家族出资,在陈家庄创立一所二级义门书院残存的断墙

学校,低级的是“书屋”,高级的称“学堂”,除有专门的校舍外,还配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

东佳书院起初只收本族弟子,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都可进来,因此成为江南著名的学院。从唐玄宗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在义门陈氏存在的332年里,唐、宋的五六位帝王先后“旌表其门”。公元997年,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为东佳书院提笔写了“真良家”三字。在皇帝的支持下,东佳书院当时因藏书无数“号称天下第一”,全国知晓,引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赞颂。

由于义门陈氏名声大振,宋仁宗恐其势力太大难以管束,便使出坏点子让陈氏散于全国各地,东佳书院因无人管理,迁到德安县城内,改为“义门书

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为“河东书院”,300年后的大清朝改为“敷阳书院”,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通令全国书院改为学校。东佳书院前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义门书院(现已不见踪影,只有一堵义门陈大院的残墙静静伫立), 位于徳安县城西北(今车桥镇义门村)32公里处,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 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东佳书堂创立于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前,发展到宋,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

§ 沿革

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扬名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延续至清光绪间。在这漫长的历史源流中,经历了由义门别墅、东佳书楼、陈氏书堂、东佳书院、义门书院,而至敷阳书院的逐步沿革。

义门别墅

唐大和年间(828年—835年),陈氏昆云渐众,仍合爨同居,“击鼓传餐”,过着原始共产生活。由于财产集中,陈氏除了扩建庄园外,就是决心“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在族权的鼓励下,陈氏子孙竞相攻读,形成“三千灯火读文章”的可喜局面。

唐大中五年(851年),七世长崇为江州长史,咸通七年(866年),八世衮为文渊阁学士。尚有“蒲圻令者勋,本邑令者玫,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累世簪缨,可谓盛矣”且以义而著称,名闻朝野。

书院残存的断墙

唐中和四年(884年),僖宗首旌其门阊,御封“义门陈氏”,赐以御书,赠以御联,旌以御诗。诗曰“……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遂使义门陈氏名振江南,誉满海内。于是,名宦雅士、文人墨客无不慕名来访。

义门陈氏遂于义丰山麓建义门廨宇,在义居山下建“望迎亭”,“接官厅”。仍难以应酬,必须建筑一座专门接待来访的公寓。

唐中和五年(885年),陈衮四处卜察,东行二十里,而至紫岩山麓。见赤壁高悬,紫岩列嶂,便登上岩台。近察,“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临空北悬;一岩似虎、伏巅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陡壁下,紫岩窾裂,藤蔓帘穴,泉流浩涌、腾波跌岩、飞瀑千丈”。远视,“云漫远山、岚莽南疆”,“群峦逶迤、起伏苍浪。”陈衮佳之,于是,在这里筑起一座楼阁,名曰“寄咏舒”,并附筑廨院,寄寓宾客。

寄咏舒立於岩台之上,后有紫岩列嶂,前有飞瀑溅雨,真是“烟幕幽景”,“水阁山斋”。由于山水佳秀、又处於义居之东,人称曰“东佳”,又因专门接待高雅贤辈,又称“别墅”。这就是徐锴所记述的“因胜据奇”,“择其山环水绕之胜概、苍松翠柏之名区”所建筑的东佳书院为最早建筑。也就是文莹的《湘山野录》中所记载的“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的“别墅”。马令的《南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

建立的义门别墅,很快被誉为江南名胜,四方之士无不“衣冠江左莫家风”。于是,车马盈门,文武接踵,簪缨符符,环佩珊珊。义门陈氏便在别墅里列牙签玉轴,聚坟籍经典,以待来游来访这些高儒雅士寄居别墅,雅叙吟咏,援翰挥墨,心舒情畅。

然而,随着来游来访者日增,小小别墅难以适应延四方之士的需要了,还得建筑更大的寓楼。这就促使东佳书院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起源,由最早的别墅向后来书楼的转化。

东佳书楼

唐龙纪己酉年(889年),陈衮根据“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和来游者日增的需要,在东佳别墅的“隔里之遥”,建筑了一座大型建筑“曰东佳……为书楼”。 据章谷的缺题残篇述其状:“仰观书楼,宏伟古朴、制度典雅。远而观之,‘东佳书楼’四字悬诸中楼。其下雕栏频窗、画枋垂廊;其上檐挺廓扬、冠雄垛壮。”并且对东佳书楼作了介绍:“楼分三层: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上为御书阁……。”

不难看出,东佳书院和所有古代书院一样,首先是由学者藏书开始的。由于义门陈氏官迁任外较多,接触颇广,很快就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据晏殊诗东佳书院全图

云:“坟籍岂惟精四部,缥帙牙签列赐书。”吕蒙正诗云:“五车书编匣中经。”杨亿诗云:“书籍胜两斋。”寇准、王禹锡皆云:“楼藏万卷书”。真正是:“收宇宙之牙签数万帙”,“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

大量的藏书,使书楼首先成了“陈氏子孙的观摩之所”。义门陈氏“将举家之子弟油油归化”,让他们“歌舞诗书”,使之成为“思愤激者。”当然,也有一些高雅老辈温读其间,“如谦、与、诱、范诸公,虽大耋之年、茂龄白首,尚受知新之学。子弟之克歧克嶷,负出类拨萃之资者,有不夙夜匪解者哉?!”

其次,是“广延墨客”。大江南北众多名人达士,“蒸蒸而慕之者”纷纷集游东佳。路上,“旌旗迎五马”;门巷“遍多长者车”;别墅里“楼上落霞沾笔砚”;书楼内“乡党优游礼乐中。”这些文人墨客居处东佳,时而偕里阙,依绛帐临纱窗;时而凭雕栏,观松筠览云山;时而游山麓,咏飞瀑吟悬岩。真是“杯盘互进先生馔”、“粉牌留咏尽严徐(贤儒)”故此在《南唐书》、《湘山野录》、《十国春秋》上都有这样的记载:“江州陈氏……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送往迎来,日无暇时。”

东佳书楼的藏书、延士,给义门陈氏的子孙,提供了读书和求学的机会。他们在东佳书楼里读书,遇到疑难,可以及时在书楼或者到别墅向那些高雅名贤提问求学。而这些高贤又很及时地向他们释义、讲学,使他们学有进益。这样,又使东佳书楼和别墅成为居士、藏书、求知、讲学的场所。

同年八月,为了便于子孙求学,义门陈氏及时解决求学子孙从义居到东佳往返行程二十里的困难,在东佳书楼附近增建堂庑、开垦田地,建立为东佳庄。让求学的子孙在东佳庄住宿,并且使居士讲学有适当的场所。这样,东佳便由单调的书楼、增建为以书楼为中心的少数堂庑,使求学讲学的现象无形地演变为家塾。这种家塾的出现,又促使东佳书院的历史由书楼向书堂的进一步转化。

陈氏书堂

东佳书楼求学讲学活动的出现,最初毕竟只能适应少量的子孙,为了让全族后代受益,义门陈氏干脆“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同时又考虑到尚不能完全自理的童稚,又“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人们把“书堂”“书屋”,统称为“陈氏书堂。”

唐大顺元年(890年),义门陈氏为了使“书堂”逐步走向正规化,七世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守江州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陈)崇立《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作了数项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于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署。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家法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家塾成为正式的书堂了,而且以“供给制”“令入学”,“令修学”,非得“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而不可。于是,“弱冠以上皆就学焉”。“穷日莹火彻霄而日就月将者于斯,逊志时敏者于斯,不意厥德之修于罔觉者亦于斯”。

同时,又对外开放,“以待四方学者”。还笃之以义,作养“有益之士”的“肄业者”,从而以资助其膳,“伏腊皆资焉”。在唐末书堂初创的历史背景里,象今赣北,鄂东,皖西这样广大的区域,仅有陈氏书堂具备由“启蒙”而至“应举”这样完备的体制,又拥有大量的藏书,且以义而著称。故此,江南江北众多求学之士和贤儒无不蜂拥东佳,“于戏,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满腹。”

儒士的拥至又促使陈氏书堂的迅速发展。从藏书上再聚,从堂舍上扩建,从院田上增广,直至“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者资”。故此“肄业者多依焉。”“自龙纪以降,陀之子蜕、从子勃、族子乘登进士第。近又蔚然有人文出焉,曰逊、曰范,皆随继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名立者盖有之”。人才辈出使陈氏书堂的影响在社会上进一步扩大,陈氏书堂创建者的声誉也得到广泛地传播。

唐天祐元年(904年),哀帝李柷赐陈衮诰敕一道,从而旌表。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李昪重旌门闾,免其差役,赐立义门,敕筑旌表台,“诏复除而表揭之”。

两代帝王的连续旌表,大大地提高了义门陈氏的声誉,陈氏书堂亦因之增光添辉,前来讲学、肄业的儒士,更加广泛地增加,又促使东佳书院的历史由书堂向书院的更进一步地转化。

东佳书院

延至宋初,经过义门陈氏的“数年经营,万力鼎建”,东佳书院便初具规模了。由原来的仅能应付讲学的书堂,逐步地建成“兼亭台楼阁,耸延四方”的书院。

书院残存的断墙

在章谷的缺题残篇中,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当时东佳书院的建筑群:入道口,“立一门闾,全然竹构”。约行里许,“有石阍突出院墙”。入院“院阁九幢、约三十间。两幢傍西岭……三幢依南麓……四幢座东山……。”前行,“有石垒院墙”。正中,“有石狮一对”,“石阙矗榭”。入内,“钟亭左峙,廨宇右立”。越石桥,“一石垒牌坊堎驾……镌字三:“集贤院”。院内,“堂庑数十间,冠垛丛立、甍榭参差”。再后,“中为礼圣殿”。殿后,“是‘衮公亭’。”两侧:“师寓,左右共八间。”亭两侧,“为讲堂,左右各四间”。且有“横廊”;东西各三间,为“试堂”。医俗园之上,是“书楼分三层”。林间、山岭、道旁“皆设亭,十数处”。院中,白莲池上“有赏莲亭”。紫岩前,“一座楼阁立于岩台之上……曰:“寄咏舒。”“旁设廨院”龙潭上,立一“望云庵……由此可见,东佳书院已具有较大的规模。

东佳书院的发展。又广泛地吸引了来游来访者。然而,来游来访中的将相名宦又使东佳书院屡屡获得帝王的旌表和扶持。

宋开宝九年(976年),知江州张齐贤游学东佳,见生徒广众,为激励义门,呈表上奏:“乞免义门陈氏沿征杂科,同伪命(南唐主)当日事”。菊月,诏下。敕旨:“宜令江州一依伪命同施行”。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钱若水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曾游学东佳。陈氏待之以常理。(钱)“到任后,复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沿征杂配。”于是,知参政赵普与张齐贤同奏乞免。正月十九日,诏下:“宜依二臣所奏施行。其陈鸿户下,除正苗正税外,仍免诸杂科谣役并沿征物色”。淳化元年(990年),天灾流行。殿中丞康戬因公事至义门陈兢家,兢与之偕游东佳,见生员广众,日食无穷。“每日取给口粮,因人众约食米将要四百余斛。”陈氏却仍笃义维持,每年初春,于众姓剩余之家借谷四千石供膳。康戬惊叹不止,遂奏:“……(陈氏)粮供不足,非国家之济助,何以勾当?乞借官仓旧积熟米二千石,以助日食”。四月诏下,敕旨:“江州康戬所奏,切陈兢家急务,宜令一依所奏施行”。自是,每年贷粟二千石,遂使义门陈家渡过艰难的岁月。

至道二年(996年)太宗遣内侍裴愈赍散御书至陈旭家,赐御书三十三卷。“陈氏长幼拜授,欢得而窥金简玉荀之典,珍藏任袭、缄于琅嬛,宝为神物。至真良家

道三年(997年),陈旭诣阙致谢,太宗甚喜……以飞白笔亲书‘义居人“三字,以赐之。又赐御书五十轴、共前一百零四卷”。在王应麟的《玉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江州陈氏义居,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又以百轴赐文抚家。” 东佳书院起初只收本族弟子,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都可进来,因此成为江南著名的学院。从唐玄宗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在义门陈氏存在的332年里,唐、宋的五六位帝王先后“旌表其门”。公元997年,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为东佳书院提笔写了“真良家”三字。在皇帝的支持下,东佳书院当时因藏书无数“号称天下第一”,全国知晓,引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赞颂。

咸平五年(1002年),壬寅月,兵部尚书胡旦“会赦东归”,“过浔阳,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遂寄居于东佳别墅,持史笔,撰写《义门记》。

景德二年(1005年),孟秋月,制诰总裁杨亿亦至访义门,寄寓东佳别墅,挥史笔,撰写了一篇《御书楼记》。

景德四年(1007年),集贤学士徐锴,亲诣义门,至访东佳,刚一临近,“遥望一方,栋宇连云、旌旗映日、气象万千”。不禁发出“令人畅然”的赞叹。于是寄寓东佳别墅,写了第二篇《东佳书院记》。文中,具体地叙述了当时东佳书院的盛况:“正堂九架,以利讲学;庑房四百,以便潜究;兼亭台阁楼、耸延四方,更以寄咏舒远眺,俱不能外也。且置负廊之腴田数十顷,收宇宙之牙签数万帙,互览有资助膳。”

纵上所述,说明东佳书院一直处于兴旺时期,“日食无究”,可见其聚徒众多;“栋宇连云”,可见其规模广大;名宦来访,可见其盛名昭著。故此,能得到帝王的“免役”“贷粟”和“赐书”的殊遇。不仅如此,还授之以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把东佳书院晋升为郡庠,这也是有史可证的。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二月,宋真宗赐义门陈旭诰敕一道:“早彰素履,克懋清规。儒业传于世家,义风激于闾里。宜膺霈泽保耆年,特颁纶綍之荣,式光庠序之列,可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

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仁宗特赐义门陈蕴诰敕一道,诏曰:“敦儒术以修身,笃义风以睦族,乡邑所尚,年德可嘉,俾忝籍于郡庠,用昭荣于里闾 ,钦承朝渥,益懋成名。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

在义门旺公山上,至今还存在一块墓碑,上书:“将仕郎守江州助教陈公讳晞墓。”“查其墓志:“陈晞属十六世”,“又十六世、至于公。……熙宁末(1077年),国家念教耆老,特推恩命,授公将仕郎、守江州助教。”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到,自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熙宁末(1077年),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这几代帝王,都很重视东佳书院。不仅免役、贷粟、赐书,予以殊遇,而且授其管理者以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把东佳书院上升为郡庠,作为一州府学,从而提高东佳书院的地位和影响,使之成为宋代著名书院。因此,杨亿在写《雷塘书院记》时,把东佳书院,作为一个楷模:“先是浔阳陈氏有东佳书院,豫章胡氏有华林书院,皆聚坟索延俊髦,咸有名流为之纪述。讲道论义,况力敌以势均。好士乐贤,复争驰而并骛(驾)。宜乎与二家者鼎峙江东矣。”在《中国教育通史》,《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建于唐代的书院,明确记载有讲学活动的已发现四所:皇寮书院、松州书院、义门书院、梧桐书院。 “把东佳书院与皇寮、松州、梧桐书院。”列为唐代的四大书院。《五代史》,《湘山野录》,都给东佳书院予以更高的史评:“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关于东佳别墅(一字园)

苏东坡题写的“一字园”匾额

为义门陈第五任家长陈衮所建,建于乾化二年(914年年),位于东佳书院西一里,东佳山半山腰处一屏风上,是当年东佳书院一胜景,别墅尚存,现改为古庙,但当年大学士苏东坡游学东佳时留下的墨迹“一字园”三字还清晰可见。当年东佳书院学子载植的千年古樟至今根繁叶茂。别墅前瀑布飞溅,别墅后喷泉涌流,甚为壮观。东佳山上二十米处有溶洞,名甘泉洞。洞内冬暖夏凉,是当年陈衮休闲读书之所。再上二十米,又一溶洞,名百鸟洞,洞深近百里,与瑞昌峨眉山溶洞相通。东佳别墅在宋时就已成为旅游休闲之胜地,全国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此观光,并为义门陈及东佳书院留下了许多美丽诗篇。

敷阳书院

宋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遣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官吕诲、户曹使刘宪、本邑宰穆恂、湖口镇巡检范彬、会计使官王大远,众官车马拥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庞大的义门陈氏分析为二百九十一庄。在官府的监护下,分赴七十二州郡之庄。在陈晞、陈倜等相继主持下,东佳书院仍在延续着。

宋崇宁间(1102年—1106年),德安县作为儒学接管,又考虑距县城较远,由东佳山下迁至德安县城郊河东坂。因尚袭书院原产,并借以义门的名誉,改称为“义门书院”,由县管理。

明嘉靖十年(1531年),因前段受损,生员胡光时等具呈当道,复为学地。二十六年(1557年),邑令蔡元伟主持,建中堂五间,东西号舍共十间,改立为“河东书院”。

清道光三年(1823年),邑令巴彦布面奉程中丞,韩章谕,邀集各乡绅,将建立试院的余资重修。改名为“敷阳书院”。中设讲堂一大间,左右前后号舍计三十余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邑令张维模号召各乡捐田与新置院田,共计租谷千余石,筹足钱六百余金,每年派二人专管,妥议章程,录课、山长、讲师各任其职,遂使生员盈门,蒸蒸日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德安县遵照清政府废书院之诏令,将“敷阳书院”改成德安县高等小学堂,结束了书院的历史。从唐龙纪元年(889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佳书院的历史,经过了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续了1014年,经历了逐步完善又日趋衰退的过程。它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院教育对封建社会的促进和破坏作用,反映了不同朝代对书院教育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封建教育逐步发展又日渐僵化,终至崩溃的历史。

说明

以上资料参考了《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德安县志•艺文• 史部》、康熙《庐山志•太平宫》、隆庆《瑞昌县志•寺墓》、陈崇《义门家法•叙言》、徐锴《东佳院记》、陆游《南唐书•陈衮传》、吴任臣《十国春秋•陈衮传》、章谷缺题残篇、文德翼《求是堂集》、释文莹《湘山野录》、《陈氏书堂记》、马令《南唐书》、胡旦《义门记》、张齐贤《奏免义门陈氏沿征杂科疏》、陈泰《义门陈氏累朝事迹奏状》、赵善、张齐贤《复奏免沿征杂科疏》、康戬《奏贷粟疏》、杨亿《御书楼记》、王应麟《玉海》、康熙《德化县志•九江县志•轶事》、张群、王冤书《陈晞墓志》、杨亿《雷塘书院记》、毛礼悦、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陈无晖等著《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同治《九江府志•轶事》、魏洪敏《义门陈氏历代总谱序》、同治《德安县志•书院》

按:该文某些记事年代及时间是依据某些义门宗谱而来,未经考证,有误。如文中说“唐大中五年(851年)崇为江州长史”,而全唐文(卷888)徐锴《陈氏书堂记》则说“大顺中(891年),崇为江州长史”,两说时间相差40年。因作者已故,文中除明显的、严重错误已作更正之外,其余仍旧。

§ 陈氏书堂记

古之学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此系乎人者也。圣王之处士也就闲燕,孟母之训子也择芳邻,元豹隐南山而成文章,成连适东海而怡情性,此系乎地者也。

然则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

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至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注《史记》,今行于世。

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合族同处,迨今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长幼男女,以属会食,日出从事,不畜仆夫隶焉。

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能嗣其业,如是百年。勋从子衮,本州曹掾。我唐烈祖中兴之际,诏复除而表揭之,旌其义也。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自龙纪以降,崇(佗)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继)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

於戏(呜呼),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满腹;学如不及,仁远乎哉!昔北海有邴郑之风,离骚有江山之助者,皆古也。门生前进士章谷,尝所肄业,笔而见告,思为之碣。会陈氏之令子曰恭,自南昌掾入使至都下,因来告别,援翰以授之。

时太岁已巳(969)十一月九日记。( 徐锴 )

§ 相关对联

北宋丞相吕端于988年游义门陈东佳书院,赋《赞义门》诗一首: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永清潭底观鱼变,东佳岗上听莺吭。

北宋大学士黄庭坚游东佳书院,题赠“义门流芳”匾额

唐僖宗赠东佳书院对联

清廉颍水数世同居怨尤不宿,

义著江州一堂聚食亲逊可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