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叔岩
释义

§ 人物简介

余叔岩剧照余叔岩,京剧艺术家,出身于家学渊源的梨园世家。是第一代老生“老三派”之一余三胜的孙子;青衣余紫云的儿子。他的老师是第二代老生,“新三派”之首谭鑫培。余叔言又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代的“老生三杰”。

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戏, 初露头角。后因病和倒呛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 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每逢谭氏演出,他必随赴戏园观摩。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

1917年谭氏辞世后他开始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 《战太平》、 《空城计》、 《乌盆计》、 《桑园寄子》、 《击鼓骂曹》等戏,无不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谭派”或“余派”。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健苍劲更兼婉转细腻,韵味醇厚另有一层境界。

因为余叔岩体弱多病,自成一家后,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久,只有1917年到1928年十多年,但他的艺术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他曾分别和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同台合作,加工演出了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从艺经历

余叔岩剧照

余叔岩自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益的良师。王荣山、贯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余叔岩幼时用“小小余三胜”艺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院,红极一时。变声后回北京休养,后因病和倒仓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在此期间他用心观摩谭鑫培的演出,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并参加春阳友会票社,多方学习,用功不懈。1918年后,嗓音恢复,以叔岩之名重返舞台。他充分发挥其学谭心得和本身特长,上演大量老生剧目,文武昆乱不挡,一举成名,与杨小楼、梅兰芳在当时京剧界鼎立而三,并称“三大贤”,代表了20世纪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艺术水平。

他除不断演出于北京之外,曾数次去汉口、上海、天津各地演唱,誉满全国。1928年后由于身体多病,除义务、堂会戏外,不再演营业戏。余叔岩舞台生活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京剧老生界留下了久远的影响。十年所演的剧目之中很多都成为后学的典范。《琼林宴》、《八大锤》、《捉放宿店》、《盗宗卷》、《定军山》等谭派标准剧目,经他演唱,出神入化、才调秀出,最能见赏知音。他对每一剧目无不精益求精,普通一戏经其润色便能离世异俗,《搜孤救孤》等戏经他演出,石破天惊,成为传世之作。《法场换子》虽未曾在舞台上演过,只是平时吊嗓唱,但其[反二黄]唱腔极富创造性,已成为典范之作。

余叔岩公演期间,虽与杨、梅各树一帜,但合作从未间断。他们的合作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典范作用。1920年,余叔岩开始与杨小楼合作,与杨合组中兴社。他们合作的剧目有《八大锤》、《定军山·阳平关》、《连营寨》等,皆为功力悉敌、珠联璧合之佳作。梅、余之《游龙戏凤》、《打渔杀家》,余、杨、梅之《摘缨会》均为旷代绝唱,后世法程。

§ 理论研究

余叔岩在京剧《四郎探母》中饰杨延昭,张伯驹(右)饰杨延辉。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 作。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国剧学会。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1932年《国剧画报》28、29两期刊登过这次讲演的消息和部分内容),从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张的京剧老生演唱法则,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 代表剧目

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等。

§ 艺术特色

余叔岩

余叔岩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代的“老生三杰”。他全面继承了祖父余三胜(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师谭鑫培(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的丰厚传统,特别深入地钻研了集前辈技艺精华之大成的谭派艺术。他向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诗词书画,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四声、音韵方面的知识。凭着他的文化素养,在全方位掌握了谭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又从博雅精深处寻求发展,达到了“出蓝胜蓝”的再创造境界,创立了自己新的艺术流派,世称余派。

因为体弱多病,余叔岩自成一家后,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久,只有1917年到1928年十多年,但他的艺术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他曾分别和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同台合作,加工演出了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艺术大师,而他的演唱艺术尤其脍炙人口。

京剧界常用“云遮月”的说法来赞赏余叔岩的声音美,就是说,他的嗓音主要不靠亮度取胜,而是有厚度、挂“味儿”。他行腔曲折自如,顿挫有致,抑扬动听,还很善于运用“擞音”等装饰因素来点染唱腔的色彩。在艺术处理上审慎精到,字斟句酌,于简洁、精炼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余派唱腔,多方面体现着我国戏曲传统的精神法则和审美理想,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清醇而著称于世。他塑造的音乐形象,端庄大方、深沉凝重,具有清健的风骨,富有儒雅的气质。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余派演唱艺术形成于20年代,对于3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个老生流派有巨大影响。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是余派艺术的主要特色。余叔岩靠刻苦锻炼,克服了音量小,中气弱的弱点,使嗓音醇甜峭劲,清冽爽脆而无一毫凝滞,又结合出色的气息运用技巧,特别是提气的方法,做到高音清越,低音苍劲,立音峭拔,脑后音雄浑,擞音圆润,颤音摇曳多姿。最大限度的获得了用嗓的自由。在唱腔和唱法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谭鑫培的唱腔加以选择和调整,化谭的浑厚古朴为清刚细腻,寓儒雅于苍劲,于英武中蕴涵深沈俊秀的书卷气,对于所扮演的人物有极好的表演能力,尤擅演唱苍凉悲壮的剧目。

余派名唱如《搜孤救孤》中"白虎大堂领了命"的二黄导板接回龙腔,完全提起来唱且唱腔斩截简净,无刻意装点之处,而程婴紧张焦急及愤恨、痛惜的复杂感情自然流露。《王佐断臂》中的回龙腔也用提着唱的方法,却没有急迫的成分而显得含蓄从容。《战太平》"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等唱段则英气勃勃,表达了为广大将者义无反顾的决心。他对于大、小腔的尾音均多做上扬的处理,唱腔中多用软擞,声清越而空灵,所用的闪、垛均极自然,不显雕琢痕迹,这些润腔的技巧都是余派特有的。余叔岩精研音律,发声讲究,对于"三级韵"的规律运用纯熟,使他的唱增添了抑扬顿挫。念白的五音四声准确得当,注意语气和节奏;善用虚词,传神而有个性,于端重大方中显出洒脱优美。《审头刺汤》、《清官册》、《王佐断臂》等剧的念白都是他的杰作。做工、身段洗炼精美,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等剧中的表演均不逊于谭鑫培。他的武功根底厚实,早期曾大量上演武生戏,故靠把戏如《战太平》、《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山》、《战宛城》等都很精彩,开打、亮相等功夫独到,技艺高超而决不卖弄。他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对于所演剧目的词句、辙韵多有润色,使之顺畅合理。余叔岩在流派的发展方面与其它流派代表人物不同的是,他的剧目,唱、做、念、打甚至扮相都完全继承谭鑫培,但处处又都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并不靠另起炉灶重新设计表演,创造新腔,然而确实又较谭派有很大的变化,这反而有更大的难度,也正是余派在30年代以后几乎取代谭派在生行的领袖地位的原因。

余叔岩演戏之所以成功,除其本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外,另一重要因素是他有许多出色的合作者为辅弼。李顺亭、钱金福、程继先、陈德霖、王长林、裘桂仙、鲍吉祥等对他的演出都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余叔岩曾和王长林、钱金福、程继先在他北京的家中照过许多戏装相片,其中有余、王的《琼林宴》、《翠屏山》,余、钱的《宁武关》、《定军山》,余、程的《镇潭州》,余单人的《宁武关》、《定军山》、《洗浮山》等,这些相片照得气度典雅、神态生动,堪称京剧艺术珍品。从中不仅可以研究余本人的身段,还可以了解王、钱、程三位的身段、化妆以及各位之间的合作情况。余叔岩还有许多戏装和练功的照片,对于研究他的身段也有参考价值。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其身段、把子的要领,如子午像、腰、丁字步、弓箭步、前后手、山膀、眼神,以及刀、枪、马鞭的拿法和全身的劲头等的实际情况。

余叔岩成名后,先后在百代(1920)、高亭(1924)、长城(1932)、国乐(1940)等唱片公司灌过37面唱片(由杭子和、白登云司鼓,李佩卿、朱家夔、王瑞芝操琴)。这些唱片包括除[反二簧]之外的各种板式的唱段,在《断臂说书》和《一捧雪》中有念白,这些唱、念格调清雅、韵味纯厚,可以用以研究余叔岩在四声、尖团、辙口、上口、三级韵、用嗓、发音、擞音、气口等方面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外,这些唱片中的杭、白之鼓和李、朱、王之琴也不同凡响,在他们的伴奏下,余叔岩演唱的效果更加圆满。由于余叔岩老生艺术之精辟超卓,社会公认他是谭鑫培之后的京剧老生界的首席,称他的老生艺术为余派。但余叔岩本人从不自炫,一贯自称学谭,直到晚年。余叔岩的艺术在他的一生中是不断进境的。这从他历次所灌的唱片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概括说来,百代公司的唱片是他在变声后刻苦钻研、力求达到谭派老生艺术最高水准时期的作品,他的努力使他获得了谭派传人的社会公认。高亭公司的唱片一般被认为是余叔岩的巅峰作品,也是社会上诵言余派艺术的重要根据,表现了他1918年重登舞台后在对艺术的进一步创造、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长城公司的唱片是1932年余叔岩身体多病在家休养期间的作品,这时他嗓音虽不如以前,但唱法功夫、韵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国乐公司的唱片是1938年李少春、孟小冬拜师后,余叔岩晚年专心授徒时期的一些随心所欲、超乎流俗的逸品。

§ 传承情况

余叔岩

从1918年余叔岩重登舞台起直到他的晚年,潜心钻研学习余派艺术之人足踵相接,络绎不绝,包括祝荫亭、吴铁庵、杨宝忠、杨宝森、谭富英、王少楼、陈少霖、李适可、张伯驹、李少春、孟小冬、赵贯一、邹功甫、陈大濩、范石人和其他许多名演员和研究家。亲授弟子仅七人,即所谓“三小四少”:孟小冬、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王少楼、吴彦衡,陈少霖,票友中则以张伯驹实得亲传。其中所获最多者,在演员中当首推他的得意弟子孟小冬,研究家中以他的好友张伯驹为最。私淑余派艺术,亲身观摩余叔岩演出最多,并能在艺术上运用自然者,以李适可(止庵)最为著名。特别应当大书特书的是孟小冬,她对继承、发扬和传授余派老生艺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曾正式收钱培荣、赵培鑫等人为徒,保存了许多余派老生的珍贵艺术资料。孙养侬著有《谈余叔岩》一书,孟小冬为之作序,对了解余叔岩家世、师友、弟子、演出、舞台合作者、灌片经过等方面情况,大有帮助,可作研究余叔岩艺术生平之参考。

§ 弟子介绍

余叔岩

在其主要弟子中,除吴彦衡改演武生外,艺业皆工稳,各具有不同的特色。成就最高者为孟小冬,行腔吐字、举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具备,于规矩中显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韵味。其《搜孤救孤》、《失街亭·空城计·斩马稷》、《捉放曹》、《奇冤案》、《洪羊洞》、《法门寺》、《黄金台》、《御碑亭》、《武家坡》等剧皆出色。谭富英以谭派嗓音唱余腔,游刃有余,唱工戏质朴纯正,淋漓酣畅,其快板之脆、劲、疾,最为出色。靠把戏更佳。唯做工不尚细腻。至晚年风格有较大变化。能戏有《奇冤报》、《碰碑》、《珠帘寨》、《四郎探母》、《定军山》、《战太平》、《南阳关》等。杨宝忠早期学余较为全面,改业琴师后乃辅助杨宝森在学余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流派。李少春艺兼文武,唱做皆精,戏路宽博,且有许多独特的创造。青年时期摹学余派艺术颇有心得,《战太平》、《洗浮山》、《定军山》、《阳平关》、《击鼓骂曹》、《八大锤》、《打鱼杀家》等剧都能体现余派风格。中年以后兼取马(连良)派、麒(麟童)派的演唱特点,在创造人物方面有所突破,又排演大量新戏,如《云罗山》、《响马传》,并较早演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等,唱、念、做均有新意。此外,私淑余派艺术者遍及南北,南方如陈大劐、张文涓,北方有祝荫亭、奚啸伯等。票友宗余者更多,如张伯驹、李适可、刘曾复、王端璞、赵贯一等均有较深造诣。

§ 相关唱段

余叔岩

娘子不必太烈性

白虎大堂奉了命

一轮明月照窗下

一家人只哭得如酒醉

一事无成两鬓斑

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

昔日有个三大贤

我本是一穷儒太烈性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站立店中用目洒

老丈不必胆怕惊

月台下辞别了严太尊

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此时间顾不得父子恩爱

老娘亲请上受儿拜

劝梓童休得要把本奏上

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

两国交锋龙虎斗

宋公明打坐在乌龙院

忆昔当年长沙镇

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提起了二爹娘要掌儿的嘴

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

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

兄长说话欠思论

这几天到番营未有巧机

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

昔日有个三大贤[1]

§ 活动年表

余叔岩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小小余三胜在Beka公司灌录唱片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秋:周信芳与余叔岩同台

1913年,农历癸丑年:李直绳堂会

1914年,农历甲寅年:春阳友会票房成立

1915年2月5日,农历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岩重返舞台

1918年10月19日,农历戊午年九月十五日:余叔岩与梅兰芳首次合作演出

1919年4月,农历己未年:梅祖母八十寿辰堂会

1919年9月,农历己未年:余叔岩老母六十华诞堂会

1919年11月,农历己未年:京剧三大贤轮番献艺于武汉

1920年11月,农历庚辰年:汉口红十字会为华北赈灾举办义演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农历乙丑年:余叔岩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

1925年,农历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请言菊朋与梅兰芳合作未果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张作霖寿诞堂会

1925年10月2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1926年,农历丙寅年:余叔岩在高亭公司灌录唱片

1926年2月,农历乙丑年:杨小楼重组忠庆社

1927年,农历丁卯年:余叔岩首次登台演唱《上天台》

1931年,农历辛未年:第一舞台为江西水灾举办筹款赈灾义务戏

1931年5月,农历辛未年:国剧学会创办

1931年11月,农历辛未年:国剧学会开学典礼演出

1932年,农历壬申年:余叔岩在长城公司灌录唱片

1932年7月4日,农历壬申年六月初一日,19时:余叔岩在北平“国剧学会”成立时讲演

1934年10月31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廿四日:余叔岩末次公演

1937年,农历丁丑年正月:张伯驹四十岁生日堂会

1938年10月19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

1938年10月21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八日: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

1938年12月3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二日:李少春首演《战太平》

1940年,农历庚辰年:余叔岩在国乐公司灌录唱片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