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政说
释义

§ 仁政说

§ 正文

中国先秦儒家关于以仁义道德为施政准则的政治学说。其思想渊源是西周以来的重民思想和孔丘的仁学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土壤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宗法 -农业社会。性善论和“不忍人之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孟轲。

孟轲与梁惠王论政时,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仁政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仁政说在经济上要求保持小农生产的稳定性,实行保证小农一定土地的“制民之产”的井田制,因此“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正,井地均,谷禄平,才能限制兼并,使民众对国家的负担均平合理。在政治上要求统治者实行“以德行仁”的“王道”,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他批评早期法家 吴起、商鞅采取的重法尚刑的强力政策。主张轻刑罚,重教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施仁政还要求统治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基于得天下必先得民心的认识,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命题。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亦是仁政的重要内容。根据历史事实,得出了得天下与失天下,国之所以兴废、存亡,关键在于行不行仁政的结论。

孟轲的仁政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仁政说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但在封建专制社会实际行之更多的却是暴政。仁政说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是后世进步思想家不满现状,批评、抗议和抨击专制暴政的思想武器;又是开明统治者的施政方针和追求目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改良,也有利于民众处境的改善。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