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谦祠
释义

§ 北京于谦祠

于谦祠

地址: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

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1]

§ 名人简介

于谦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 祠堂概貌

于谦祠

该祠坐北朝南,原悬门匾‘于忠肃公祠”。。"土木堡之变"后,拥戴景泰帝保卫北京挫败瓦剌也先的侵犯。英宗复辟后惨遭杀害。万历二十三年(1595)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祠坐北朝南,清初毁,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奎光楼,两层,上层为"奎星阁",正房5间为享堂,供于谦塑像。现存建筑为清末法式。该祠也是义和团的重要坛址之一。

于谦故宅坐落在东侧,院内建有两层高的奎光楼。上层称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奎星阁因地震被毁,后小楼

也拆除。现祠改为民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但院内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难看出原貌。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 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2]

§ 祠堂现况

从紧靠北京站的邮通街钻进旁边的小胡同,经过苏州胡同、北鲜鱼巷、麻花胡同,就在建国门内大街和北京站前街之间的小方块里转悠,多方打听才知道西裱褙胡同现在已经没有了,而于谦词还在,在一建设中的工地里。运气不错,被一个工人带进了工地,曲径通幽,在这个工地的最深处我来到它的面前。

许是周围的景致太过壮观,于谦祠显得破败而矮小。门是进不去了,也没有人管,周围堆满了各种建筑用品,连外墙上都书写着“建筑工地”的字样,除了门口还有北京文物保护的标志。从外面望过去,也有三四进房子,但屋瓦都破损了,里面还能见到槅扇门,但最外的窗户却有木板从里面钉死。西面院外还保留了一棵大树,院子里有几棵树,其它则完全被这个工地侵占了。之后出来到大街上向这边望,于谦祠被一带围墙隔开,确实不从工地进入就没有别的入口了。

工地管事的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说我就是个人来参观的,他没说什么,但是很不满意我拿着相机拍摄,何况他觉得这个东西根本没什么好看我还盘亘很长时间,一会就下了逐客令。出来的时候看到他在申斥工地负责看门的保安,说怎么会把“那个女的”放进来。我也不知该不该替人家解围,还是默默走开了,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而那个负责人也只拿手下人出气,没注意我从身边过去,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于谦祠的命运不知在谁手中,想如果能有人重视加以保护并整修,可以达到袁崇焕祠现在的模样,就已经算很好了。而如果文物保护向房地产开发妥协的话,可能会连杨椒山祠都不如?!不知道这个工地要修的是什么建筑,也许现在我还能见到于谦祠遗址已经十分幸运,它毕竟还没有被连根拔起么。从长安街这边望向工地院子里,能看到于谦祠露出围墙的灰色屋顶,可它是那么不起眼,如果不是我特意来找,我又何尝知道这围墙里的古建筑是大名鼎鼎的明臣祠堂呢,这么多次来往无非等闲放过。看着周围遮天蔽日的高楼,想着这里是寸土寸金的长安街沿线,这些古建筑真的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3]

§ 交通提示

乘1、4、10、802、特1路到北京站口下车,路南西侧西裱褙胡同内

§ 杭州于谦祠

于谦祠

地址: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县(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谋逆罪”在北京遭冤杀,后魂归故土,遗骸安葬于现址。

冤案经平反昭雪,明孝宗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现墓区为1982年重建,由墓区与祠庙区组成。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各厅、殿陈列着于谦生前史料、实物等。

1998年,杭州市政府拨巨款重修于谦墓祠,墓前重置石象生,祠内陈列于谦事迹浮雕壁画和书法、绘画以及明代兵器、官服等,供人们拜谒和缅怀这位杭州先贤、清官典范。于谦祠由序厅、正殿、生平事迹厅、兵器室组成。其间阵列于谦年表、世系表、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画像和于谦青铜塑像;同时,以图画、照片、史料、实物等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谦洁”、“保卫京师”、“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绍于谦的高风亮节和悲壮人生。祠后左侧为于谦墓,两旁列石翁仲和石兽,墓前的祭桌与石香炉均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镌刻着一幅楹联,“血不曾冷,风孰与高”。祠墓已成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优美环境的纪念类景区。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谦墓祠,闪耀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不灭的光辉。

墓区松柏围绕,庄严肃穆,与岳庙一同成为西湖边不可多得的爱国教育人文景观。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青山,

烈火焚毁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青白在人间。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于杭州,最终又归葬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1398年,于谦诞生在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祠堂巷),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永乐年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他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为官十九年,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义子于康扶棺南下,将其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篆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是一处清幽之所。

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清朝嘉庆壬午年(1822)六月,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官奉。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谦青少年时所作诗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一张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像尤为引人注目。厅内还放置造型简洁的案几、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气氛。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宽21.8米,进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大殿墙面为两幅半圆大型浮雕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的有关场景,每幅画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又呵成一气,场面颇为凝重、壮观,运用明暗变幻的灯光效果,再辅以铿锵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古战场,正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壁画高3米,宽46米,是经专家多次论证修改,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壁画突破了一般祠堂陈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见柱子,与匾额、楹联、塑像遥相呼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块,其中包括湘乡杨昌 题的线刻《明少保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像》碑一块,袁枚题《重修于忠肃庙碑》残碑九块。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采用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永垂青史”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两侧的陈列柜中,分别展示了于谦的著作和历代有关于谦的评述著作,有《于肃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忠肃公祠墓录》等。

南北厢房分别作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陈列明代的各种军械,包括神机营用的火铳、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门类多、数量大、制作精、技术高,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于谦祠

前殿与后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黄河自古多泛滥,巡抚河南期间,他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铸了这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现存于河南开封铁牛村。

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还保存着数明清两代的石碑,分别是四块大碑(弘治、嘉靖、万历、康熙)及一块乾隆年间的残碑。

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凭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1982年修复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

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面积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区正在修建于谦雕塑广场、忠泉池、于谦诗碑廊,计划把配殿恢复为祈梦殿,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进展,于谦祠景区将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交通线路:乘4路、308路、599路公交车到赤山埠站下车,然后步行前往。

门票价格:免费开放

§ 相关信息

于谦祠

投资900万元 于谦祠百年来首次抢修

在35℃的高温下,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几位员工在稍作休息后又投入到于谦祠的修缮工作当中,“这是抢救性的修缮”。在这里看于谦祠的王师傅感慨道。据了解,于谦祠自光绪年间复修过,这是近百年来第一次修缮,于谦祠整治抢修工程昨天正式开工。

昨天,记者走进于谦祠,不敢相信眼前残垣破壁的二进四合院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于谦的住所,门前的两只小石狮子已经看不出是狮子的形状了,而屋顶铺的也只是普通的苇席。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介绍,于谦是明英宗时兵部尚书,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军南侵,明军北征,战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北京告急。于谦临危请命,率兵22万列阵于九门之外,在西直门与瓦剌军激战五天,保卫了北京城。于谦祠原为于谦住所,明中期改为祠。清初时已经被毁,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自民国以来逐渐又有居民进住,房屋年久失修,环境杂乱。2002年有关单位投资900万元,完成了该院37户居民的搬迁。市文物局指定专门单位予以保护并开始编制抢修方案等前期工作。

据了解,于谦祠占地约900平方米,现有建筑约600平方米。由于长期为居民使用,后添建了大量房屋,原有格局被损。文物建筑损毁严重,屋脊塌陷,墙体歪闪,木架糟朽,石构件风化,门窗和室内外地面拆改严重,特别是1976年大地震时,祠内魁星阁被震毁,小楼也被拆除,此次抢修工程将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整治院内环境和抢修破损严重的建筑为主。对部分隐蔽位置的破损情况还将在抢修中进一步勘察,补充具体方案,以便指导施工。

而关于抢修后的于谦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外开放,这样一个古建筑怎样和周围的现代建筑相协调等方案还在进一步的讨论之中。

胡同文化—裱褙胡同于谦祠裱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手工艺,是用纸或者丝织品把珍贵的字画或书籍加以修补或装潢起来,使之恢复原样或更加美观耐用。

东单附近就有一条裱褙胡同,由此可推测这儿曾有过裱褙业,胡同里的裱褙店现在没地儿找去了,只现存着一处古代遗迹,明代的于谦祠。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将领、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咏石灰》,广为流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也是他自身品格的写照。

于谦生活在明代中叶,正是国家处于患难时期。明英宗时,于谦任兵部尚书,成为北京城的保护神。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部也先进犯北京,在土木堡将正统皇帝掠走。为保卫北京,于谦首创团营京师地方部队,国军队建立团营之先河,选十万战士训练,部署于九门之外以御敌。十月,骄横野蛮不可一世的瓦刺部又一次兵临城下,直将战火燃到安定门、西直门外。北京危机,人民即将遭受涂炭!于谦率兵与敌决战于西直门,浴血奋战五天,杀退敌兵,终于保住了北京。

这么一位赤胆忠心有功于民的英雄,却丧身于内部的争权中。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明知明朝已立新皇帝,有意将旧皇帝英宗放回,埋下内乱种子。英宗回朝后,被尊为太上皇,失去了当皇帝的实权,攀附在他身上的亲信和旧部下自然不满。八年后,趁着景泰帝病重,欲立太子为帝的机会,英宗在亲信及旧臣的拥戴下,夜敲紫禁城门,夺回了自己的宝座。为了师出有名,英宗听从宠臣石亨等人建议,以“叛逆罪”杀害了当初拥立景泰帝登基的于谦。

京城百姓闻知消息后,无不暗暗落泪、默默哀悼这位未死于杀敌战场上却被害于自家人手中的忠臣。后来人们传说于谦遇害后真的成了北京城的保护神城隍神——这也是百姓的希冀啊。

直到另一个皇帝宪宗登基后,才为于谦洗刷了冤屈,并将裱褙胡同里的于谦故居改作祠堂,以祭祀这位英雄。祠上有匾额,上书“中节”两字。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改为“忠肃”,在祠中还树立起于谦的塑像。

清兵并不喜欢于谦,清顺治年间,塑像被毁,祠堂也被废弃。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又重修殿堂,再建塑像,奎星阁上高悬“热血千秋”匾。清末的一位思想家魏源还有过“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诗句。

1900年闹义和团时,义和团还在于谦祠内设过神坛,以借英名抗击八国联军。

现在于谦祠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胡同几乎被拆光。 [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