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蓝 |
释义 | § 生平 1938年肄业于北平辅仁女子中学高二。同年赴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演出舞台剧《粮食》、《带枪的人》等。 于蓝 1940年起,在一些剧团任演员,出演《日出》等舞台剧。1945年在东北文工一团演出《血泪仇》、《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主演影片《白衣战士》。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妇女向五儿的艺术形象。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演出舞台剧《百丑图》及高尔基的《小市民》等。 1958年回北京电影制片厂,主演的著名影片有《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1960年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母亲周莲,从青年演到老年,表演细腻、深沉、含蓄,,1961年在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演员银质奖。 后来在一次下放劳动中从屋顶摔下,于蓝的面部神经受损,失去了一个演员应有的控制表情的条件,以致多年远离银幕。于蓝在1981年6月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1987年任艺术指导。人们赞誉她“为了少年儿童,身上有一团燃不尽的火焰”。 此外,于蓝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副主席。是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 经典形象 于蓝 《烈火中永生》中温文尔雅、大义凛然的江姐,《革命家庭》中的周莲。中国电影中革命妇女形象序列的缔造者。 于蓝所塑造的中国革命妇女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序列。尤其是对“江姐”的演绎让她达到了表演事业的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蓝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 于蓝出演江姐 于蓝 电影《烈火中永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讲述的是重庆解放前夕,以江姐、许云风为代表的我地下工作者在狱中和敌人展开不懈的斗争。于蓝出演了主人公江姐。 于蓝: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我就是为她崇高的气节所震撼,所以我愿意扮演这个角色。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电影中江姐绣红旗的场景已经作为一个经典,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但很少有人知道,江姐这个人物形象是于蓝第一个发现并把她搬上了银幕的。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 于蓝:我自己先看,看了我就给大伙儿讲,大伙儿一听也非常高兴,越听越想听,别的屋的同志听见也都跑过来,于是大伙儿一块听。我就感觉到这些地下党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已经都解放了,我们都已经胜利了,我们已经都看到红旗了,可是到她那儿,她却要离开我们,献出了自己的年轻和生命。所以当时我就觉得应该把他们搬上银幕,让更多人知道。 在随后的两三年当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在采访过程中,于蓝慢慢发现,江姐和她有比较类似的人生经历。 于蓝:我是39年就入党了,她可能是40年入党,都是这个时期参加抗日战争。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我有多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的八路军保卫着我们,他们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他们比我们更艰巨。我想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她因为穷困,做过童工,她和她母亲都是织袜子的,后来在一个贫民小学校里读书,那是个慈善学校,她靠自己的成绩来获得免费。 于蓝早年的家庭也比较贫困,她与江姐一样也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不同的是,江姐牺牲了,而于蓝在战友的营救之下活了下来。于蓝说,她想把她们共同的经历告诉观众。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她本应该痛哭出来,但是由于当时一些思潮的影响,没能把江姐温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于蓝:那时候思想很左,就觉得这些感情的戏不能写,就包括在演的时候,我都没演。当江姐在老太太面前,老太太问起她的时候就应该哭出来,可是江姐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而且江姐也说不能带着眼泪去革命,我觉得很遗憾。 《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是1964年拍摄完成的,由于伤病的原因,于蓝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这部电影成了于蓝的最后一部作品。那场戏带给她的遗憾也成为于蓝心中永远解不开的一个情结。而同样让于蓝难忘的是,当年周总理在审看完样片之后,对这部戏的肯定。 于蓝:周总理很高兴,说这个戏还是不错的,那么叫什么名字呢,叫《江姐》吧!我首先就说,江姐不是惟一的,他说对,然后别的人也说了,还有许云峰,然后他们就说或者叫《烈火中永生》。周总理出门的时候,跟我们说,你们赢得了观众,那意思好像说我们胜利了,你们赢得了观众,就是说多数的观众是喜欢你们的片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于蓝也记不清楚有多少观众和她谈起过江姐这个人物形象,于蓝说,在和观众的交流中其实她也不断加深着自己对江姐的认识。 于蓝:我在80周岁写这个回忆录的时候,才悟到在这个祖国的大地上,这么美丽的、安详的、和平的、温馨的、幸福的、平静的生活着,这就是他们为此而献身的道理,这不就是她梦寐以求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换来的这个幸福生活吗?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想一想,不要有私,要全身心为这个事业去奋斗,鞭策自己不能后退只能向前。 § 于蓝演了个好妈妈 于蓝 提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大家自然联想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江姐,很多人把电影《烈火中永生》当成于蓝的成名之作,其实不然,确切地说,于蓝的成名之作当属电影《革命家庭》。她在片中扮演的“革命母亲”不仅得到广大观众认可,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意味蕴藉的表扬。 前不久,记者登门拜访了于蓝老师,八十六岁的人了,耳聪目明,精神爽朗,特别是记忆力惊人,谈起几十年的往事如数家珍。于蓝手指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对记者说:“周总理表扬过电影《革命家庭》,可不是我凭空所说,这里有照片为证啊。”记者仔细观瞧,只见照片中的周总理正当着众人的面,高兴地握着于蓝的手说些什么,于蓝颔首微笑,侧耳细听,好像生怕落了一句。 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了一次有关电影方面的会议,这一天,周总理来到了现场。于蓝个头不高,站在众多名演员中间,一点都不起眼,可周总理还是一眼就看见了这位《革命家庭》中的妈妈,上前亲切握着于蓝的手,当着众人说道:“你演了个好妈妈!”声音很大,好像是有意在给别人听,还有意侧了一下身,一旁的新闻记者迅速举起相机抓拍到了这一珍贵瞬间。 于蓝深情地回忆道:“周总理说的这句话可是一语双关,分量很重。”如果了解《革命家庭》出炉背景的人或许能解其中滋味,如果不了解的人可能就只听懂个表面了。那么周总理讲的这句话分量何在呢? 电影《革命家庭》是根据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的,片中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与革命事业、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母亲周莲在经历了失去丈夫和儿子,被捕入狱的严酷考验中,逐渐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上世纪50年代末,于蓝看了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后,深深地被周莲这个人物所吸引,就产生了把故事搬上银幕的想法,而且特别希望能担纲女主角,于蓝就打电话给张水华导演毛遂自荐出演革命的母亲。尽管此前,于蓝在《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须沟》等影片中有过精彩表演,但这次表演对于蓝来说难度不小,她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太太,人物性格变化和时间跨度很大。 为了将周莲这个有着三十多年磨炼历程的妇女演出层次、演得逼真。于蓝下工夫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然而,有些人不知道,这样一部好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意想不到地受到了来自“上层”的阻力,险些“胎死腹中”。 康生曾怪声怪气地说:我在上海待过,不知道陶承啊。他还认为,这部影片是突出个人,是在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关键时刻,著名剧作家夏衍同志据理力争:在错误路线上的英雄事迹也值得我们学习。 夏衍同志为了拍一部电影敢于“顶撞”上司,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若没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理想,肯定做不到。多亏夏衍同志力挺,这部片子的拍摄工作才得以进行。影片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于蓝也一举成名,在196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女演员奖”。 周总理当然知道这段曲折的经历,对这部影片自然也更加珍爱。他老人家当众表扬于蓝,实际上也是公开肯定这部影片,是对广大演职人员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 江姐不是刘胡兰、赵一曼 电影《烈火中永生》堪称于蓝的巅峰之作。其实,这部影片的拍摄也经历了不少坎坷。老实说,初见于蓝老人,一点也找不到江姐的影子,满头白发与一身果敢的英雄形象有着较大的距离,让人感慨岁月的飞逝与无情。 于蓝老人自我感觉,塑造江姐的形象并不矫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技多么高明,而是因为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于蓝和江姐是同龄人,都经历过国家山河破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都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消极抗日的行为痛恨不已。作为革命者,两人还都有过被捕后和敌人斗争的经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不遥远。后来,于蓝又多次来到成都、重庆等江姐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广泛接触了江姐周围的战友。当然,能演好江姐这个角色,于蓝还要特别感谢夏衍。 于蓝是在阅读了小说《红岩》连载后,被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所震撼的,常常感觉他们像雕塑一样屹立在面前。她萌生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她和导演欧阳红英决定共同拍这部戏,后来张水华打来电话也要导这部片子。考虑到张水华经验丰富,于蓝就同意了,三个人组成了核心小组。 § 荣誉奖项 2011年8月11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金凤凰奖)在青岛开发区凤凰岛揭晓,荣获特别荣誉奖。[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