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远古暨三代经济史
释义

中国远古暨三代经济史

中国远古及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是远古氏族先民和三代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这悠久漫长的历程,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古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东方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限制,远古社会的经济进步非常缓慢。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过程,人类在山林洞穴中生活,群居杂处,以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及棍棒为工具,从事采集和狩猎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并逐渐掌握了用火的经验,艰难开拓,休养生息,当时的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目前,从中国北方边陲黑龙江、内蒙古到南方的云贵高原、广东、广西和福建,24 个省、市和自治区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其中重要的遗址有:云南元谋上那蚌、北京房山周口店、山西芮城西侯度和匼河、襄汾丁村、陕西蓝田公王岭、辽宁营口金牛山、湖北大冶石龙头、安徽和县龙潭洞、贵州黔西观音洞、陕西大荔甜水沟、山西阳高许家窑、广东曲江马坝、辽宁喀左鸽子洞、宁夏灵武水洞沟等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共同特征是:石片石器始终占主要成分,其次是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石器的方法为主;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构成了中国旧石器制作技术的传统。随着采集和渔猎经济的发展,刮削器和尖状器又加工成更为复杂多样的形制;砍砸器也是基本的工具之一,各遗址普遍有所发现;雕刻器出现较早,但数量和形制都不多;狩猎用的石球从早到a href="http://www.hudong.com/wiki/%E6%AC%A7%E6%B4%B2%E5%A4%A7%E9%99%86" class=innerlink>欧洲大陆那样发达,许多遗址的发现表明,当地人们是用砍砸器来代替手斧进行生产劳动的。到了旧石器晚期,狩猎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制造石器的技术有所发展,开始使用间接打制方法,最终出现了典型的细石器,并发明了刮削和磨制骨质工具的技术,在一些骨器和牙、蚌制品上运用了钻孔工艺,石镞和骨镞随之出现了。弓箭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渔猎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能用采集的方法捞取水中的软体动物,而且能捕获较大的鱼类,扩大了食物来源,同时也扩大了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正是在这种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变化的基础上,中国大陆的许多地区先后进入了中石器时代。

随着末次冰川的消退和气候、江河湖海水位的变化,大约在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到八九千年前后,中国远古社会的  狩猎经济发展到了中石器时代。这一阶段氏族社会经济形态主要是渔猎经济,采集活动转变成规模较大的强度采集(Intensive Collecting)并降到次要地位。打制石器由旧石器时代的粗大笨重改变成细小精致,弓箭和骨柄石刀的发明及狗的驯养,是这一阶段生产活动的巨大成就,远距离跋涉以追逐兽群,则是中石器时代经济活动的特点。这一阶段的石器制造技术,称为细石器工艺传统。中石器时代猎人们在中国大陆留下的遗迹,从东北、华北、西北到西南地区,大体上呈新月状分布,在山东、河南和江苏北部也有零星发现。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考古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远古社会也同欧美大陆和非洲、大洋洲一样,经历了中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①由欧洲学者根据旧大陆的考古发现而确定的“中石器时代”概念,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完全概括其它地区同一阶段文化遗存的全部内涵和特点,因此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需要根据考古新发现进行补充和完善;

②中国大陆已经发现更新世晚期以前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存,也先后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

③在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自然环境复杂、人类发展具有不同经济区域特色的中国大陆,已经发现大批具备中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特点的遗迹,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一个地区都必然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④需要对以往的考古发现重新加以综合研究,参照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进行必要的限定,以便确立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展序列;

⑤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初期阶段还不十分明了,其渊源应该在中石器时代这一过渡阶段中去探寻。

原始农业为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存在过中石器时代。同世界上一切中石器时代发展状况一样,中国的中石器时代经济活动发展方向也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前途:其一,是猎人们在不断迁徙、追逐兽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河谷坡地比较优良的环境??度采集萌生了对某些植物的栽培,并开始驯化一些动物成为家畜,于是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成为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其二,是一些游猎者始终在草原上、山林间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不断扩大着他们追捕野兽的范围。虽然最终可能学会驯养某些动物,但一直没有发明农业,也没有稳定的定居生活。这样,就使这些氏族部落延长了中石器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没有根本改变。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早期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首先发生了。大约在距今1 万年左右,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自农业的产生至4000 多年前国家的出现,中国远古社会的经济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石器时代中国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渔猎经济是农业的补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代可以划分成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和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两大经济系统,也就是“南北两系”;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特点,又可以具体划分出若干经济区域。鉴于远古的经济状况主要依靠地下埋藏的物质文化遗存来分析研究,根据考古发现,这些经济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泾渭区 以泾水、渭水流域为主,西抵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大夏河一带,东至汾水下游及豫西地区。在这一区域内,农业经济及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经陕西白家文化与甘肃大地湾文化,发展到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史家类型、西王村类型而至龙山文化,与周族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②河洛区 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伊河、洛河流域为主,包括嵩山以东的郑州、开封、许昌一带。在这一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较快,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是一脉相承的,与商族的起源有一定关系;

③海岱区 以黄河下游及汶河、沂河、泗河、沭河流域为主,东及海、南至江苏北部及淮北地区。中心在泰山、沂蒙山周围。这一区域内从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到晚期的典型龙山文化,乃至进入青铜时代的岳石文化,经济发展始终自成系统,独具一格,史称东夷,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④东北区 以辽河及其上游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流域为主,兼及辽东山地和松花江、嫩江平原。这一广袤的地域内经济形态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其中辽河流域农业经济比较进步,但也活跃着一些以畜牧和狩猎为主的部落,偏远的北方则农业经济出现很晚,氏族聚落也不多。内蒙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乃至青铜时代的夏家店文化,对当地的经济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⑤江汉区 以汉水中下游及长江中游一带为中心,南及洞庭湖北岸,北到桐柏山、大别山地区。在这一区域内,从地处三峡的大溪文化和更早的一些遗存,到屈家岭文化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各部落遗存,最终演变成青铜时代初期的石家河文化,对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三苗、荆楚文明奠定了基础;

⑥吴越区 包括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太湖周围,南到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北抵江淮之间。在这一地域内,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之末与青铜时代早期的良渚文化,自成系列,脉络清楚,反映出江浙地区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繁荣。在这个系统内,也有独立色彩的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和巢湖一带的薛家岗文化等,从而形成了后来共性明显、特性各异的百越文化,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⑦湘赣区 主要包括湘江流域至洞庭湖南岸、赣江流域至鄱阳湖南部一带,西至沅江流域,东到怀玉山南麓,南抵粤北丘陵地区。这一地域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也有较晚的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总的看来,由于自然环境多高山森林,地貌复杂,农业经济不够发达,渔猎经济延续不断,与其它经济区相比,生产力比较低下;

⑧华北区 主要指太行山周围地区,包括洋河、桑干河、永定河、滹沱河、滏阳河流域,北至滦河一带,南抵漳河两岸。在这一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和后来仰韶文化的后冈类型、大司空村类型、龙山文化时期的后冈类型等,而邯郸涧沟遗址已表现出氏族制解体的面貌;

⑨川滇区 这一地区包括长江上游及其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西到横断山脉的怒江、澜沧江深山峡谷间,东到大巴山南麓。在这一区域内,崇山峻岭起伏不断,峡谷幽深,水流湍急,许多氏族仍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只在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

⑩华南区 主要包括福建的闽江流域、广东、广西的西江流域、东江流域及南海沿岸地区。这一地域内远古氏族文化遗存较少,农业不发达,有海洋经济的特点。

在上述各个区域内,农业的产生和初期的发展状况至今没有考古资料可以确切地阐明,只是在一些地区有少量的  狩猎和渔猎发现,如华南的一些洞穴遗址。大约距今8000 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部落开始出现,但是他们已从中石器时代走出了相当远的一段路程。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展现了氏族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动画卷;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则反映了与黄河流域经济生产的不同色彩;北方的红山文化更接近于黄河流域的特点,岭南的石峡文化则与长江流域面貌相似。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大陆农业经济的基本框架。

距今5000 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即龙山文化阶段。这一时期,各地氏族部落集团纷纷向军事民主联盟的城邦制国家迈进,远古社会到了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制陶术和玉器制作工艺成就特别突出,山东龙山文化的轮制黑陶和长江下游诸部落的玉器加工,都达到了纯熟的地步。大多数经济区域内,手工业已逐渐成为掌握不同技术的氏族成员专门从事的一些行业,从而促进了作为商品的物资交换的发展,使城市经济的萌芽在集市贸易中出现了。社会的政治结构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剧烈动荡,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速度,使文化面貌的同一性日趋明显。在巨大变革中,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经济处于领先地位,为青铜时代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22 世纪,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夏代。由长期生活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的夏族创造的物质文化,考古界称为夏文化。夏王朝建立后,夏代的历史则不仅仅是夏族的历史,而是中国各地不同部族的共同历史。夏的统辖地域主要在黄河中游一带,其周围则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城邦。夏代的经济在龙山文化晚期的变革中发展较快,考古发现表明,夏代纪年内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城址,不少聚落遗址和公共墓地出土的遗物都反映出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天文、历法、铜器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掠夺和兼并也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战俘和奴隶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丰富的陶器、玉器、骨角器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则表现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体现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继夏代之后,公元前17 世纪末中国历史到了商代。商族把东方沿海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与中原的科学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发展了自己商品交易的特长,从而使社会经济空前活跃起来。由于商代统治的地域更加扩大和生产规模更大,出现了比较固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生产基地。造型多样、图案庄严神秘的大批青铜器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而且使桑蚕业和纺织业、畜牧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造车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物资的交换、生产技术的传播和商品的交流;商代的玉器、竹木器、漆器、骨角器等手工业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经济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雄伟城市。虽然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边鄙地区还存在生产力低下、只知渔猎不知稼穑的氏族部落,但总的看来,商王朝统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东方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1 世纪建立的西周,经济的发展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西周的经济制度比较完善了,使全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纳入统治者宏观调控的轨道向前发展。井田制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成为规模较大、组织严密的集体劳动,把奴隶和自由民都束缚在土地上,农业仍然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畜牧业和各种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在商代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产品更加丰富;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不但扩展到长江流域,而且产品已分布到东北、西南各地的方国之中;西周的商业经济更加发达,货币已在交换中越来越广泛地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市场管理已形成制度,一部分统治集团的人物参与了市场经营和贸易活动,工商业者已成为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力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生产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前770 年,周室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