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近代手工业 |
释义 | § 中国近代手工业 § 正文 指中国从清代鸦片战争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手工业。 中国古代原有发达的手工业,并以手艺精良著称,其产品足供人民需要,尚有余可以出口。鸦片战争后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百余年间,受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和国内中外资本机制工业兴起的影响,手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期间,原来的官府手工业已趋衰微,本文的考察专指民间手工业。 传统手工业的遭遇 鸦片战争后,洋货的入侵以纱布为大宗,中国最重要的也是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即棉纺织业首当其冲。到19世纪末,全国织布用纱已有约1/4为进口洋纱所代替;以后国内纱厂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手工纺纱业衰落。手工织布则情况略异,到30年代,其产量尚占全国用布量的一半左右,至中华民国时期末仍维持这个水平。钢铁和铁器制造业是遭受打击的另一个重要部门。中国著名的苏钢、条钢不能抵挡廉价的进口钢的冲击,很快绝灭了。手工冶铁则仍能维持原有产量,到20世纪30年代才见衰落。手工制针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他铁器制造业所受影响不是很大。另外,遭受严重破坏的还有制靛、刨烟、踹布、晕油烛、木板印刷等手工业。由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种类繁多,分布面广,而进口终属有限,故绝大部分手工行业仍能维持生产。不过,它们在19世纪50~60年代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普遍衰落,70年代有了恢复,以后则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而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国近代手工业 中国近代手工业 新手工业的出现 鸦片战争以后,除传统的手工业外,又不断有新手工业出现。其中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如火柴、制皂、铅石印刷、制西药、搪瓷、织袜、毛巾、油漆、日用化工以及机器、电机、车船的修造等。这些新式工业引进后,因机器设备昂贵(当时只有蒸汽机或煤气机),或因市场有限,改用手工制造,以后才逐渐使用机械动力。另一类是20世纪以后适应商品出口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如猪鬃加工、肠衣加工、桐油加工、抽纱、发网、草帽、地毯等行业。这些行业,随着出口的兴衰,起落不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在中国原来的传统手工业中,农民家庭手工业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棉纺织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缫丝、绩麻以及粮食加工也基本上是在农民家庭中进行。城镇的铺坊手工业和个体工匠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丝织、冶铁、制瓷、造纸、制糖、制烟、酿酒、榨油、铜矿、煤矿、井盐等约20个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和发原料、收成品的散工制(包买商制)。但它们只出现于某些集中产区的某些大户中,为数甚微,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这些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有了发展,逐渐扩大到绝大部分手工行业。尤其是在棉手织业中也出现了散工制,并开始脱离农业,出现了手工织布工厂。在新引进的手工业中,大部分有工场手工业,部分是散工制;新兴的出口加工手工业中,散工制较为发达。到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手工开采的矿业,都已是工场手工业的规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需要大批量生产)有关,也和手工业技术的改进分不开。 技术的改进 这期间手工业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若干行业中新工具的使用。如织布业原使用投梭式织机,20世纪初引进手拉机,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并可加宽布幅,创制出能与机制布竞争的改良土布。其后,又有足踏铁轮织布机,效率又提高约一倍。丝织业的旧式织机,也逐渐为手拉机和铁轮织机所代替。再如轧棉业改手摇机为足踏机;缫丝业除推广足踏机外,并仿缫丝机器制成小机,以人力代蒸汽动力;手工纺纱,后期也有改良的“七七”纺纱机出现。榨油业的旧式榨床,改用罗丝车,节省劳力,并大大提高了产量。 机械动力的采用 这种技术的发展也导致若干行业的工场手工业改用机械动力,向近代化工厂过渡。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一些城市电力比较普及以后,一些人力、畜力的砻坊、磨坊、油坊,采用电动机,成为米厂、面粉厂、油厂;乃至四川有悠久历史的井盐业也使用机器吸卤。这方面最成功的是丝织业,因使用电力织机,发展出规模较大、颇负声誉的绸厂。新引进的手工业,由于在国外已是机器生产,向近代化过渡比较容易。又民族资本的近代化煤矿,大都是在原来手工煤窑的基础上,逐渐添设若干动力吸水机、卷扬机而发展起来的。 手工业产值及其所占比重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从一些个别记述和1914~1920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农商部不完全的统计来看,20世纪以来手工业的产值还是有所增长的,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因为中国工业落后,机制工业虽有发展,仍不能满足日趋增大的市场需要,故机制工业发展较快的时候,也是手工业较盛的时候。20年代以后,部分手工业向机制工业过渡,手工业的比重可能相对降低了一些。但据1933年工业普查所作的比较完整的估算,全国制造业的总产值中,手工业产品仍占72%左右,机制产品(包括外资工厂)仅占28%。手工业产值中,如果除去农民家庭磨面,仍以纺织品占最大比重,其次是食品工业,与机制工业的情况相仿。唯在矿业中,这时机器采矿已占优势,手工开采的土矿产值不到1/4;但盐的生产基本上仍靠手工。这说明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地位,它仍是人民生活用品的主要依赖;当然,这也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中国工业革命的步履蹒跚。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后,在华北、华东敌占区,由于日本占领军滥加征发,原料奇缺,加以运输、销售管制,手工业遭受严重打击,普遍衰落。在西北、西南抗日战争的后方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手工业则普遍发展,并出现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抗日战争后,手工业生产有所恢复。据1947年20个大中城市的调查,14078个工业生产单位中,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占76.5%,在工业最发达的上海,作坊和工场手工业的家数仍然几达近代化工厂的三倍。在小城镇和农村,当然更是以手工业为主。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