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晋
释义

§ 朝代简介

东晋十六国形势东晋(公元317年~420年)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家大族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谢安、谢玄、王敦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北方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帝,为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旁落。420年,大将刘裕篡位,东晋亡。

§ 发展过程

建立

东晋地图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著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的统治者,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许多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伐

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 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

危机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强大起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灭亡

东晋的宗室和大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 早期历史

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治

汉、前赵和后赵的兴亡

汉、前赵和后赵的来由 东晋十六国刘聪灭西晋以后,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他们把各族人民大批地迁到平阳,并对各族人民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办法:设左右司隶、内史、令长,统治四十几万户汉人;设单于左右辅、都尉,统治包括匈奴族在内的二十几万落的少数族人民。

刘聪父子都是昏庸的统治者。刘汉王朝又残酷地掠夺和压迫各族人民,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刘聪死后,大臣靳准发动政变,尽诛刘聪子孙。一些大臣拥立长安的刘曜为帝。318年,刘曜遣兵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次年,石勒在河北称赵王,都襄国(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汉、前赵和后赵的兴衰

前赵建国后,出现了各族三十多万人的反抗,刘曜把这些反抗镇压下去之后,又降服了陇西诸部。前赵沿用汉国“胡”、汉分治的办法,特别注意利用各族的上层分子统治他们原来的部落。他还选拔汉族地主做官,采用封建租赋制度,并在长安设立学校,传习汉族的封建文化。通过上述措施,前赵的统治才勉强稳定下来。

建立后赵的石勒出身羯族。由于他受过汉族官僚的残酷压迫,所以在他起兵的初期,大量屠杀汉族官吏、降卒和百姓。那时,各地的地主豪强为了自卫,纷纷结坞自保;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也投奔坞堡。坞堡在当时对抵抗“胡”人贵族的屠杀、掠夺和保护生产力方面有积极作用。汉人的抵抗给石勒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他稍有收敛,攻下坞堡不再滥杀,而是简选丁壮补兵,让老弱照旧生产;任命坞主做官,强迫他们送交人质和输粮助军。

以后,石勒注意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又能听取部下的意见,使得杀掠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321年,石勒完全控制了幽、冀、并三州。330年,前赵亡,石勒称帝。后赵全盛时,占有南抵淮河,北到燕代,西起河西,东至大海的广大区域,成为与东晋对抗的大国。

333年,石勒死,子石弘继位。335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杀石弘,自立为帝,迁都于邺。石虎是一个极端残暴的统治者。在石虎统治的15年中,各族人民惨遭屠杀和压迫,社会生产也受到严重的破坏。石虎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石虎末年,诸子争权,太子石宣杀石昭。石虎杀石宣,并把东宫卫士十余万人谪戍凉州。349年,谪卒军校梁犊乘机发动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使它走向瓦解。

冉魏

冉魏的兴亡

1956年瑞安丽岙东晋墓出土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最后,石虎养孙汉人冉闵和大将李农控制了后赵政权。

350年,冉闵杀傀儡皇帝石鉴和石虎五子,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

冉闵登基后,大杀“胡”人,激起了各少数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52年,从幽州南下的前燕慕容儁,与冉闵大战于魏昌城(河北无极),俘冉闵,冉魏政权灭亡。

前燕、前秦及前凉

前燕概况

建立前燕的是鲜卑族的慕容氏。

晋武帝时,慕容廆率部移居辽西,仿照魏晋建立政治、法律制度。晋末中原大乱,一批汉族官僚地主和人民投奔慕容氏。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即位。337年(咸康三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了前燕,迁都龙城。

前燕按照魏晋制度实行屯田,注意发展文化教育。慕容皝死后,第二子儁即燕王位。352年(永和八年),他称帝于中山(河北定县)。慕容儁死后,前燕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四处逃亡。 前秦发展

当前燕进入中原的时候,氐族首领苻健也建立了前秦。苻健西入关中,进据长安。351年,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前秦。

苻健在关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优待士族,尊崇儒学,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起色。苻健死后,子苻生即位。苻生极端残暴,不久,苻健的侄子苻坚在汉、氐族大臣的支持下,杀苻生,做了大秦天王。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改革内政。苻坚器重王猛,引起氐族豪强的强烈反对。苻坚、王猛打击氐族豪强中的顽固保守势力,才使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得以推行。 政治上,苻坚除重用王猛和太原薛赞等参掌机要外,还下令“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地主特权,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采取宠络政策。

在经济上,苻坚很重视农业生产。他常派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情况,他下令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后来又征发王公富室的奴隶三万人,兴修水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注意发展交通事业。

在思想上,符坚禁止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广立学校,提倡儒学。通过上述措施,前秦迅速强大起来。

前秦国力的增强,为其统一北方提供了条件。370年(太和五年),苻坚派王猛率六万军队攻灭前燕。不久,前秦又降服了仇池的杨纂,于其地置南秦州。凉州的割据势力和占据青海的吐谷浑也遣使称臣。成汉自347年为东晋桓温灭后,巴、蜀和南中归东晋统辖。373年,苻坚派兵攻占了汉中、益州,南中诸部皆降,前秦在汉中置梁州,在巴蜀置益州,在南中置宁州。 前凉状况

西晋末,张轨为凉州刺史。其后晋室南渡,张氏虽然接受晋朝的封号,但实际上开始割据。那时北方大乱,只有凉州比较安定。

张轨兴办学校,发展生产。张轨及其后裔据凉州七十六年,史称前凉。

前凉末年,政治日坏。376年(太元元年)苻坚灭前凉。同年,又灭鲜卑拓跋部在代北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

§ 政治战争

东晋建立

东晋建国

东晋发型西晋末,北方的刘渊、石勒的势力日益强大,坐镇下邳(江苏睢宁西北)的晋琅玡王司马睿也感受到了威胁。

307年(永嘉元年)九月,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身份移镇建业(江苏南京),用琅玡(山东临沂)大族王导为谋主,后又任命王导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司马睿素无重望,后来,江南大族看到司马睿得到北方大族的支持,才投靠了司马睿。

317年(建武元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第二年,他称帝,是为晋元帝,都建康(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 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祖逖北伐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当时,除了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矛盾外,在士族地主内部还有南北之分。 北方侨姓士族以王、谢为高,南方士族以顾、陆、朱、张为大。南方士族常受到北方士族的排斥,因此终东晋南朝之世,南、北士族之间的斗争一直比较激烈。在北方士族中,又有渡江早、晚之分,所以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东晋时期形成了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又造成士族当权派和皇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争掌权力,统治阶级的内部经常火并,使东晋的政治极不稳定。 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祖逖北伐。 祖逖,范阳遒县(河北涞水北)大族,晋末率亲党流移至京口。他认为北方民心可用,北伐有希望成功,因此在东晋建国之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豫州刺史,给他一些粮饷。祖逖率部曲渡江后,在淮阴冶铸兵器,募得二千人,向前进发,招抚河南一带的坞主势力。祖逖待人热情,不蓄私产,与将士同甘苦,虽宗族子弟亦皆耕地、担柴。因此,祖逖北伐取得一定的成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但就在这时,王敦之乱行将爆发,祖逖知北伐事业必将无成,遂忧愤成疾,321年病死。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祖逖北伐宣告失败。  上层斗争

晋元帝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故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

王敦为荆州刺史,率重兵镇武昌。晋元帝感到王氏势力太大,于是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322年(永昌元年),王敦以诛奸臣刘隗为名,攻入建康,杀戴渊等,然后退回武昌。

晋元帝死后,明帝即位,王敦为扬州牧。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令其兄含为元帅,率兵三万再次向建康进军。但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兵溃被杀。

成帝时,庾亮以帝舅执政。当时,豫州(治寿春)刺史祖约,遭受排斥,历阳(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庾亮怀疑苏峻、祖约将叛。327年(咸和二年),庾亮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苏峻怕入朝被杀,便联合祖约进行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329年庾亮打败苏峻,收复了建康。

东晋政权又暂时安定下来。 桓温在东晋穆帝时任荆州刺史,347年(永和三年)出兵灭蜀。此后他多次上书请求北伐,想通过北伐攫取更大的权力。东晋中央为了压制桓温,在349年、351年先后派兵进行北伐,结果都遭到惨败。在这种情况下,桓温要求北伐就没人能阻挡了。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354年(永和十年),桓温第一次北伐。他率步骑四万,一直打到关中,后来,前秦打败桓温,晋军乏食被迫退军。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攻占了洛阳。后来,洛阳又被前燕攻占。369年,桓温率五万人进行第三次北伐,出徐、兖,连战皆捷。但最终也失败了。

淝水之战

战前准备

淝水之战桓温北伐失败后,长期专擅朝政。373年,桓温病死,谢安开始执政。

谢安“镇以和靖,御以长算”,缓和各方面的矛盾,深得朝野的拥护,东晋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谢安用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让他召募在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新军,号为“北府兵”。

382年(太元七年)一月,前秦苻坚召集群臣商议南伐,准备统一中国。

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但苻坚却坚持己见。次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在全国征兵。八月,苻坚从长安启程,秦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从各地一齐向南进发。这时苻坚非常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 淝水之战及影响

东晋闻苻坚率大军南下,惶恐不安。宰相谢安沉着冷静,派弟谢石为大都督,兄子谢玄为前锋,率八万北府兵迎战;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春。

十月,前秦先锋苻融攻占寿春,一面攻打硖石,一面派梁成等五万人进驻洛涧(安徽定远西),封锁淮水,阻挡晋军前进。晋军被阻,在距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当苻竖得知晋军先锋缺乏粮草的情况后,便亲率精骑八千,兼程赶往寿春。并派俘虏的晋将朱序到晋营威胁谢石投降。

朱序不忘故国,见到谢石告诉了秦军的虚实,并劝谢石乘前秦大军未到,挫其锐气,争取全胜。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派名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渡河夜袭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谢石等又率大军沿淮水前进,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

苻坚听说晋军攻到,便与苻融登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又望八公山(安徽寿春北)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免有些惊恐。晋军逼淝水立阵,谢玄派人要求苻融把阵地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朱序又在阵后连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

晋军乘胜追击,秦军死者相枕于路。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及到洛阳,检点余众,不过十余万人。

淝水之战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当时,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看,时机和条件显然还不成熟。淝水战后,南方由于战争的胜利,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确定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腐朽统治

赋税剥削

淝水之战淝水战后,北方重新分裂,东晋的外部威胁解除了。东晋统治阶级加紧了争权夺利和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东晋对自耕农的赋税剥削,主要还是田租和户调两项。户调剥削大体沿袭西晋。330年(咸和五年),田租剥削改为按亩征收,一亩税米三升;哀帝时又减至亩收二升。376年(太元元年),晋孝武帝废按亩收税制,规定除在役者外,王公以下口税米三斛,383年,又增为口税米五石。

当时对人民负担最重的还是徭役。晋穆帝时,有人曾上表要求废除杂役六十多项,没有废除的当还不少。

人民为了逃避徭役,甚至自残身体,“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沉重的赋役剥削,迫使自耕农大量破产逃亡。 内部矛盾尖锐

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淝水战后,谢安的权力进一步增大,引起了孝武帝的猜疑,被迫出镇广陵,把中央权力交给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

谢安死后,司马道子独揽军政大权,并引用太原大族王国宝等参掌朝权,排斥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川刺史殷仲堪。

次年,王恭、殷仲堪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反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无力抵御,便杀王国宝等,请王恭退兵。

又次年,王恭第二次起兵,殷仲堪与广州刺史桓玄(桓温之子)等人起兵响应。后来,王恭部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杀,桓玄吞灭了殷仲堪等势力,这次联合叛乱也就失败。

这时,桓玄占据着长江中游,刘牢之控制着长江下游北岸,高雅之控制淮南。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会稽(浙江绍兴)、永嘉(温州)、新安(淳安)、吴(江苏苏州)等八郡,东晋政府便把一切负担都加在这八郡人民身上。

江东起义

在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乱爆发之时,琅玡大族孙泰用五斗米道组织群众发动起义。398年,孙泰被诛,其侄孙恩逃到海上。

399年(陵安三年),司马元显下令征发江东八郡“糜喃为客者”,以充兵役,结果引起骚动。孙恩便率领百余人登陆,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遂攻陷会稽,这时,各地应征的奴客和广大破产农民纷纷响应;占有奴客的江东八郡地主因利益受到损害,也乘机“一时俱起”。

江东八郡很快为起义军所占有。东晋政府见起义军声势浩大,急忙派北府兵前往镇压。为了避免损失,孙恩率领群众二十多万人退回海岛。以后,孙恩先后三次登陆,大败晋军,曾兵逼建康。

402年,孙恩最后一次登陆,攻临海,不幸失利,投水自杀。余众由其妹夫卢循率领。转战各地。404年,卢循率领义军由水路占领广州。

402年(元兴元年)春,占据长江中游的桓玄兴兵作乱,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和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等,掌握东晋大权。次年,桓玄称帝,国号楚。又次年,刘裕讨灭桓玄,东晋政权落到了刘裕手中。

410年,刘裕率军北进,攻击南燕,后方空虚。卢循乘机从广州出发,分两路北伐,起义军直逼建康。当刘裕率军南下镇压时,卢循接连失败,最后赴水而死。

孙恩、卢循起义,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 北方局势

关东地区

政权演变

东晋风流图淝水战后,前秦逐渐瓦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里,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乱之中。自384年到439年,各族上层分子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政权。

在关东地区首先建立政权者,是淝水之战中保存了实力的前燕贵族慕容垂。384年,他自称燕王,定都中山(河北定县),史称后燕(384年~407年)。

次年,慕容冲称帝,定都长子(山西长治),史称西燕。又次年,鲜卑拓跋珪称代王,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后燕建国后,不久便消灭了前秦在关东的势力。392年,灭丁零翟钊建立的魏国;隔一年,又灭了西燕。恢复了前燕的版图。395年,后燕大举进攻北魏,被魏军打败。慕容垂死,子宝继位,内部大乱。这时,北魏攻下都城中山和河北一些郡县,后燕被分割成两段。

398年,慕容德从邺城迁到滑台,自称燕王,后定都广固(山东益都),史称南燕(398年~410年)。410年,晋刘裕北伐灭了南燕。

后燕末年,政治更加败坏,因此上下怨叛,大臣冯跋乘机夺取了政权,称燕王,都龙城,史称北燕(409年~436年)。北燕改革后燕弊政,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立学校,很有一番新气象。但鲜卑贵族因为利益没得到满足而不断叛乱,国力削弱,后被北魏所灭。

关中地区

政权更迭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酒泉盆地西缘,南临祁连山,北依马鬃山384年,羌族姚苌自称秦王,都长安,史称后秦(384年~417年)。后秦任用汉族地主,惩治贪污,整顿刑狱,废除苛法,前秦末年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变。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后继者姚兴提倡儒学和佛教,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后秦在姚兴时一度相当强大,控制西起河西,东至徐、兖的广大地区。但连年战争造成“国用不足”,于是增加杂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各族上层分子也乘机作乱。417年,刘裕灭了后秦。

赫连勃勃是匈奴左贤王卫辰之子。407年,他自称大夏天王,国号夏(407年~431年),都统万城(陕西横山)。他采用骑兵游击战术,使后秦疲于奔命。

刘裕灭后秦不久,赫连勃勃又打败刘裕派在长安留守的军队,尽有关中之地。

夏国统治者非常残暴,在战争中大批地虏掠、坑杀和迁徙居民,平时常无故借口杀人。因此激起人民的极大仇恨。431年,夏为吐谷浑所灭。

河西走廊

地区政权

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西部一条重要的交通在河西走廊地区最先建立政权的是西秦。西秦(385年~431年)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所建,都宛川(甘肃榆中)。淝水之战时,他随苻坚南征,战后回到本部自立。后为夏所灭。

淝水之战前,苻坚派氐人吕光征西域。吕光攻下龟兹,“王侯降者三十余国”。淝水战后,他自领凉州刺史。苻坚死,他建立后凉(385年~403年),都姑臧(甘肃武威)。他用汉人段业、卢水胡人沮渠罗仇等五人为尚书。后因故杀罗仇,罗仇侄蒙逊和段业相继叛后凉。

吕光侄子吕隆时,内部矛盾尖锐,外有北凉和南凉的进攻,吕隆被迫投降后秦。沮渠蒙逊反叛后,推段业为主,称凉王,都张掖,史称北凉(397年~439年)。以后,蒙逊杀段业自立,后来被北魏所灭。

南凉(397年~414年),都廉川堡(青海乐都),是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后为西秦所灭。

西凉(400年~421年)是汉人李暠建立的政权,先后都敦煌、酒泉。注意发展生产,“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又在玉门、阳关一带屯田,势力遍及西域,后为北凉所灭。

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多是以“胡”人贵族为主的“胡”、汉上层集团的联合统治。其内部矛盾复杂,各种势力对其的态度完全视其军事力量消长而定,强则依附,弱则离叛,所以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当时,各个政权间不断地进行兼并和混战,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多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其处境与地位和汉族人民基本相同。其部落组织进一步瓦解,他们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经常接触,民族界限逐渐缩小。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注意引用汉族地主,提倡汉族文化。于是,自魏晋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二百多年中,较早迁入内地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1]

§ 统治阶层

东晋顾恺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 经济发展

东晋壁画墓,位于十二台乡袁台子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 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 文化发展

陶渊明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 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dongjinchao.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