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茶史 |
释义 | 中国茶史 § 概述 中国茶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的古称甚多。如荼、诧、荈、槚、苦荼、茗、莈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树,有的指不同的成品茶。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8世纪),始由“荼”字逐渐简化而成“茶”字,统一了茶的名称。世界各国“茶”字的读音,大多由“茶”、“槚”、“诧”、“荈”以及“荼”等的音韵转变而来。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中国,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 起源 陆羽 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有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根据现代植物学考察资料,今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古老茶区中,仍有不少高达数十米的野生大茶树,且变异丰富、类型复杂。世界山茶科植物绝大部分分布于云贵高原边界山区等地,可说明这里是茶的起源地。以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才使同一茶属的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中分化出不同的种类。云南西南地区大叶野生茶树分布相当普遍。而到了贵州、四川并进一步由西向东,由于人工干预的影响,茶树形态就由乔木而灌木、叶形也由大而小,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分布的主要是中小叶茶树。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人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 生产发展 中国茶史 茶的栽培起自何时,秦、汉前尚乏直接史料。茶被发现和利用初期,除用作药物外,也作为朝贡品和祭祀品。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傱荼”、“烹荼尽具”之句,可见当时饮茶习惯已进入富贵人家日常生活。对茶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茶的栽培和传播。早在秦代,茶已由四川传至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后道教、佛教盛行,提倡饮茶,茶的消费益增。天台山、峨嵋山和庐山等僧寺周围很早已开始栽茶。从东汉到南北朝的500多年间,茶树又进一步推广到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至岭南各地。当时江南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唐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南北。随着茶叶逐渐成为商品,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制茶作坊、官办的“山场”和“官焙”。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的品质“野者上,园者次”,指出了山地野生茶优于庭园栽培茶的品质,但栽培茶仍迅速发展。《茶经》系统介绍了唐代全国已划分的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八大茶区,所辖计33个州。当时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之盛,堪称中国茶叶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茶的栽培又有扩展,南宋时已有66个州、 242个县产茶。产量以四川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广元一带)最多,约占全国的半数,年产量约20多万担。元、明、清以后,茶叶生产继续增长,在福建、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逐渐成为山区农村的一种主要副业。在茶叶生产发展的同时,封建统治者对茶的经济价值日益重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正式税茶,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又实行“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甚至强令茶树移植“官场”,严禁私茶,引起人民反抗。宋代改行“茶引”法,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卖行茶马交易政策。但茶叶专卖制度在宋以后各代均仍沿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商人为了从茶叶贸易中谋利,将中国茶叶大量运销欧美,促进了茶叶出口。至1886年,输出量达到260多万担的最高峰。当时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树的栽培发展尤快,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汉口等地均有洋行经营茶叶买卖。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家结成一体,控制内外市场,残酷剥削茶农;加以英国人又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大量发展茶叶生产,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产量日减。后因战争影响,山区生态条件受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间的年平均出口量仅27万担,全国总产量不到100万担。这种情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中国产茶区南起海南岛、北至山东胶东半岛,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1985年茶叶产量已达820多万担,外销茶达280多万担。 § 技术演变 中国茶史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有所认识。东晋杜毓《荈赋》有:“灵山维嶽,奇产所镜,厥生茗草。”唐、宋时期对宜茶之地和种茶方法等有许多记述。陆羽《茶经》记载种茶“法如种瓜”;“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指出了土壤不同对茶树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古人还根据茶树性喜温湿环境的特性,总结出“名山出好茶”和“幽野产好茶”的实践经验。古茶书对茶树品种分类、茶叶采摘时间和标准都有不少记载,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茶叶最初是将鲜叶晒干或晾干后即“煮作羹饮”。秦、汉时采叶作饼,北魏时《广雅》中有“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的记载。唐代制茶技术大有改进,已能制造蒸青团茶。宋时制茶之法愈精,出现片茶和散茶两大类。随“斗茶”之风兴起,也产生了许多名茶。元明代以来,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6大茶类(见中国古代食品贮藏与加工)。 § 传播 中国茶史 中国茶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有史料记载的以日本最早。隋文帝开皇年间,中国饮茶风俗随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日本僧人最澄禅师来浙江学佛,回国时携回茶子种植于滋贺县今池上茶园,此后茶树栽培在日本就逐渐由此向中部和南部传播。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96),荣西禅师又由浙江带回茶子种于佐贺县,使日本种茶事业进一步发展。828年朝鲜使者金大廉由中国带回茶子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茶叶生产也得以开始。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等自18世纪起才从中国引入茶子开始茶叶生产,19世纪中叶始有较大发展。非洲则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发展种茶,20世纪才获得较快发展。欧洲虽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已知饮茶之事,但直至17世纪初才开始从中国购买茶叶。俄国从中国引入茶子的时间更迟,1883年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世界产茶国家已有50多个,茶已成为许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料。 § 参考资料 [1] 易趣网 http://item.eachnet.com/prd/1214098643561666_prd.html [2] 中国百科网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054450.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