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数学研究机构 |
释义 | § 中国数学研究机构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6月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华罗庚任所长。建所初期,除了注意到数论、代数、函数论、几何与拓扑等国内较有基础的分支外,同时开始重视应用数学及过去基础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如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理论物理、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等都有人从事研究并注意培养人才,此外还设立了研制计算机的小组。1954年以后,研究工作有较大的开展。通过1956年全国科学远景规划的制订,数学研究所在保障数学中各重要方向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的分支。此外,泛函分析、数理逻辑等学科也获得了加强,并开始填补象运筹学这样国际上新兴而在国内完全空白的领域。同一时期,力学与计算技术方面的研究则独立出去,分别成立了力学研究所(1956)和计算技术研究所(1958)。1962年,又开辟了控制理论的研究。 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陷于停顿,研究室被撤销,少数同志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数学理论的探索。1972年以后,研究工作重新开展起来,1973年恢复了研究室建制。1976年以后,学术空气空前活跃,纯粹与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得到迅速推进并走上了健康、正确的轨道。 1979年后,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逐渐转向以数学基础理论为主,同时兼顾若干其他方向。全所设有数论、代数、函数论、几何与拓扑、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计算机科学八个研究室。 与应用数学相关的研究,则主要由后来成立的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承担。系统科学研究所从事国防和国民经济中的控制论研究、大系统综合研究及有关的数学边缘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1979年10月部分人员根据科学院决定从数学所调出组成。设控制理论、运筹数学、运筹管理、统计数学、数学物理和基础数学等六个研究室。应用数学所从事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其他学科服务的数学方法和基础理论的研究,1979年底由科学院原应用数学研究推广办公室与数学所部分人员合并而成,设优选法与管理科学、微分方程与计算物理、运筹学、概率统计等四个研究室。 1973年开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以计算数学为其主要任务之一,1977年调进计算所计算数学室和数学所部分人员后正式成立于北京。 北京地区以外,中国科学院分院的数学科研单位尚有:成都数理科学研究室,1976年成立;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1979年成立,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 科学院数学研究工作的历程,反映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数学事业经历曲折的道路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科研力量的壮大。1949年以前全国发表数学论文的总人数仅74人,而目前国内仅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就有科研人员 300余名,加上科学院计算中心和分院的数学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研究门类齐全,并拥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队伍。多年来,这支队伍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排除干扰,坚持刻苦钻研,为发展中国的数学作出了贡献。据统计,1950~1983年间,科学院北京地区单位的数学工作者共发表论文近2500篇,这些论文,内容涉及数理逻辑、数 论、代数、函数论、拓扑几何、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数值分析、计算机科学及数学史等现代数学的大部分领域。 除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数学研究机构外,许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等,都设有数学研究所,其科研工作涉及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的领域,是中国数学科研事业中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数学工作者的成果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重大项目有: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华罗庚);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吴文俊);K展空间和一般度量空间的几何学,射影空间曲线论(苏步青);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王元、潘承洞);有限元方法(冯康等);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杨乐、张广厚);飞行器弹性控制理论的研究(宋健、关肇直等);微分动力体系(廖山涛);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谷超豪等)等。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