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民志愿军
释义

§ 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美军进入朝鲜半岛。1950年7月7日至10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1950年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1950年8月下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1950年9月30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对中国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闻,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并向鸭绿江进犯,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提供空军掩护的请求。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部队称为“志愿军”是为了避免扩大战争范围,缩小战争规模。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但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

§ 名称由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

采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赴朝参战,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而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战略上的决策,也是一种策略上的考虑,它经历了一个由酝酿,提出到最后定名的过程。

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两次主持召开国防会议,根据两次国防会议讨论的结果,中央军委于7月13日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组成东北边防军,东北边防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据有的资料讲,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初曾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援助朝人民军作战,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黄炎培提出了“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的意见,毛泽东遂将名称改为“志愿军”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赴朝参战,而不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军队,是官方的,如果以此名义出国参战,表明是国家派出去的,等于中国向美国宣战,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国参战,是民间的,是人民群众志愿组织的,这样做不给美国对中国宣战以口实,比较策略,对中国有利。[1]

§ 兵种

志愿军空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遂行空中斗争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任务的军种。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师(第4、第3、第2、第14、第6、第15、第17、第12、第18、第16师)和2个轰炸师(第8、第10师)的部分部队参战。1951年3月成立志愿军空军领导机关,刘震任司令员(后由聂凤智代司令员)。

志愿军海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着装

志愿军海军解放军海军出现在朝鲜战场是战场形势已到对峙阶段。海军参战部队由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领导,海军设前线指挥所,由鱼雷快艇学校政委朱军负责。1953年1月上旬首先进入朝鲜是海司海道测量部派出的测量队,有陆上、海上两个测量队。1953年1月9日,海军淞沪基地参谋长孙公飞带领部分布雷部队人员到达朝鲜,布雷队主要人员3月到达。岸炮部队3月23日到达朝鲜,共两个连,是青岛基地的一个岸炮连和淞沪基地的岸炮第8连。两个连4月20日分别进入培山和烟台山阵地。构建了130mm、100mm、37mm炮复合阵地。预备参战的快艇部队是鱼雷快艇31大队(辖1、2、3中队共18艘鱼雷快艇和预备中队)。

志愿军炮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炮兵,按其战斗使命分为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志愿军炮兵,通常指地面炮兵。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地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预备炮兵仅有炮兵第1、第2、第8师共9个团,装备日本、美国制造的旧式火炮284门,且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主要装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由骡马驮载或人力背负,其建制多为连、营。为适应战争的迫切需要,1951~1952年,以步兵为基础陆续新建火箭炮兵第21、第22师(装备苏制M—13火箭炮)和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师(装备苏制76.2毫米口径和57毫米口径加农炮),并对炮兵第1、第2、第8师及第3、第7师部分部队进行换装(装备苏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预备炮兵已发展到10个师共46个团,配有1855门火炮。队属炮兵,1952年步兵师属山炮营改装扩编为炮兵团,辖122毫米榴弹炮营、76.2毫米加农炮营、76毫米山炮营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连;步兵团属炮兵,有120毫米迫击炮连、75毫米无坐力炮连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连。

志愿军炮兵指挥机构,随首批参战部队入朝。开始为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1951年2月,改为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随着炮兵的增多,1953年炮兵指挥所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高存信任主任、刘何任政治委员。队属炮兵,也于1952年4月在兵团、军、师建立炮兵室。

志愿军装甲兵

坦克兵第1师和坦克兵第2师第3团于1951年3月31日开始陆续入朝,并以坦克兵第1师师部为基础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该指挥所在黄鹄显主任率领下于5月5日入朝。11月29日,独立坦克第1团亦入朝。在战争中,装甲兵完成了各次作战任务。初期为4个坦克团,后又相继入朝9个团,实际参加过战斗的有8个团。在两年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共出动坦克自行火炮约1000辆次,毁伤敌坦克74辆,火炮20门,摧毁工事864个,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志愿军铁道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

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于1950年11月6日入朝,担任抢修铁路任务。其后,铁道兵第3师、第2师于1951年2月、5月亦继续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成立了第4师。铁道兵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师都曾先后编入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

志愿军工程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独立工兵部队只有1个团,队属工兵也很少,装备以土木工具为主。在战争中,志愿军工兵边打边建。战争后期独立工兵部队增加到15个团,装备了工程机械和制式舟桥器材。1950年10月31日组成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1952午7月,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直接指挥独立工兵团,并负责队属工兵部(分)队的业务指导工作。

志愿军通信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担负通信保障任务的兵种。1950年10月,志愿军领导机关有9部短波电台、1个电话队(相当于连);每个军有各类通信人员2500~3000人(占军总人数的5%~6%),无线电通信机60余部(含步谈机),有线电单、总机370余部,被覆线440余单公里。[2]

§ 参战部队

1、38军:1950.10.19入朝,1953.7.10回国。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委:刘西元、吴岱(代)。

2、39军:1950.10.19入朝,1953.5.7回国。 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委: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

3、40军:1950.10.19入朝,1953.7月回国。 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

4、42军:1950.10.19入朝,1952.10.30回国。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郭成柱。

5、66军:1950.10.25入朝,1951.4.10回国。 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

6、50军:1950.1026入朝,1951.4.12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1955.4.19回国。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

7、20军:1950.117入朝,1952.10.11回国。 军长:张翼翔,政委:张翼翔(兼)、谭佑铭。

8、27军:1950.11.12入朝,1952.10.4回国。 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曾如清。

9、26军:1950.11.19入朝,1952.6.5回国。 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

10、64军:1951.2.16入朝,1953.8月回国。 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委:王昭、黄文明。

11、63军:1951.2.17入朝,1953.9月回国。 军长:傅崇碧,政委:龙道权。

12、65军:1951.2.22入朝,1953.10月回国。军长:肖应堂,政委:王道邦,后军长兼政委王道邦。

13、60军:1953.3.17入朝,1953.9月回国。 军长:韦杰、张祖谅,政委:袁子钦。

14、12军:1951.3.21入朝,1954.4.25回国。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

15、15军:1953.3.25入朝,1954.5月回国。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委;谷景生。

16、47军:1951.4.11入朝,1954.9.24回国。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委: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

17、67军:1951.6.21入朝,1954.9.29回国。军长:李湘、邱蔚,政委:旷伏兆。

18、68军:1951.6.24入朝,1955.4.9回国。 军长:陈仿仁,政委:李呈瑞。

19、36军:1951.9.7入朝,1951.11.30回国。军长:王建业(代),政委:康健民。

20、37军:1951.9.7入朝,1951.11.30回国。军长:张世珍,政委;帅荣。

21、23军:1952.9.5入朝,1958.3月回国。 军长:钟国楚、吴瑞林,政委:卢胜、谢福林。

22、24军:1952.9.12入朝,1955.10月回国。军长兼政委:皮定均、张震(代)。

23、46军:1952.9.15入朝,1955.10回国。 军长:肖全夫,政委:吴保山。

24、16军:1952.12.28入朝,1958.4回国。 军长:尹先炳、潘焱,政委:陈云开、戴润生。

25、1军:1953.1.22入朝,1958.10回国。 军长:黄新廷、唐金龙,政委:梁仁芥、颜金生。

26、54军:1953.2.2入朝,1958.7回国。 军长:丁盛,政委:谢明、谢家祥。

27、21军:1953.3.14入朝,1958.7月回国。 军长:吴咏湘、谢振华,政委:谢福林、吴融峰。[3]

§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历史的镜子

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集中3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

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全线转入运动防御,3月14日,撤出汉城。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抗击“联合国军”。

第五次战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接着,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至6月10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

第二阶段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中央军委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对此,中朝军队在反“绞杀战”中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1952年秋,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役,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进攻作战,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朝鲜停战后,中方严格遵守和维护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8年3月15日开始撤军,战斗部队在10月26日已全部撤回,仅保留了在军事停战委员会内的代表。1994年,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奉调回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 英雄名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毛岸英。

“特级英雄”称号(2名)

杨根思、黄继光。

“一级英雄”称号(50名)

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

“一级模范”称号(4名)

王兴纪、孙凤钜、罗盛教、张益仁。

“二级英雄”称号(286)

马忠庆、马新年、万子扬、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彦林、王德福、毛国臣、邓章德、牛保才、冉隆华、田立明、平太信、龙世昌、任志明、刘凤勇、刘钦、刘俊卿、刘继和、农廷秋、孙子明、朱友恒、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勋、关崇贵、吕慕祥、余贵、宋兰君、李文彦、李元兴、李汉、李忠先、李经盛、李洪序、李祥、杨国良、杨振玉、陈开茂、陈吉、陈德生、陈治国、邹炎、易才学、房光超、庞殿臣、周德高、林炳远、范万章、欧文辉、郑金钵、郑起、 郑朝元、张世秀、张兰亭、张建明、张桃芳、张像山、张瑞臣、胡文江、胡连、郝兴文、郝志新、高云和、高良伦、孙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连才、徐恒禄、贾云明、唐治平、梁振隆、阎成恩、黄丑和、黄道明、曹光景、葛英东、葛洪臣、蒋永德、蒋道平、程述中、程荣庆、韩德彩、焦景文、董克荣、董明德、彭焕新、鲍清芳、赖发均、蔡兴海、潘学仕、潘昌义、穆守营、薛志高、戴荣华、尹继发、卢耀文、吕玉久、陈振安、张全合、张明录、张振智、胡金华、于水林、马一钧、马天明、马玉臣、马如华、马寿昌、王万夏、王云阁、王元义、王文范、王占山、王玉生、王庆琳、王兴义、王克传、王志、王虎元、王学才、王保德、王锁昌、王景洲、孔繁玉、车臣才、牛锡浩、尹东华、方新、支全胜、叶永安、叶君、叶树东、史阜民、刘久恒、刘云典、刘长岭、刘石友、刘四、刘光子、刘兴文、刘建华、刘保成、刘根全、刘清怀、刘福海、乔永生、孙克荣、孙明芝、毕武斌、任西和、许长友、邢连富、李云龙、李云汉、李文生、李文柱、李太林、李玉才、李华云、李吉武、李秀德、李青山、李英才、李国玉、李国海、李国珩、李洪全、李树森、李家芝、李耘田、李曙荷、汪金兰、冷树国、苏文俊、宋祥华、杜树君、吴少桂、吴胜凯、沈志宏、肖贵强、杨太忠、杨仁富、杨阿如、杨伯钊、杨锡生、杨树华、杨道根、陈士荣、陈少清、陈启瑶、陈志、陈伯悦、陈忠贤、邵凤阳、陆廷高、陆昌荣、邱耳林、周子和、周文江、周平、周信仁、周腊生、周景和、金克智、张万荣、张文兰、张来元、张希瑞、张良广、张宝富、张振华、张渭良、张豪、张福荣、林贵远、范仁和、尚衍发、武在元、郑长华、郑定富、欧阳代炎、骆家奎、饶一世 姜世福 姚显儒、赵在柱、赵永旺、赵柏生、赵志恒、赵继华、胡祖卿、段培英、高月明、高守余、高胜德、高润田、高殿禄、徐方斌、徐生、徐申、徐帮礼、柴育民、唐云、唐凤喜、郭隆楷、袁孝文、钱忠胜、黄万丰、黄在渔、黄宗德、崔长海、崔贵江、阎万库、阎洪全、梁封、曹殿生、梅怀清、麻俊坤、韩发成 韩国富、韩勤忠、粟学福、谢坤、程九龄、蒋元伦、喻忠奎、曾少才、曾平章、曾南生、傅庆祥、傅绍斌、董恒志、褚庆然、简海金、解法正、蔡金同、蔡朝兴、漆少泉、谭朝志、裴景善、樊金明、潘泽明、薛文德。

“二级模范”称号

于凤泉、于宪桂(女)、于 琛、于西元、王永维、王明学、王法利、王顺义、王紫龙、亓凤峦、车书琴(女)、史元厚、白鹤连、刘玉祥 刘秀珍(女)、刘宝英、刘绍银、刘树德、任玉祥、任廷昌、孙夫章、伍克勤、朱重 元 许景春、李小羊、李文臣、李怀道、李根葆、杜占山、杜福先、沈先宏、何柏年、宋克义、苏志明、陈汉文、陈达志、陈 良、陈国钧、杨再先、杨金生、杨明忠、杨殿超、杨瑞金、陆春无、陆善清 罗德顺、岳吉斋、苟光辉、林波、林范洪(女)、范 永、张 灿、张信福、张培芝(女)、张耀义、赵尔云、赵金贵、赵宪法、饶严昌、姚小遂、施玉南、钱良生、席 忠、黄国铣、黄明德、谢教礼、曾义宽、曾荣廷、程山堂、童家祥、路林民、靳国华、熊克恒、薛其德、耀先。

“特等功”称号

王万成、王安全、王兴邦、王英、王荣、牛喜生、牛瑞山、文汉春、方国发、甘士良、史仁和、史朝珍、刘万寿、刘东武、刘岐、刘金声、刘桃顺、牟世清、许鸿斌、朱有光、孙忠国、孙敬珍、孙福祥、华龙毅、齐子英、吕学敏、苏世英、宋文新、何家胜、肖子云、李飞、李 玉、李占广、李光录、李炳舟、李春长、李海清、李 满、李德贵、陈仁华、陈佑甫、陈亮、陈其昌、陈德清、邱宪章、吴儒林、杨保明、邹天仁、金耳世 罗子周、罗沧海、郑玉田、郑恩喜、张广生、张书明、张守义、张怀英、张昭义、张炳恒、张续计、赵毛臣、赵玉忠、赵先有、赵连山、侯白锁、胡志先、胡照春、顾洪臣 唐章洪、徐忠、郭正喜、郭金升、隋春暖、黄德明、常同茂、崔含弼、梁庆友、逯松亭、彭福礼、赖永泽、满维平、谭光焕、谭芳云、潘正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