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喋血湘江》 |
释义 | § 基本信息 书 名: 喋血湘江 作 者:伍禄香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 ISBN: 9787501188499 开本: 16开 定价: 49.00元 § 内容简介 《喋血湘江》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纪实文学作品的写作原则,把尊重历史与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历史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精彩篇章,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书稿从湘江战役的起因、过程,直至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全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描写,给人以一种历史的整体感。 书稿对事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及各种人物的对白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既客观又准确,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书稿的文字生动,并配了不少历史图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作者介绍 伍禄香,广西全州人,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桂林电视台文体部副主任。曾任教师、基层干部、宣传部干事、县委秘书、电视台记者等,勤读勤写,痴心难改,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数百篇。 § 图书目录 《喋血湘江》序 难以忘却的历史 一 阴霾桂北 二 铁流涌进 三 铁血阻击 四 生死抢渡 五 青山作证 后记 § 节选内容 喋血湘江:最惨烈的战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毛泽东 战役精髓: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当时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由博古、李德(德国人)等人领导。 1934年11月,蒋介石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蒋介石的“完美计划”1934年10月至11月,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赣南安远、信丰间;湘粤交界处的城口处连续突破国民革命军、粤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 11月12日,在红军向第三道封锁线挺进之际,蒋介石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务须歼灭红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以白崇禧的桂军两个军列阵于桂北堵截。以李韫珩部、李云杰部加周浑元部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封锁湘江的湘桂军主力正面冲撞;如果红军果真被困,则只有调头转入桂北或粤北,此时陈济棠的几万兵力正集中在这一带;即使红军能够突破防线,伤亡必然十分惨重,以薛岳军再尾追可收全功。 蒋介石这一部署的总态势是: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粤、桂、湘军与中央军联合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喋血湘江插图毛泽东反击提议遭拒绝 长征出发前,毛泽东的身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实际职务仅剩下一个挂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朱毛”仍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全军突围前,毛泽东突患重病,被担架抬着走上了长征路。当时中央纵队的女干部刘英询问说:“我们走到哪里去呢?”毛泽东回答:“不知道。”刘英当即说:“也是军事秘密吧!”毛泽东却正色说:“确实不知道!” 这样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意图,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并没有告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强渡湘江前,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曾建议,乘敌人各路大军正在调动之际,红军可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寻歼国民党军一部,以扭转整个战局,变被动为主动。彭德怀也提出过建议。但是,毛泽东、彭德怀的建议都被博古、李德拒绝。 “一石三鸟”之计给红军活路 在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完美计划中,要何键做封锁湘江的半扇大门,另半扇大门是广西的白崇禧。当时,以何、白二人的合力必能完全封锁湘江,甚至不让一只鸟飞过。11月中旬,湘桂联军封闭湘江的作战预案已基本实现。 白崇禧此时多了一个心眼。他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侦察中央军的行动,他一直怀疑中央军想借追剿红军之机南下深入桂境。桂系的主要原则,依然是防蒋胜于防共。与此同时,桂系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发来电报:蒋介石采纳了杨永泰的“一举除三害”的毒计,企图驱使桂、湘两省军队同红军决战,如两省军队能将红军消灭,蒋介石当然是求之不得;如两败俱伤,他就可乘虚而入;如红军将两省军队歼灭,他可出来收拾残局。 白崇禧看到电报后连呼“好毒辣的计划,我们几乎上了大当!”于是他决定立即变更部署,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使红军早日离开桂境。蒋介石以为湘江已被完全封锁,未料想恰是此时,桂军的那扇大门打开了。走在全军最前列的红一军团立即从白崇禧的“铁三角”地带无阻拦地穿过。 著名的“星夜兼程过河”电报 11月27日夜,红一军团渡过湘江,占领界首,红一军团决定以觉山铺一带作为阻击主阵地。30日拂晓,湘军向觉山铺的红一军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红一军团以5个团对付湘军11个团的猛扑,压力可想而知,红一军团阵地附近,到处都是红军指战员的遗体。 几天来,红一军团向后方发送的电报都标明“火急”、“十万火急”,但后方对前线催促前进的回答却总是“中央纵队向湘江前进”、“中央纵队接近湘江”,还在以每天40里的速度前进。 30日深夜,林彪、聂荣臻、左权彻夜未眠,给中革军委拍发了一封火急电报: “朱主席: ……军委须将湘江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天继续抗敌”。 这就是那封著名的“星夜兼程过河”的电报。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局面已到了千钧一发之际。这封电报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带来极大震惊。12月1日凌晨,朱德给全方面军下达紧急作战令……12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三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一役,红军战士的鲜血洒满了湘江,以至于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经历过湘江之战的红军老战士,至今仍对那场战役的惨烈记忆犹新。现居广西兴安县华江镇的88岁老红军刘华连谈起那场战役,不禁声音哽咽:“那一仗着实惨烈,我是保护中央机关纵队从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当时只听到枪响,没见到战斗。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湘江水,是红的。” 折损近6万人的原因 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强渡湘江后,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中央红军为什么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湘江之战为什么打得这么惨烈? 第一,博古、李德顽固地坚持错误路线,在作战略转移时,不顾军事形势的变化,一心要去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第二,毛泽东和彭德怀建议组织力量反击,寻歼国民党军一部时,其建议都被博古、李德拒绝。 第三,红军实行大搬家甬道式行军。携带大量一二十人才能搬得动的机器等物资,而部队一般是夜间行军,走的大多是山路、小路。这样,护卫在前后左右的各军团被队形死死地束缚住,既疲惫又被动,使战斗部队伤亡很大。 红军一次血的洗礼 湘江战役可谓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所经历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此战的两点作用决定了红军的命运:第一,红军队伍由臃肿变得清瘦,广大红军指战员经过这一仗的洗礼,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中央红军高层的头脑由狂热变为冷静,认清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决策不行,大家盼望毛泽东同志重新来领导和指挥红军。可以说,这一战役,标志着“左”倾军事路线的垮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