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上并非只有妈妈好 |
释义 | 闲时与朋友小聚,酒足饭饱后开始聊起大学时的一些人和事情。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了以前经常被他们捉弄的一位同窗S身上,据说S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欺软怕硬,当时S对班里有一位姓刘的同学服服贴贴,因为刘同学经常“教导教导”S,S从来不敢反抗,相反,一些相对“老实”的同学,却是S欺侮的对象。有时,大家捉弄S太过分时,同班的女同学都看不过去,可想想S的所作所为,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学们都说,S的“待遇”源自S自己的处事方式。S来自一个比较有背景的家庭,但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班上有些同学觉得,很可能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S的性格缺陷。 可能,S的童年中发生了常人觉察不到的事情。由于没有父亲,他在小伙伴欺负他时,不敢拿出自己的勇气来反抗,只能找些弱小的孩子“发泄”一下;还有可能母亲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孩子的听话、不淘气,从小压制了他的阳刚之气…… 但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爱的盲区。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有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她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从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孩子环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母亲也就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迎合他 。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敬而远之。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有意识的引导后,甚至加剧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这实际上儿童教育的潜在危机。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证”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这种后果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某位感情纤敏的女作家,所写文章多为风花雪月类,她的多愁善感和迎风洒泪的僻好,也传染给了与之形影相随的儿子。儿子6岁时,便不敢走夜路,关了灯不敢入睡,喜欢积木及“小猫钓鱼”之类的女孩子常玩的玩具,喜欢奶声奶气地认母亲的好友做干妈,喜欢穿绣花衣服,为着衣裳干净,他不喜欢“野小子”们的游戏:爬树、堆沙、玩泥巴……女作家发现她儿子从不闯祸,从不踢球,“像个女孩一样乖”。几年以后, 女作家终于忧愁起来了,她说:“他哪像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呢?他的身体发育和他的性情多不相称啊。”女作家终于意识到,自己有意要把儿子从丈夫身边拉开,要儿子单对自己一人感恩亲密,已经把孩子导入儿童发展的误区。寒假,她主动请创作假去了外地,将儿子留给丈夫,任他们父子玩个“人仰马翻”! 父爱对孩子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为人父者是否都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家综合症”。 一般而言,宝宝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跟前则表现得很兴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爸爸的动作一般比较粗犷,喜欢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与宝宝一起玩耍,而妈妈却很轻柔平和,倾向于用玩具逗宝宝玩;爸爸给宝宝更多的自由去探险,不会过分保护,妈妈则倾向于溺爱和过分保护,对宝宝的每个动作都很紧张。在美国1998年6月的《父母》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宝宝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宝宝玩闹; 3、父亲对宝宝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宝宝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宝宝更社会,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帮助宝宝发挥潜能。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父亲在宝宝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