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游洞风景区
释义

§ 简介

三游洞风景区

三游洞风景区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北宋年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称为“后三游”。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

§ 历史背景

三游洞1、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从未时(下午1时至3时)至戌时(下午7时至9时)“爱不能去”。

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三人发现此洞以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叶衡、陆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刘一儒,龚绍仁、鲁先榜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等接踵而至,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歌赋。摩崖石刻,当年以恺、隶、篆、行、草各种书写的呤咏三游洞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碑刻原有一百多件。后因代远年湮,风雨剥蚀和遭“文革”期间损失,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六十余件,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史料。

2、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王鼓尽解船,过下牢关。……系船与诸子及证师登三游洞。蹑石蹬二里,其险处不可着脚。……”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从此这眼无名山泉,被世人称为“陆游泉”流传至今。三游洞风景区3、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 。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

4、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5、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至今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

§ 景点概况

三游洞风景区

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进入山门之后,您可先左行,去探三游洞。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有栈道可通。洞宽约20米,高10余米,深约3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称为“地鼓”。这一溶洞,得名于唐代3个大文豪。唐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这里巧遇另一位大诗人元稹。3人遂结伴到西陵山一游。他们先是在下牢溪荡舟饮酒,酒酣,忽闻山崖上石间有泉声,乃弃舟登岸,援藤攀崖,登至山腰时,发

现了这“天生一洞”。3位诗人兴奋之中,竟在洞中玩了个通宵。他们叹不绝口:“斯景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于是各自赋诗一首,书于崖壁,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 碑刻壁刻

三游洞风景区

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 名人往事

三游洞风景区

“巴、蜀、荆、楚之间,奇哉有此!元、白、苏、黄而后,游者为谁?”

三游洞外僧舍中的一副楹联,概述了此洞的渊源和由来。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不过是风景秀丽一些,地势险峻一些,然而,因为有了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驻足和青睐,便成就了数百年来闻名遐迩的三游洞。正所谓“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至唐宋。”

究竟是怎样一个去处,能吸引如此众多名人的目光呢?清代诗人鲁先榜这样描绘它,“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形象的描绘使得从未到过三游洞的人,也会顿觉三游洞的雄伟险峻跃然眼前,必先亲临而后快。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区西北10公里西陵峡北峰的峭壁上,北靠长江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是三峡中的著名古迹。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诗人白居易兄弟一同游历三峡,当他们游历至峡口时,巧遇诗人元稹,于是三人相邀同游此洞,鉴于此洞“斯境胜绝”却“罕有到者”,于是相约各人赋诗20韵一首,寻幽探胜,赋诗抒怀。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未死会应相见在,不知何地复何年”。最后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题于石壁之上说:“以吾三人始游,故曰为三游洞。”此序以纪其事,三游洞因此而得名,因有后来者,故称为“前三游”。

1059年冬,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川赴京,途经夷陵,亦乘兴游赏此洞,亦各赋诗一首题写于洞中,人称三游洞风景区

“后三游”。苏辙诗云:“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可见三游洞至宋代已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览、怀古的地方,以至摩肩接踵,洞门壅塞。

因为三游洞处于出入四川的舟楫往来要道旁,历来的文人大都来此一游,留下许多诗文,镌刻在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欧阳修题记等各种壁刻和碑文四十余件。

陆游游览三游洞后,诗中更是极尽赞美之辞:“意疑天壤间,岂有此峥嵘。 昨日到峡州,所见始可惊。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峨巍冠冕古,阿娜髻髫倾。怪怪与奇奇,万状不可名”。从前看到人们绘出的三游洞图,他觉得美得不可思议,实际可能未必如此,他怀疑天地间是否真有这样峥嵘的山水景物。直到他亲临峡州,看罢便大吃一惊,才知道昔日所看到的三游洞图,并非凭空臆想所画。于是诗人只恨自己笔法不精,难以形容山势的雄伟巍峨,下牢溪的婀娜多姿,山石的奇特亮丽。 三游洞看长江

三游洞形成于峭壁中部,高岚深谷,山水秀丽。三游洞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洞深30米,宽20米,高6米,3根钟乳石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 前室空旷明敞,后堂清幽深奥,后室之旁有一小洞,扶壁佝偻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洞室内满布历代题刻,或诗或文,有隶有篆,错落有致,满堂生辉。前室人文荟萃,满壁诗文;后室自然古朴,深邃幽静。顶部空圆如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因为奇特瑰丽的景色,三游洞被人们喻为“仙洞”、“幻境”。洞壁上有“灵区”、“鬲凡”、“洞天福地”的巨幅题刻。

三游洞之内别有洞天,洞外亦是风景如画,景点众多。洞顶有三国时蜀汉刘封所筑城垒,据险拒敌。江边一石突兀而前,下临大江,绝壁千寻,这便是“张飞擂鼓台”。台上尚有“至喜亭”,因欧阳修而得名。登亭纵目,群山叠翠,江流浩荡。至喜楼重檐翼舒,耸构巍峨。下临峡中波浪滚滚的长江,远眺南津关外的葛洲坝,气势雄伟。有诗为证:“跋涉临峰顶,攀登上小楼。西陵收眼底,葛坝似云浮。浩浩江中水,悠悠浪里鸥”。面对鬼斧神工的西陵峡和巧夺天工的葛洲坝,诗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三游洞左侧岩下,石级蜿蜒,峭壁半腰流出一股涓涓细流,潭清而冽,水流澄澈,水珠剔透,嗅之清新,掬之凉爽,饮之甘甜,有“神水”之称。相传南宋大诗人陆游观光至此,口渴难忍,恰在此时,地上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他捧手而饮,顿觉甘爽如饴,清甜浸透五脏六腑。陆游当时即以囊中的日铸茶,在此取泉水煎泡。神清气爽的陆游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一首: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润远中含药草香。 吸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这首诗题于三游洞石壁之上,流传至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发现甘泉的大诗人,将这眼泉取名为“陆游泉”,游洞之人,无不慕名一顾。

§ 所在城市

三游洞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自古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宜昌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距今一二十万年前,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 附近景点

三游洞风景区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级景区九处:宜昌市三峡观坝旅游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国家3A级景区11处。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位于本市境内,其奇峡险滩,令人叹为观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称。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的当阳玉泉寺,清江小三峡,兴山高岚风光及其栩栩如生的卧佛,宜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和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千姿百态的五峰、远安天然溶洞群,著名的三游洞、金狮洞、白马洞、龙泉洞、长生洞、燕子洞等迷宫奇观,风采各异美不胜收,神秘的原始森林等,众多的山水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隔河岩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 旅游信息

三游洞导游图在宜昌,您就当专门抽出半日,游览三游洞--白马洞风景区。 三游洞,位于宜昌城区西北角之南津关 西陵山上,也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峡东端。西陵山及三游洞风景区被来在长江和一条小支流--下牢溪之间,形成一个“半岛”“半岛”上绿草丰茂,亭台掩映,远远望去,有“宛在水中央”之感。您可和您的同伴清晨在市中心铁路坝搭乘专程来往三游洞的旅游车,半小时后即抵三游洞风景区。[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