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自然博物馆
释义

§ 历史沿革

1.筹建状况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于一九五六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华等12人组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筹委会会议确定:馆的性质为“自然历史”,定名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任务是筹建动物、植物、人类、天文、地质5个专业馆;推选金仲华为主任委员,陈虞孙、卢于道、任鸿隽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初建时,隶属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62年9月12日,改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6月划归上海科学院分管。

2.发展概况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先后设在南昌路铭德里2号、虎丘路20号、重庆南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内;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原为华商纱布交易有限公司),是坐北朝南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 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该分馆包括标本大楼和陈列厅两个部分,是中国唯一的植物学馆。标本大楼面积为 3053 平方米,除珍藏各类植物标本外,还设有研究室和实验室;陈列厅设在上海植物园内。总面积为4726平方米。其中约二分之一已对外展出。

§ 馆内藏品状况

该馆基本陈列面积共5700平方米。陈列内容包括古动物史、人类发展史、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四大部分。

1.古动物室

上海自然博物馆古动物史陈列,展示了动物的发生和发展,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漫长过程。在古动物史陈列厅展出的180件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央的合川马门溪龙和黄河古象:前者身长22米,肩高3.5米,体重几十吨,发掘于四川合川县,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后者体长8米,身高4米,一对门牙就有3米长,发掘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也是古兽中的庞然大物。此外,还有许氏禄丰龙、多棘沱江龙、魏氏准噶尔翼龙、恐龙蛋、恐龙脚印、玄武蛙、鱼龙、雷兽、巨犀等古动物化石。

2.人类发展室

人类发展史陈列,用大量实物、模型、出土文物以及二、三百万年前的前期猿人生活情况的景箱,揭示了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古人类史陈列展品370件,展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人类社会是由猿群发展而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肤色的区别,形成了人类的原始社会,以及贫富两极分化,阶级产生,原始社会瓦解的进程,从最原始人到现代人的300多万年历史。

3.动物陈列室

动物陈列分设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6个陈列厅。除了展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长臂猿、金丝猴、大熊猫、云豹、金钱豹、雪豹、虎、亚洲象、儒艮、野驴、梅花鹿、野牦牛、羚牛、野骆驼、褐马鸡、扬子鳄、白鲟等外,还有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及野生已绝灭的麋鹿(即“四不像”)等许多珍禽异兽。此外,也展出许多外国著名动物,如非洲的狮子、长颈鹿、狒狒和黑猩猩,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袋鼠和鸸鹋,美洲的狮子,日本的高脚蟹等等。

4.动物和植物进化室

动物和植物进化史主要是古尸的陈列和植物陈列。 上海自然博物馆古尸陈列室共陈列5具古尸,其中新疆楼兰地区发掘的楼兰女尸,据碳14测定,认为距今3880±95年,是中国已知古尸中年代最早的一具。在中国历代古尸陈列厅里,还展出有新疆的出土距今3000多年前的哈密古尸,以及唐、宋、明三朝古尸。 植物陈列室分序厅、植物进化厅和植物的改造与利用厅。内容包括原始的藻类,没有叶绿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陆生维管植物的先躯──蕨类,陆生植物的一个旁枝──苔藓,直到高等的秋子植物。沿着陈列线,一个个生态景箱的衔接,展示植物演化的进程。陈列厅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石炭纪蕨类立体景箱,它再现了2亿多年前地球上最早的沼泽森林,也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后出现的第一批大森林。已经在地球上绝灭的鳞木、封印木等蕨类矗立于森林上层,无数草木蕨类覆盖在沼泽湿地上。植物进化陈列共有展品323件,展示着最原始的植物藻类,没有叶绿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陆生维管植物的先驱蕨类,陆生植物的一个旁支苔藓,直到最高等的种子植物,是全国迄今为止较完整、较详细地展示植物界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的进化发展过程的陈列。

§ 相关展览

1.基本展览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1958年5月举办“几种上海常见的农林益害鸟》”第一个专题展览以来,共举办了84个不同内容的临时和流动展览。该馆办有“中国历代古尸” 、“一九八○年云南日全食观测”  、“珍稀动物” 、 “宝石”、“优生优育” 、“生物工程” 、“南极考察和知识” 、“中国特产动物──麋鹿” 等展览,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特色活动

除基本陈列和临时性专题展览外,还在馆内搞“科普之夏”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标本;参加“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带学生野外考察等活动;在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向公众进行科普讲座,放映科教影片,编写科普读物;主办《自然与人》科普刊物,向全国公开发行。

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各类标本24万件。其中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模式标本100种计184件,如第一次采得的金头闭壳龟、井冈脊蛇等;创国内新纪录的标本(国外已采得,而国内则首次发现);国家一、二级保护生物标本;珍稀的古生物、矿物、古尸等标本,如原始牛宿县亚种、哈密古尸、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首批模型(头盖骨标本已遗失);极为珍稀的外国标本,如有“活化石”之称的矛尾鱼、楔齿蜥,在论述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的鸭嘴兽等。

§ 科研成果

1.基本信息

在科学研究方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1984年以来共申请到各种科学基金19项,其中“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关于野生麋鹿种群在中国重建问题的探讨”分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药用矿物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自然博物馆的现状、结构及发展趋势”分获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独立和合作编写出版的生物学、矿物学等学术著作、彩色图集等共33部。此外,在中外刊物上发表的博物馆学著作约20篇,还主办《考察与研究》学术专辑,每年出版1~2辑,主要反映上海自然博物馆科技人员的考察与研究成果。

2.获奖情况

关于野生麋鹿种群在中国重建问题的探讨1990 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曹克清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类 1992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惠基药用矿物的研究和开发 1992 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松年我国现有自然博物馆的现状、结构及发展趋势 1992 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继筠獐的驯化养殖研究 1993 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陈彬红罗非鱼繁殖育种海水驯养及单性化实验研究 1994 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曹丽琴

§ 获得标本途径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标本和图书资料。除了接收原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馆标本,法国人办的震旦博物院的部分自然标本外,主要通过采集、收购、赠送、交换等途径获得各类自然标本。到1985年,馆藏各类标本有20余万件,其中动物标本6.2万多件,植物标本13.5万多件,古生物标本1700多件,新旧石器标本700多件、矿物与岩石标本1700多件。在这些标本中,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和国内第一次发现的新记录标本。有中国特有的和世界著名的珍稀生物标本,有6亿年前的化石。该馆还藏有供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用的中、外文各类专业图书资料6万余册。

§ 旅游导航

上海自然博物馆地址:上海延安东路260号

门票:35元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每天9:00--17:00  周一休馆

§ 地图

上海自然博物馆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