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万印楼
释义

§ 简介

万印楼

万印楼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为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而享誉天下,现在已经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印楼1993年对外开放以来,其接待8000多人,其中海外游客2000多人。

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陈介祺(1813-1884)潍坊市潍城区人,字寿卿,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道光廿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于咸丰四年辞官归里。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专心致于金石学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金石大师。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进行金石考释和研究,写下了五十多种著作。

文物界权威称: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金石书林”别具一格,质朴凝重,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他以毕生的努力,为我国的金石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敬仰。 [1]

§ 风格特点

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潍城区芙蓉街与东风西街交叉口南约100米路西侧,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大门为清代风格,呈暗红色,门板上镶嵌的红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大面积脱落,大门上方的门檐上挂着一块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万印楼”牌匾,两扇大门朝东,里面用一根粗大的铁索相连。

万印楼有两层楼高,全部用灰色砖块砌成,楼体坐东朝西,大门南侧的墙壁上刻着“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六月公布、潍坊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三年四月立”的标志。大门北侧是创立者陈介祺的介绍,下沿处往北是一排小花坛,门面南北都呈现出古建筑的风格。

从外表看,万印楼保存完好,尤其是屋顶古老的建筑图案,惟妙惟肖,四个屋角上均设有四种不同样式的图案。离门较近的地方有几座假山,围绕假山周围是一些细密的竹子。

万印楼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潍坊建筑特点,并有清代宫廷建筑风格。这里的东楼,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万印楼,东楼二层十间,陈列介绍收藏情况,学术成果,西间大厅各三间,大厅陈列仿古品,收藏编钟11件,取整数名斋号“十钟山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 发展现状

万印楼

一是修缮房屋。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万印楼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1992年建馆时,由潍城区财政拨款30万元,依照其原貌对现有房屋进行了基本恢复。1998年和2001年,潍城区文化局和陈介棋故居陈列馆先后两次自筹资金对古建房屋的外墙、门楼、门窗等进行了维修。但由于资金有限,简单维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房顶年久老化,到了雨季多处漏雨。屋面从瓦间缝隙中多处长出茂密的蒿草,造成室内巴砖长期荫湿不干,墙壁大面积反碱,不但影响了展品正常陈列和使用寿命,而且不及时维修有造成木料腐烂甚至坍塌的危险。万印楼古建筑已历经百余年沧桑,一直未能得到彻底修复。目前来看,墙体及木质结构基本尚好,但房顶瓦片大部分破损。因此,保护好现有古建,彻底维修房屋是万印楼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经过实地勘察和专家反复论证,修复房顶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在修旧如旧即原有风貌不变的情况下,拆除旧屋面,更换新瓦垄,彻底解决房顶漏雨及反潮的问题。

二是征集藏品。万印楼,顾名思义收藏万印而得名。但是,目前馆内藏品匮乏,一方原印章真迹也没有,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因此,充实馆藏也是万印楼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可釆取四种渠道征集藏品:首先,筹集部分资金在社会上收集原万印楼的藏品,其次.可以做陈氏后代的工作,使其提供部分藏品收集到馆内代存;第三,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篆刻名家大赛,以邮寄的方式收集参赛作品,评奖结束后,所有作品—律留馆内收藏。第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把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原部分陈氏藏品实物退还万印楼,将从根本上改变万印楼无印,十钟山房无钟的现状。

三是扩大宣传。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外宣传万印楼,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它,了解它。同时,积极协调邮政部门,争取出版发行一套以陈介祺头像和万印楼为主要内容的纪念邮票,利用其流通广泛、宣传效应大的特点,引起国内外广大集邮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进—步提高万印楼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扩建馆舍。以万印楼为依托,成立民俗园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民俗园以充分展示潍城的风情、习俗和民间工艺品为主,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可为广大金石古玩爱好者提供一处大型的交流场所。扩建工程可参考两种方案。一是就地扩建。万印楼南,北、西三面临潍坊三中,东靠芙蓉街,如果就地扩建万印楼,就只能将潍坊三中动迁。潍坊三中迁出后,可将空出来的近30亩上地作为万印楼的发展用地,实施扩建工程,依据陈介棋故居原貌建设仿古建筑群,成立民俗园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

虽然此项方案耗资巨大,但可使新建筑和古建筑紧紧相连,浑然一体,能更好的发挥万印楼的名人名楼效应,带动民俗园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的发展。二是异地重建。万印楼因受地域限制,如果就地扩建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另外择地重建万印楼古建筑群。目前,经过考察论证,十笏园古文化一条街与万印楼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可在十笏园西临,按照万印楼原貌新建万印楼及一处仿古建筑群,成立民俗园和金石篆刻古玩交流中心。这样不仅可与古文化一条街形成一套庞大的古建筑群,而且使万印楼、十笏园、孔融祠三大著名古建筑群融合在一起。以其较高的知名度,推动古文化一条街的发展.成为一处著名旅游胜地和金石古玩集散地。

§ 相关人物

陈介祺

陈介棋(1813—1884年),字寿卿,因鸡年生辰,又字酉生,号篮斋,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氏。陈介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随父在京城生活,受业于费耕亭。19岁就显其才华,“诗文名都下”。33岁中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等职。咸丰三年,因任捐4万两.被皇帝恩赏戴花翎,芹加侍讲学上衔。后因对官场腐败不满,于咸丰四年借母丧辞官返回故里;从此不再复出。在他后半生的30年中,他专心致志的从事金石文物的收藏,考释、研究与传播,逐渐将自己造就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大师,在中国金石学领域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是文物收藏堪称盖世。陈介棋收藏的文物上溯夏商周,下至明清,且藏品门类繁多,有青铜器、古玺印、封泥.陶器。陶文。铜镜、碑碣、古砖、瓦当、古币、钱范、兵器.镞范、铜造像、书画、古籍等。门类齐全,无所不收,无所不富,无所不真,无所不精。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如青铜器:毛公鼎、天亡簋 、兮甲盘.纪侯钟等精品。他收藏商周青铜器248什,秦汉铜器98件:石刻119件;砖326件,冗当923件,铜镜200件,封泥548方,陶器63件,陶文5000片,藏印达万方,泉布、泉范、镞范数千件,铜造像、书画.古籍等,亦是质精量大,就私人收藏而言,堪称盖世。

二是具有精湛的鉴赏水平。陈介祺的鉴赏水平是尽人皆知的,“心细如发;眼明如炬”是金石学冢王献唐对他的评价。他说:“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在真伪之辩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辩伪方法,并写下了大量的伪辩资料。他总结出青铜器“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而字锋又失。且旧物手摸即可知,伪者必不浑融。伪者斑下无字,斑中更不能见字。古器过朽,铜质无存,则字下可剔而可见。真者字底有铜汗积灰,必不能伪。铸字刻字必可辨,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他又说青铜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划中之气,迄今人所能伪哉”。认为“识得古人笔法,自不为伪刻听绐;潜心笃学,以真者审之,久自能别”。这在当时没有辨伪仪器的情况下,起了很大的作用,给后来者辨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收藏的两万件藏品可以说没有一件是假的,在这一点上,他人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是学术研究贡献巨大。早在1872年,他就率先发现了有文字的陶片,经鉴定为战国古陶文,这一发现使他激动不已,总结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事其数”,这一结论为以后的陶文研究和古文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著述颇丰,历经40年完成了《十钟山房印举》这部巨著。该书共分30卷194册,共收印玺10420方,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另外,其代表作还有《十钟山房印举考释》。《封泥考释》、 《陶文考释》 、《说文通释》、《诸经训释》、《诗经论文》等不下50多种,这些著作都以其精确的考证和精辟的见解而著称于世。他提倡传古,把古器物的铭文墨拓成册,传于后世,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他继承了“乌金墨拓”的传统工艺。又创造了墨色淡如罗沙的“蝉翼拓”和著名的“立体拓”,他留下的拓片数以万计,给后来的古文字研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陈介棋居潍时旧宅规模颇大,当时占地约l公顷,多年来历经沧桑,留下来的所剩无几,现仅存东楼和南北两厅。东楼是陈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读著录之用房;以藏有古玺印过万方而被陈介棋命名为万印楼,又因藏有商周古钟11件,故又称十钟山房。楼为两层,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砖木结构,上下各5楹,坐东朝西,底层明间辟门,上层洞开圆窗。楼左南北两厅,各为3楹,单檐硬山,明柱出厦,前厅用以翰墨会友,后厅为陈氏宗祠,其布局采用了左居右室,前客后主的礼制。1992年,万印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政府投资进行了维修并建立了“陈介棋故居陈列馆”,建馆后北厅命名为“十钟山房”,供人们参观。现陈列馆收藏有:陈介祺生前所用印章、毛笔及玉印折扇扇面、对联等16件:其父陈官俊用漆砚、印章及手书折页9件;《十钟山房印举》散页6页《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等著述古今版本近100册;铜器、古陶文、石刻等古今拓片24件:古镜6件; 《陈氏祠堂碑记》石碑1块;全套陈氏祖谱;复制毛公鼎.天仁簋、井人钟等古青铜器15件:复制陶文.瓦当、汉砖等12件,

陈介祺作为中国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其收藏之富,著述之丰,可谓空前:在我国金石收藏与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在海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故居万印楼因收藏古玺印过万方而得名.不管是它的建筑风格还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倍受人们注目,蜚声海内外。因此,进一步研究制定陈介棋故居万印楼的发展规划,对于实践江总书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进—步挖掘我国占代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加快潍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 珍品赏析

毛公鼎

毛公鼎的介绍就不多提了,当年陈介祺花了1000两入收藏的毛公鼎就深知得了天下无双一匹宝马,为此立下了家训:任何人不得出卖此鼎。可惜其孙后违祖训,10000两银子又卖给了两江总督端方。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据贺世明考证是清道光年间(1851年),自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後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

後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於密室,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後,1912年其後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得大收藏家、後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叶恭绰是用假名买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得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拚死保护,是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後,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後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正式由于陈得了这件鼎,才把他推向了天下第一收藏大家交椅的位次,因为至今没有超越这个毛公鼎的重器出现。[3]

§ 意义深远

万印楼

万印楼的号召力是此次展览成功的原动力

万印楼,对全国收藏界、篆刻界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金石学圣地。以存储十一架青铜古钟命名的十钟山房与其毗邻而居。举世闻名的毛公鼎,正是在这里被首先验明正身,一举成为中国古文物重器之一的。在中国收藏史上,以私人之力,聚三代以来古印逾七千枚者,除万印楼与十钟山房的主人陈介祺外,尚未闻有第二人。这座砖木结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二层楼,不仅是陈氏的收藏密室,而且也是这位大收藏家、大金石学家、书法家避尘嚣而潜心孤诣治学的所在。为确保藏品的万无一失,自己的学术研究不被打扰,这位聪明绝顶的陈先生还发明了一种天梯,使平时楼上楼下完全处于隔绝状态,但只要需要,一按机关,便可任由一己楼上楼下往来,更使这座以富收藏而令人倍感敬畏的古建筑,平添了几多神秘的色彩。

正是在这神秘的空间里,陈氏完成了奠定他金石学大家地位的系列著作:《斋金文考释》、《斋藏陶》、《封泥考略》、《十钟山房印举》等。其中后者以分类编纂,首开科学研究古印先河,而被学林誉为“古印谱之冠”。今日其印谱散页市值价格不菲,亦可足证此印谱在今人心目中所占重要位置。而在陈氏影响下,以万印楼为核心,流风所及,潍县名印谱迭出不穷,在民国以前,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万印楼印学文化。此次展览策划者以万印楼收藏为号召,可谓慧眼独具。对入藏万印楼之深远意义十分敏感的篆刻高手们,当然不会错失如此良机。丁茂鲁先生在其印石边款上,便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了这一信息:“今应山东潍坊文联之邀,再治此印参展,拙作印石将入藏万印楼,此乃予治印生涯中之幸事也。”老一辈印坛名家叶一苇,则赞誉山东拥有万印楼这样富有学术意义的古迹,在其边款寄兴诗中,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敬仰之情:“一楼藏万印,齐鲁领风骚。”

名家印作原石与印蜕同时展出,是此次展览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在“十五”期间共建山东文化大省这个大框架中,以万印楼为载体的“重建万印楼”这一系统工程便提上了当地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使承办者们想到并有实力采用了在全国篆刻界堪称首创的“原石”征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征稿措施的得力,名家征集范围之广(西泠印社所有理事都提供了印作),名家捐赠印作水平之精(皆其平生得意之笔),石材之美使此次展览阵营之豪华程度仅次于独立的全国篆刻展。而名家如邹振亚、韩天衡、王镛、陈振濂、刘江、高式熊、叶一苇、杨鲁安、祝遂之……等等,原石的展出,印屏的精工制做,单个印蜕的喷绘放大展出,则使整个展览极具视觉冲击力。而印石在万印楼的长期收藏与陈列,更使此展拥有了其它任何展览无法比拟的另一种学术意味。

名家原石的被收藏与被展示,起码使此展具有了以下学术意义:一是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名家原石收藏,使万印楼成为新时期以来馆藏当代名家原石最多的学术机构之一,今人或后人,要研究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万印楼的原石收藏,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存在。二是原石、印蜕的同时展出,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一般展览上所能见到的印蜕上那种林林总总的万千变化,而且使观众在与一流高手仿佛面谈的同时,还可以细致入微,如临其境般地感触到篆刻高手们是如何巧妙地从原石上把自己的篆刻世界挪移到了其印蜕上。西泠印社理事余正先生印蜕的拓印,对金石味、对刀刻线条丝丝入扣的准确反映,就使在场的观众莫不心折。他使观众在对拓印优劣的判断中,对印作所能暗蕴的审美空间进行了立体的拓展。而对印人们来说,无疑是被送达了福音书。三是潍坊万印楼印社的社员们可能会由此步入更高的艺术殿堂,与当代篆刻高手、与万印楼主人陈介祺进行更深刻的心灵对话。而如以此为契机,进而能形成南西泠、北万印楼的印坛格局,当是潍坊印坛、山东印坛的幸事。

除上述外,展览还有许多其它特色与深刻的学术意义。一是社团的集体投稿,如济宁、烟台两地印社,不以单枪匹马出现,而是以一个群体出现!这不仅在展览上,以其长卷式的印屏气势夺人,出尽风头。另一方面,它既入藏万印楼,就有可能为今人或后人研究这些社团的地域印风提供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印石无形中增加了若干附加值。二是全国印人来稿,可谓百花齐放,风格众多。从工、写角度来看,既有圆珠文的秀润雅洁,又有大写意印风的恣纵豪放,也有既冲又切小写意印风在刀法上的收放有度,印面安排上的灵活多变。从师承来看,既有出古入新者,又有追逐潮头者。基本上代表了当代印坛印风的价值取向。[4]

§ 相关建议

万印楼

盼重新对外开放

就如何开发利用万印楼,记者联系到了潍坊市著名的文史作者于家干。他介绍,万印楼虽然经常关着大门,但里面却并不是荒芜的,进门之后,有两间大祠堂,自1993年开发以来,就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万印楼内搞研究,做实验。

于家干在博客里也写到:陈介祺的金石学以及故居万印楼是潍坊市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万印楼虽然已经辟为纪念馆,但不对外开放成为市民的遗憾,建议文化部门把这项资源做大做强,为把潍坊市建成“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作出贡献。

家住芙蓉小区的李全祥认为,郭味蕖是潍坊市著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为了纪念郭味蕖先生,潍坊市2008年建成了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郭味蕖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或定期免费开放,并不定期举行艺术沙龙、美术欣赏讲座等,拉近了市民和美术馆的距离。有关部门可以从中借鉴经验,把万印楼打造成潍坊市重要的旅游资源。 [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