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正璜
释义

§ 简介

何正璜

何正璜,一九一四年生。别名玉子,女, 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擅美术理论。陕西省博物馆。1934年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193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  多摩川美 术学校。 历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团员,陕西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顾问、研究员。 出版专著有《陕北东汉画象石选集》;《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

因父亲何立夫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任武昌烈士遗孤教养所教育长的母亲张楚(张佳牅)来日陪读,何遂生于日本东京。青少年时期曾生活于汉口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

§ 个人履历

1930年考入武昌艺专,1934年毕业,尝以杜甫《破船诗》“平生江海心,宿夕俱孤舟。岂唯清溪上,日傍柴门游”自题肖像“自况”,可想见其当年雄心与博大抱负。

1934年赴日本东京多摩川高等美术学校留学。

1937年感日寇侵华,山河破碎,愤然归国,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办的中央军事干部训练团,准备投笔从戎,不久因武汉沦陷,旋辗转至陪都重庆。1940年9月参加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任文书工作,大量文书档案资料多出其手。同年12月与团长王子云结为伉俪。擅书法、绘画及艺术考古散文写作等。

1945年与王子云一起至西北大学,任历史系文物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1949年赴四川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1950年后长期在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工作,曾任陕西省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陈列部副主任,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等职。

§ 作品

有《写意花卉》、《西安清真寺写生》、《西安小雁塔写生》等。临摹敦煌壁画作品有《大乐队》、《飞天》等。著有《考察日记》(1940-1942)、《考察散文》(1940-1946年)、《汉唐陵墓考察纪》(1943-1944,与王子云合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概况之调查》、《陕北东汉画像石选集》、《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唐代的战马》、《唐代石刻线画》、《话说李寿石椁》、《永乐宫观画记》、《一串被遗忘的珍珠——麦积山石窟》、《女帝御寝》、《咸阳考古》等论文。专著有《古都西安》等。

§ 生平

激情报国的壮举

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富裕华裔人家,原籍湖北汉川的父亲曾在日本学习金融专业,为何正璜1934年从武昌艺专毕业留学日本多摩川美术学校提供了条件。她把留学期间那段令人羡慕的年华比着“一切都不懂的青春”,岛国的异域风情让风华正茂的何正璜尽情地享有青春的快乐。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日本的大街上突然传来“支那执迷不悟,我皇军决采断然处置------”的广播宣传,何正璜从此在日本感到一种窒息的氛围。当年的8月14日,她毅然从抗日的炮火硝烟中返回祖国,寻找报国之路。

回国后的何正璜过着流亡飘摇的生活,游历祖国各地目睹了故土山河的凋零,激起她决意投身抗日报国的激情。接受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一介女生,怎样才能用拿画笔的纤弱双手去擎起守卫家园的历史重任。1940年春天,何正璜为祖国和自己的命运徘徊在长江堤边,她偶然从“大公报”上发现国民政府教育部招考“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的启事。何正璜力排家庭阻力,冒着日军炮火轰炸的危险只身前往重庆应招。何正璜凭着武昌艺专和留洋深造5年美术专业的功底,有幸成为考察团10位成员中的惟一女性。从此,何正璜正式步入艺术考古和文博事业的生涯,并在文物考察工作中与团长、著名美术家、美术史学家、雕塑家王子云结为夫妻。

考察团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复制、模铸、测绘、记录等多种方式,开赴西北抢救收集尚未被敌军占领地区的各种古代艺术文物资料。重点是陕西的汉唐帝陵、宗教寺院和建筑雕刻艺术,甘肃的敦煌石窟、安西万佛峡石窟,青海的佛教寺院等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从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正璜随考察团冒着日寇飞机猖獗频繁的轰炸袭扰,辗转奔波于川、陕、豫、甘、青五省的大部分地区,历时五年、行程十万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考察研究,并对艺术文物实施了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这期间,何正璜才真正接着到古代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古代文物精美的艺术性时时感染何正璜,她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

在五年的时间里,艺术文物考察团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及艺术文物数百余处(件),收集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汉唐雕塑、唐三彩、明清宗教艺术品等大量弥足珍贵的艺术文物及各时代的石刻艺术拓本2000余件。绘制各类艺术文物速写图、写生图及相关地区的艺术文物分布图、艺术文物遗迹实测图等1000余件,摄制各类艺术文物题材照片1000余张。拓印各类石刻艺术拓本上千套(张),临摹了洛阳龙门、甘肃敦煌、酒泉文殊山等石窟中的大量壁画,对陕西的汉、唐帝陵前具有代表意义的石雕艺术精品和部分古建筑雕刻及龙门石窟部分浮雕艺术品进行石膏模铸。何正璜既要负责考察团活动的文字记录、绘画描图、资料收集等工作,又要负责整理丈夫大量的工作日记及团里的日常事务工作,有时一个晚上整理的文字材料多达上万字。此间,何正璜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生活之辛酸不难想象。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一个年轻女性所要承担的艰辛远比男性要多得多。

在考察团,何正璜的学识、才华大有用武之地,她无论是作为文字记录、绘画描图或团长的妻子,都从不同的身份中扮演了考察团不可缺少的角色。从何正璜以后整理的资料、发表的论文和撰写的日记中,都能显而易见地证实她在考察团里的重要作用。国内的许多报刊曾多次发表过她的文章,其文笔之流畅自然,观察之细腻开阔,情感之真切热诚,历经数十年之后仍对读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便是何正璜的国学、艺术功底成就了她对我国艺术、文物的杰出贡献。

成就事业的决心

解放前,何正璜有一次到西安一家古董店想看看青铜壶,店主以嘲讽的口气问:“你有金条吗?”“没有!”她想不通,看一眼青铜器竟要凭金条,这是什么逻辑?但她实在不甘心。在她的再三恳求下,店主只答应让她看一下青铜器的盖子。这件事对她的打击非常大,中国古代文化遗物是民族大众的,只因旧中国的许多文物被私人占有而不能让民众欣赏。

1953年,何正璜被分配到陕西省博物馆(现碑林博物馆)工作。当时,馆里正要搞一个青铜器专题展览,展厅里放着许多商周时期的各种青铜器。何正璜试探性地问在场的领导:“可以摸一下吗?”这位领导爽朗地笑了:“这些文物以后就归你管了!”言外之意自不待说。何正璜一听激动得浑身的神经都在震动,当着众人的面抱着一个青铜器竟哭成个泪人。她事后对博物馆的年轻人说,自己是带着旧社会的辛酸和屈辱走进博物馆的,因此对文物的感情是难以言表的。从那时起,她觉得自己能成为博物馆的工作者,真正是无比幸福的,一定要痛下决心拼命地干好工作。

作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唯一女性,何正璜以从敌国挥泪返国门的传奇经历,痛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文化责任,以殉道者的虔诚,为自己的艺术理想燃烧激情,奉献生命和才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用自己的爱情,支持和成就了王子云的梦想。又用自己细腻、清丽而优美的文字,纪录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鲜为人知的艰苦历程,描述了西部独特的文化遗存和人文状况,是西部文化最早的传播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何正璜不仅从无到有地完成了西安碑林和石刻馆的陈列,而且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凝结成生动活泼、意趣横生的语言和文字,成就了一座勾通文博界与美术界的艺术小桥,点燃了一支照耀博物馆文物与观众心灵美感的不灭的烛光。

当中国海峡两岸的两大政党终于结束了长达六十年的敌对状态,为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重新握手言欢时,我们迎来了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缅怀那些在抗战中肩负文化责任,不畏艰难,在艰苦的岁月里,辗转川、陕、豫、甘、青五省,为抢救、和保护、整理西部文化做出了开创之功的先驱者。重新认识和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同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对于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美术界早有盛誉,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当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的发起人,团长王子云的功绩,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使其大半生一直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也必然也影响了何正璜的一生。

2003年春,当建议出版《何正璜文集》的报告终于得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在接下来协助王蔷、王倩两位师姐编辑整理何老遗稿的过程中,我又一次系统地拜读了先生跨度长达七十年的各种文稿,包括青少年时期的诗文、散记,日记、札记,以及建国后所写的文物研究与评介,画册说明,还有电视片解说词等等。这种浏览,弥补了对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何正璜个人资料了解的不足,而且透过那激情秀美的文字,使我再一次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到老一代文博工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看到她们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自觉地执著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心灵被震撼的同时,发现的兴奋和由衷的敬佩一直贯穿始终……

《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曾发表在四十年代《说文月刊》上,被敦煌学史研究者认为“是我国第一份‘莫高窟内容总录’”。“当时到敦煌实地考察千佛洞,利用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成绩显著者首推何正璜” 。 这个结论,李松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怀念文章《长明的烛光》中提及,他认为这是为敦煌艺术研究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中国敦煌学史》一书这样评价此文:“作为中国学者实地考察研究敦煌石窟后写成的第一篇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文章,其历史价值是很重要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此文第一次把敦煌石窟立体地介绍……

第二,在敦煌艺术的风格研究上,作者首次提出敦煌早期艺术之作风倾向,‘系以东方装饰之趣味,混以西方写实之技巧,而另成一种风格’ 。‘其内容与形式均足以代表东西交流之特征。’而唐代艺术则吸收融合外来艺术,‘显出优秀的民族形式’的观点,较之‘西来说’无疑在认识上前进了一步” 。

从何正璜临摹的一系列敦煌壁画及题款上,证实了她对这个领域研究的前瞻性。对此,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先生也给予了肯定。

《咸阳考古细录》和《唐陵考察日记》是这次整理先生遗稿时才发现的。《细录》是何先生1941年前后同王子云先生所领导的西北文物考察团,从咸阳西行,经兴平、武功、扶风至岐山、风翔,考察西府古代遗存的详细手迹,它详实的记录了关中西部地面文物古迹的保存现状,而当时尚在的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壁画和石刻文物,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现已荡然无存,特别是提到当时岐山已有一股破坏文物风气,并作了文化人理所当然的斥责和反应。时至今日,读来仍让人扼腕叹息!值得欣慰的是,正是因为当年他们的大声疾呼,使得包括像茂陵霍去病墓前石刻等珍贵艺术品得以保护而流传至今;而文中提到的许多古文化遗存,对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关中各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学术价值,同样体现在她的其它散文游记中。有趣的是,作为日记体的细录中,也提到返回时途经虢镇车站时,遭遇日寇飞机空袭警报的细节。这使我们看到了,西北文物考察团为抢救收集尚未被敌军战领地区各种相关古代艺术文物资料,以应对随时发生的侵略战争的侵袭与破坏的战略远见!细录只有月日,而无年份,经与王子云先生收藏的集邮戳对照此文应是为1941年所为。

《唐陵考察日记》是整理先生遗著进行到最后时,王蔷、王茜师姐的重要发现,由于当时何老行草手写原稿字迹难以辨认,经过王蔷仔细推敲重新誊清,才得以打印,而这篇日记堪称陕西当代考古史上最为珍贵的史料之一,它记录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第一次用现代美术考古方法,运用摄影、速写、临摹、拓而、复制、测绘、记录等较为完备的资料收集方式,对关中唐陵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和实际踏勘,不仅详细地记述了陵区文物的形状及时代背景,残损情况,并且附上经实测绘制的陵区文物分布详图,使我们不仅知道四十年代渭北唐陵墓地面文物的现存状况,同时透过那不经意记载“朝行荆棘丛中,夜宿山村猎户炕头”,和“从早上到下午滴水未沾,手躯冻疆而失去知觉”的细节描写中,看到前辈们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所经历的艰辛劳动。

作为上世纪我国最具才华的卓越女性之一,何正璜先生的旅游考古文化散文,是其艺术才华的具体体现,是奠定何正璜作为一代文博大家的基础,其特色足以使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应有一席之地。此次收录的,除了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五三年发表在《旅行杂志》上的二十三篇外,还有后来所写的《古墓临画记》和《西安碑林宝石花》等。这些散文,是先生从赴日留学、回国流离到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期间以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用自然、隽永、秀逸、新颖、明丽、鲜活的情感表达和洗炼、清纯、准确、明快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伊东拾零》篇,记叙先生早年在东京研习美术时对异国风情的感受及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情感的追忆。而《挥泪返国门》篇则细腻地表述了七七事变后,即将在东京多摩川美术学院毕业的何正璜先生等旅日青年,为投奔祖国怀抱,迫切离开敌国的经历和心态。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催人泪下!而其他多篇陕甘青游记更是文笔清丽、优美动人!如在《美丽的临潼》中,对当年名胜、古迹的描写,透过历史烟云,跨越时空隧道。写骊山老母传说、温泉、长生殿遗址,表达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灿烂;写始皇陵、鸿门宴遗址,是站在国家、民族、人类的高度发出清新的历史识见。如《吟鞭指霸桥》篇、《咸阳访古》篇、《黄帝陵展祭》和其他诸篇,将黄帝陵、秦庄襄王墓、汉陈阿娇墓、唐杨贵妃墓等历陈眼前,展现出一幅历史长卷。那毛驴、白雪、晨曦朦胧,咸阳古道、落日余晖,如诗如画如歌如赋。而《青海之恋》、《东方的梵蒂冈--拉不楞寺》的神秘,令人心向神往!正如学者评论“独到的艺术感受,渊博的历史考古知识,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坚实的美术功底,诗人的感兴,学者的丰盈,智者的聪慧,仁者的关爱,给了她散文游记、随笔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气度。在这里,诗思与史思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她散文的质的根性。”评论家认为“她的文化品位之高,是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

何正璜的其他文章,如中学时代作品,和友人来往的书信以及后来的文物介绍,艺术评介、诗词札记、博物馆学研究,甚至连为大型电视片《长安》所写的解说词等,无不透射出一股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从中亦可看出这位学富五车、秉赋极高的江汉才女的文章道德功底。 何正璜的这些文章,和她从事了几乎多半辈子的博物馆陈列、宣教工作实践,使她成为一个照亮无数人心灵之美的“蜡烛”,使她成为通联文博、美术界、工艺美术界,也联通着中国与世界的“小桥”。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