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两河流域
释义

§ 概述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创造了象形文字。阿卡德人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成为据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秆和动物骨头在软泥上所刻,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文字。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刻在泥板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史诗主要讲述了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一生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大约公元前2006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500行,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涉及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阿拉伯语称其为“悬挂的天堂”。相传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果然,爱妻思念家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空中花园为立体结构,共7层,高25米。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用石柱支撑。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古迹之一。 两河流域

星移斗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两河流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仙乐飘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贸易兴盛。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麦蒙统治时期,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传入欧洲后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有这些文明传入欧洲,加快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步伐,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 地理

两河流域

地形地貌:位于伊朗高原,叙利亚台地,阿拉伯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因平原形状成弧形,又有“新月形沃地”之称。主要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原是波斯湾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冲积而成。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势起伏,南部多沼泽。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气候:两河流域位于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及低纬信风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发展畜牧业,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可以利用两河发展灌溉农业,不过容易引发次生盐渍化,导致绿洲区土地荒漠化。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区,气候干燥。产椰枣,大麦,玉米等。[1]

自然资源:本地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是贫乏的。河流能提供鱼和水产品、芦苇。苇杆用来编席、蓝和箱,造船和建房。由于枣椰树的木质粗糙和它的果树性质,本地缺乏木材。石料仅有石灰石和“摩苏尔大理石”二种。虽然现代伊拉克以丰富的石油蕴藏著名,古代两河流域人却仅知道石油的伴生物沥青矿。沥青矿最丰富的地带是幼发拉底河中游河岸上的西特和腊马迪一线。他们用沥青作砖层之间的粘接物、房屋建筑和造船的防水涂料、燃料和艺术品的连接、镶嵌、塑型材料,甚至作为药用。本地没有金属矿藏,缺乏建筑、装饰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从原始时期起,原材料就由贸易进口,并在这一无铜地区发展成铜石并用文化。一般认为铜最早由伊朗西部和高加索山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输入。后来,附近的小亚、塞浦路斯、巴林岛和阿曼的铜都能运到两河流域。亚述帝国时期,腓尼基人开始从西班牙横渡地中海把铜运到东方。锡可能来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银多数来自套鲁斯山脉。黄金来自从埃及到印度的许多矿点。伊朗几处供应硬石料和各种有价值的宝石。文献提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石刻匠常用的光亮的黑闪长岩碑料来自“马干”(阿曼或埃及)。普通木材可以在札格罗斯山脉的森林中找到,但建筑庙宇和宫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则必须取自地中海岸边的黎巴嫩山脉和阿马奴斯山。其它种类的木材则来自海外的麦鲁哈(印度或埃塞俄比亚)。[2]

§ 农业

两河流域的枣椰林

农业和畜牧产品相当丰富:谷物、蔬菜,如肉(牛羊为主,猪较少)、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谷物有小麦、红小麦(emmer)、小米等。而大麦因适应本地略带盐碱土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主要的谷物。大麦芽被用来酿造啤酒,小麦和大麦被磨成面粉烤制面饼。主要油类植物是芝麻。丰富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适合枣椰树生长。[3]

§ 交通

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内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航行水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两条南北大动脉。两河之间则有上下纵横的许多渠网连接各个城市。由于冬季陆地上覆盖着河水泛滥留下的厚泥层,而春季洪水又常发生,水路运输往往超过了以骆驼和驴车为主的陆路运输。

两河流域通往西方叙利亚和地中海岸的商路有二条。一条路程较近但旅行困难:由巴比伦或西帕尔城沿幼发拉底河上溯到达马端或其的上游的现代戴尔卓尔(Deir-ez-Zor)一带,然后向西进入大漠到达叙利亚的绿洲提德木尔(Tadmor,古代Palmyra),再向西行出沙原到达候姆斯。从那儿出发,西可到达海岸腓尼基海岸的各城,北可进入北叙利亚的重镇哈拉波。从哈拉波向北可进入小亚半岛。向南可到达大马士革;再南是以色列和腓利斯汀(巴勒斯坦)的土地,从那可以踏上通往埃及和非洲大陆的道路。由于这条路线穿越荒漠、行程艰难而且易受到荒漠绿洲之间的游牧民族的抢掠,商队一般都采用另一条虽然较远,但能保证水和给养供应又较安全的路线。这条路由西帕尔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达现代摩苏尔对面的亚述的尼尼微后转向西方,穿过哈布尔上游的各个城镇,由舒巴特恩利勒(垒兰丘)到古札那(哈拉夫丘)。在巴里赫河上游的哈兰城休整后,向西在埃马尔城(美斯给耐丘)或卡尔赫美什(耶腊波留斯)城渡过幼发拉底河,前面就是北叙利亚重镇哈拉波(今阿列颇)。由哈拉波向西可到达奥伦特流域和地中海岸的乌旮瑞特城,南下可经哈马特城到南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向北过阿马奴斯山进入小亚海岸的基里基亚平原,由此可通向小亚半岛西部。两河流域通往小亚东部的商路可以由尼尼微沿底格里斯上溯,或由哈兰向北穿过陶鲁斯山脉的各个关口。向东方的商路由于高山峻岭的阻挡比较困难。三个关口通过札格罗斯山脉。最北点在上札布中上游的柔万杜孜(Rowanduz)以东的、下札布源头附近的腊亚特,过此关可进入乌尔米亚湖南岸和阿塞拜疆。中部关口在迪亚拉河上游的南岸的哈拉比亚,其西北是下札布河南岸的苏莱马尼亚市。由此关口可以进入伊朗高原。最南的关口在迪亚拉河中游南岸城市哈那秦(Khanaqin),对面的伊朗城市是凯尔曼沙;往东再行是哈马丹(古米底首都所在地),进入伊朗高原向东北行则至里海南岸。两河流域通往东南的道路经由埃兰的国土。这条路没有山阻,苏美尔人可经由东邻乌莱亚(今凯尔哈河)和乌克奴(今卡闻河)二河的苏萨平原。北方的亚述和阿卡德的商人则常沿札格罗斯向东南,经德尔城进入埃兰首都苏萨。由苏萨向东是安善(后属于波斯),向北是里海南岸的米底各部落。古埃兰是—个经常进入两河流域和那里的各王朝争霸的强大国家。在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前2111一前2004年)统治埃兰的时期之后,这条商路一直控制在埃兰人自己手中,两河流域的商人不能自由地使用它。[4]

§ 复杂的民族:

苏美尔人

在欧贝德文化形成时,从两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不断有人移入,构成了苏美尔地区最早的居民,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欧贝德人。

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欧贝德人在此地居住.之后不久,随着苏美尔语种人部落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同化了早期居民,成为两河流域的最主要的居民.苏美尔文明由此发展开来.苏美尔城邦的建立,相互之间的攻伐,其中的争霸战争不断使得这一地区向统一迈进.欧贝德人与以后创造苏美尔文明的苏美尔人是何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欧贝德人就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可能来自伊朗高原,也可能来自阿富汗、印度甚至中国。他们的到底从哪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从语言角度来看,苏美尔人与以后出现的西亚其他民族皆无关系,它是一支相当独特的民族。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的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文明历史的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随后,苏美尔人消融于塞姆人之中。继苏美尔人之后,来到两河流域和分布于西亚的古代居民按其语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闪米特人,他们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由此呈放射状移居各地,在两河流域先后立国的阿卡德人、古巴比伦人(阿摩利人)、亚述人、新巴比伦人(迦勒底人)、以及在黎巴嫩、巴勒斯坦一带分布的腓尼基人、迦南人、以色列人(犹太人)都属于闪米特人。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也是闪米特人.另一类居民是印欧人。印欧人可能源自东欧,然后分布于从印度到西欧的广大地区,来到西亚的印欧人主要有赫梯人、米底人和波斯人。除此之外还有上述闪米特语族和印欧语族皆无关系的民族,如埃兰人、加喜特人、库提人、胡里特人等等,这些民族并没有建立起长久而有影响的国家,其历史角色显然不如前两类民族重要。因此,实际上两河流域和整个西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争斗的历史。而在西亚这个历史大舞台,可谓是印欧人与闪米特人的角逐场.巴比伦诸邦争霸、古巴比伦帝国的统一、亚述的兴亡、新巴比伦帝国的崛起以及最终波斯帝国终结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一系列的民族征战和王朝的纷合中,各个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甚至民族都在交流中渐渐走向融合统一。[5]

§ 文化融合

世界7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地肥沃,易于农耕,农业发达,产生出了大量的剩余农产品.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矿产、金属、石料、木材等资源奇缺。剩余产品需要出售,缺乏的资源需要进口,以便维持农业、加工业、建筑业等城市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城市经济强烈依赖于对外贸易.由此,也对城邦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成为了必然,通过经济的力量在两河流域民族国家之间交流与融合.在地理上两河流域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衔接处,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两河文明对外商业的发展和交流更加的广泛促成西亚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不断融合.

两河流域地区的城帮国家随着不断进行的攻伐战争和经济交流在文化上也不断的进行着深度的融合,在两河文明的各支民族中,做出最灿烂的文化成果的就属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就是楔形文字的发明,其对以后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阿卡德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而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的文字也还有楔形文字的因素.在建筑雕刻上苏美尔人也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其建筑风格成为此后两河流域建筑的重要特征,而其刚劲、朴厚的雕刻风格也为以后两河流域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由于两河流域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使得更加绚丽的古巴比伦文明在苏美尔文明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成就了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备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新巴比伦王国时期成就了世界7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从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文化间的交流也在深刻的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因此此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学艺术、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6]

§ 文明

农人历书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大麦酒是人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椰枣是人们的主食之一。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农人历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气写的。这位老农民对儿子不厌其烦的讲述应该如何务农,要注意的各种事情。比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

大约在5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就会制做陶器了。他们制做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丽夺目,有的还涂有层。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象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几乎全是陶制。最有趣的是,人死后用的棺椁也用陶土烧制,形状象个有盖的长方形大箱。古代两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粘土。垒墙、盖房、铺路,都使用粘土掺上切碎麦的大秸制作的土砖。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物都是用这种粘土修建的。

古代两河地区的金属制造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水平。我国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约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有重约2吨的青铜铸像,手工业行业很多,象制砖、织麻、刻石、珠宝、皮革、木业等等。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们很早就有了文字,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虽然这种文字始终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类早期文字中,它是发展得比较完备的一种。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想吃肉就没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来,儿子是父亲的靠山,儿媳是公公的克星”。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等。

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在古代两河流域。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故事的诗歌与《圣经》的创世故事十分相象,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圣经》中讲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两河流域的神话也讲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诱而犯罪。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诗中塑造了一个蔑视神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并表达了人们希望获知生死秘密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两河流域科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和天文学方。苏美尔人已经知道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后者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应用得更为广泛。我们今天度量时间用小时、分、秒,以及把一圆周分为360度,都是继承了两河流域古人的成果。他们的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也多是60进位。古希腊、罗马都采用了这里的一些重量单位,欧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18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学。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并以他命名这一天,其顺序是:星期日(太阳神) 星期一(月神)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7天仍以这7星命名。不过,当时的历法仍是粗糙而不甚准确的。

此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也有丰富的知识。 早在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创造这样发达的文明,真是令人神往。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文化。然而,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时代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延续了约2000年。希腊人后来的许多成就,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