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 概况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与“计算机系统结构”全部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自1995年以来,本院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共1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和江苏省等重要科研项目90多项。在已取得的成果中,获得国际工业领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部省级奖20多项,有不少项目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100多篇。 学院建有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科研网华东(北)地区中心、国家863/CIMS“网络与数据库”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基地,还建有东南大学CIMS技术中心、东南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东南大学信息安全技术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及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研究中心。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顾冠群院士率领下,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龙头,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特色,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获得较多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计算机院系。 § 历史前沿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60年创建的"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这个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从专业建立当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1980年成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06年成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65年,计算机系独立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字积分机,填补国内空白;此后,又将数字积分机技术实际用于国防现代化及工业生产自动化,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2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73年参加了我国100系列和200系列数字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及系统软件的开发。所有这些工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理论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处理等具有东南大学特色和国内有影响的三大研究领域。 § 组织机构 行政机构 院长: 罗军舟(全面工作) 副院长:金远平(科研)、翟玉庆(本科生培养)、邓建明(研究生培养)、刘国兴(兼)(学生工作) 党务机构 院党委书记: 李 鑫 院党委副书记:刘国兴 研究室/教研室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研究室(主任:顾冠群,副主任:吴国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 (主任:徐立臻,副主任:刘亚军) 软件与智能研究室 (主任:滕至阳) 计算机软件技术教研室 (主任:瞿裕忠,副主任:王红兵)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室 (主任:杨全胜,副主任:王健)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研室 (主任:朱敏, 副主任:徐冬梅) 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主任:罗立民) § 学科概况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学科带头人顾冠群院士的领衔下,拥有该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全部4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本一级学科主要有六个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高性能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分布对象计算及CORBA技术、协议工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格计算、网络行为学、面向海量数据处理应用的相关算法和大型系统构造技术、大规模存储体系结构、网络教育、网络制造、电子商务。 (2)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多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Web数据资源、企业信息系统、XML数据管理技术、生物数据网格、空间数据库、工作流技术。 (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Agent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信息处理与决策、模糊模式识别、不精确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模型与空间推理等方面。 (4)软件工程及理论: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形式化技术、新型软件方法与技术、知识与信息获取技术、语义Web与Web工程、面向对象技术。 (5)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信息理论、模糊理论、近似算法、随机算法、分布式算法。 (6)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应用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体系结构、集群系统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保安监控系统。 § 学科带头人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为现任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院士。 顾冠群,男,1940年1月生,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第十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国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学部成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 1965年顾冠群院士作为主要成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0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网络统编教材《计算机网络》。1988年他在国内率先研制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和依靠进口的局面。他主持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市域OSI网络及EDI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网络、CIMS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他先后出版著作5本,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人民教师奖章"等称号和奖项。 § 国家重点学科 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个学科于1990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于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A级,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岗。 该学科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龙头,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以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有重要地位。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该研究方向由顾冠群院士领衔,是国内最早展开计算机网络研究的单位,在高性能网络和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分布对象计算和中间件CORBA、网络行为学、网格计算、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在异种网互连、EDI及其应用、CERNET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成果。 (2)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在王能斌教授的带领下,东南大学曾在国内较早展开这个方向的研究。二十多年来,在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多数据源的集成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开发过十多个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等方面有较多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目前正在展开数据挖掘、万维网数据资源的处理及利用、数据仓库、移动数据库、数据网格、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新一代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董逸生教授和孙志挥教授。 (3)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邢汉承教授。该研究方向在Agent理论、粗集理论、Vague集理论、软件的理解与测试理论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共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在将这些成果实际应用于图象识别与处理、专家系统以及智能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用成果。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增强计算机系统信息处理的能力,改善人机交互,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4)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 本学科凭借网络和数据库方面的优势,以顾冠群院士为首的一支队伍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我国863计划CIMS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十多年来由我们独立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共7项,获得过多项大奖。在CIMS的支撑技术、总体规划与设计、复杂系统的集成、系统建模、ERP的开发和实施等方面有比较多的积累。CIMS是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技术。该方向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将我国的制造业带入信息化、集成化的时代、融入世界先进制造业行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CIMS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程度以及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国内有优势和特色。 该学科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在原有的优势领域要取得突破性或标志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显著成绩;对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支持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作出有重大影响的新贡献。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纲,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预期经过五年的努力本学科将拥有一支80人左右的精干活跃、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通过国家、部省级项目促进学科上水平,使本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学科。 § 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东南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图象处理与科学可视化”全部4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该一级学科有17位博士生导师: 顾冠群院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邢汉承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徐宝文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理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董逸生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孙志挥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龚俭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罗军舟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吴国新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王茜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丁伟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瞿裕忠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理论) 汪芸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 陈汉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 罗立民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成像) 舒华忠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分析) 李必信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理论) 王红兵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理论) 李小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 科研概况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信息系统、CIMS、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研究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具有明显特色。在软件技术、Web技术、信息安全与电子商务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十年,计算机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和重点基金项目)、国家973、国家863、国防重点预研项目、部省的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应用基础等各类项目100多项,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其中获国际,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三大索引收录近500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多部。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有多项成果实现了向产业化转化,服务于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了国家特别是江苏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 本院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拥有国家863/CIMS领域网络/数据库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江苏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东南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与开发中心、东南大学IBM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配有较完整的计算机类图书资料,并有着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本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院将围绕“网络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这个主题,集成创新,努力为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促进国家和江苏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局限于): n高性能网络 nXML数据库技术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n网络行为学与新一代网络管理技术 n中间件 n信息安全监察技术 n应用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 n语义Web n网格计算 n数据网格 n网络教育 n协同设计与网络化制造 n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 高性能网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包括高性能路由交换技术、QoS路由协议、区分服务和集成服务等。 2.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包括安全协议、安全算法以及网络检测和防御技术等。 3.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包括移动IP和无线网络、3G网络体系结构等。 4.开发、集成应用平台的研究。包括IPv6/IPv4过渡技术研究、高性能分布对象中间件技术、分布对象中间件技术中的组件体系结构等。 XML数据库技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XML数据模型的研究 2.XML数据的定义语言、操作的语言及查询语言的研究与开发 3.关系模型以及其它各种传统数据模型与XML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 4.Web上XML模式的提取及元数据的获取 5.基于XML的数据集成 6.基于XML的数据网格 7.Web上XML数据的查询优化 8.基于XML的工程数据库 中间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体系结构方面:产生一个完全基于Internet的、独立于现有的中间件结构(从而可以集成原有的以及将来基于更新技术的各种分布式系统)、完全无关于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和语言的中间件体系结构。 2.服务协同理论方面:采用形式化理论和手段,对带有约束条件(如实时、容错、安全和QoS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描述和分解,证明服务系统所具有的性质,从而为应用系统得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软件开发方法方面:参考协同理论,产生一个基于工作流的松耦合的开发方法,借助相关自动化开发工具的帮助,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构建和配置。 信息安全监察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国家经济与社会活动对它的依赖在不断地加强,提高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依托CERNET网络的大规模高速环境,通过对大规模高速互联网络安全监察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造描述和处理网络宏观安全状态的体系结构模型和预警模型。具体的研究内容还包括探索适合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的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方法和新型的分布式异常检测方法,建立分布式的协同与响应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统一政策语义模型。通过这些研究,在高速大规模主干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建立家宏观网络安全监察体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推动我国互联网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 应用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 TBC 语义Web 语义Web(SemanticWeb)追求的目标是让Web上的信息能够被机器可理解,从而实现Web信息的自动处理,以适应Web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国际上,人们对语义Web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兴起,语义Web的支撑软件与应用开发日益受到重视,语义Web可以看作是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为Web的实际信息内容提供形式化知识(以实现信息的互操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语义Web语言及实现技术 2.基于语义Web语言的建模技术 3.语义Web服务的研究 4.语义Web站点应用开发技术 5.电子商务与语义Web 6.个人信息世界的语义Web 网格计算 TBC 数据网格 GRID的设计开发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协议和服务的采用,尽管目前尚无正式的GRID标准,但对其核心技术已经达成了共识,而且已有的GRID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GlobusToolkit的,该工具包是一个开放体系结构、开放源码的基础架构,IBM公司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OGSA标准。我们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内容: 1网格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解决如何利用大量计算机的空闲计算能力,通过网格技术,得到超强的计算能力。 2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解决网格计算环境下数据的存储、共享、检索、处理技术。 3结合与丁肇中教授的AMS-02项目的合作及我们正在进行的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建设一个实用的数据网格。 4研究基于WebService、语义Web等标准的知识表达、知识发现、服务描述等方法,达到对外提供信息共享、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的目的。 5我们在与数据网格相关的多数据库系统、异构数据源集成、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XML、语义Web等方面均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完全有能力完成数据网格的研究与开发。 网络教育 TBC 协同设计与网络化制造 围绕协同设计和网络化制造,拟开展下列技术的研究: 1.网络化制造的体系结构及模型,包括企业间协作的价值模型、业务流程模型、技术实施方案模型等; 2.网络安全技术,包括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等,为网络化制造提供环境支持; 3.集成和协同技术,包括集成框架、组件技术、定制和协同、CSCW和移动代理技术等,鉴于企业平台和集成框各不相同,研究多框架的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间协作的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 4.在线分析(OLAP)和决策支持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支持异构数据源信息的搜索和集成; 5.动态联盟技术,包括虚拟企业、资源重组/重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 6.如果可能,联合相关学科,开展基于网络的单元技术研究,除继续关注系统之间的集成技术(含标准化技术)外,更注重于探讨分布式环境下的相关系统的模块分解、可重构性和适应性。 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