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细毛羊 |
释义 | § 简介 东北细毛羊 中国黑龙江、辽宁和吉林 3省育成的细毛绵羊品种。1952年用兰布耶羊和蒙古羊的杂交种先后与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阿斯卡尼羊和斯大夫细毛羊等品种杂交产生,1967年通过鉴定并命名为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东北细毛羊。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耐粗饲,生长发育快。用于改良粗毛羊,对提高被毛质量效果良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北部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带,以该地带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饲养较多。公羊具螺旋形角,颈部有1~2个完全或不完全横皱褶;母羊大多无角,头毛着生至眼线,颈部有纵褶。毛丛结构良好,体质结实。成年公羊体重84千克,剪毛量13千克;母羊分别为45千克和6千克。净毛率偏低,仅40%左右。毛长7~9厘米,细度60~64支,弯曲正常。产羔率 125%。 § 特征 东北细毛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公羊体重100kg左右,母羊体重51kg左右。公羊有螺旋形角,母羊无角,公羊颈部有1~2个横皱褶,母羊有发达的纵皱褶。被毛密,弯曲正常。东北细毛羊原产于东北,是肉毛兼用细毛羊品种。它是首先用兰布列羊与蒙古羊进行杂交,杂种后代进行横交固定和扩繁,又先后引入前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羊、阿斯卡尼亚羊、斯达夫羊、新疆细毛羊等对其杂交改良后,于1967年育成的品种。东北细毛羊遗传性稳定,杂交改良效果显著,已推广到北方各地。 公羊有螺旋形角,颈部有1 ―2 个完全或不完全的横皱褶,母羊无角,颈部有发达的纵皱褶,体躯无皱褶,被毛白色,毛丛结构良好,呈闭合型。羊毛密度好,弯曲正常,油汗适中,净毛率为35.0%―40.0% 。羊毛覆盖头部至眼线, 前肢达腕关节, 后肢达飞节, 腹毛呈毛丛结构。 东北细毛羊剪毛后体重育成公羊42.95公斤, 育成母羊38.78公斤, 成年公羊83.66公斤, 成年母羊45.03公斤; 剪毛量育成公羊为7.15公斤, 育成母羊6.58公斤;成年公羊剪毛量为13.44公斤, 成年母羊6.10公斤; 羊毛长度成年公羊为9.33厘米,成年母羊7.37厘米; 细度以60和64支纱为主。屠宰率成年公羊为43.6%, 不带羔的成年母羊为52.4%,10―12个月龄的当年公羔为38.8%。初产母羊的产羔率为111%,经产母羊为125%。东北细毛羊体格结实健壮,耐粗饲,羊毛品质比较好。 [1] § 产地 松辽平原是东北细毛羊的产地。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嫩江、绥化、大庆、黑河等地草原上。全省有东北细毛羊250多万只,最高饲养量近400万只。多年里,不断向省外推广了大批东北细毛羊种羊,对促进养羊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 优点 东北细毛羊体质结实,体大,匀称。体躯无皱褶,皮肤宽松,胸宽深,背平直,体躯长,后躯丰满,肢势端正。公羊有螺旋形角,颈部有1—2个不完全的横皱褶。母羊无角,颈部有发达的横皱褶。被毛白色,完备合良好,有中等以上密度,体侧毛长达7厘米以上,细度60—64支。弯曲明显,匀度均匀,油汗含量适中,呈白色或浅黄色,净毛率为35—40%。头部细毛到两腿中间连线,前肢细毛到腕关节,后肢至飞节。腹毛长度比体侧毛短2厘米,呈毛丛结构,无环壮弯曲。 东北细毛羊适合放牧,冬春补草补料。夏季整天放养,日采食量5公斤左右。冬季日采食0.8公斤,需要适当补饲,以满足营养需要。 东北细毛羊是毛肉兼用型羊,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耐粗饲省事长发育快,羊毛品质好,遗传性稳定,与本地羊杂交改良效果好,是黑龙江省养羊业的当家品种。 § 相关 刘祚恒 东北细毛羊之父 住院口不离“羊”字 离休后每天坚持工作10小时 94岁出版学术专著《东北细毛羊育种》 熟悉畜牧业的人都知道有位研究员叫刘祚恒,他花了8年时间,成功主持培育了我国第一个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培育的细毛羊新品种:东北细毛羊。2006年8月6日,这位东北细毛羊之父与世长辞。 东北细毛羊有什么稀罕的,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也许不清楚,但听完一个数字,人们不能不震惊:它创造出了57亿元的社会产值。 据儿女们介绍,刘老一辈子没有别的兴趣爱好,绵羊育种是他唯一的追求。离休后的二十年里,刘老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个小时。 2006年94岁高龄的刘老出版了32万字的学术专著《东北细毛羊育种》。 照顾老人起居的松堂医院的护工小李说,他在照顾刘老期间,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羊”。 “在住院期间,什么事他都要自己来,连上厕所都不肯让我扶。觉得麻烦到我了就很不安,不停地道谢。这么好的老人,真是太少见了!”小李说,因为这个原因,每当老人反复唠叨起羊来,他都不觉得腻,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认真倾听。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