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娘妈 |
释义 | 农历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习俗是七夕娘娘的诞辰,在台湾叫“七娘妈”,除了掌管人世间姻缘路外,更会照顾出生小孩平安长大。慈凤宫昨天找人扮演七夕娘娘,在小提琴、萨克斯风幽扬乐声伴奏下,为祈求姻缘的男女信众,戴上五色珠的红丝线,希望求得好姻缘、夫妻幸福、小儿平安。[1] 屏东市慈凤宫举办七娘妈赐姻缘,不少父母带著儿女祈求姻缘红丝线 农业社会时代因为劳力的需要,一般家庭都养育许多子女,为了让每个子女都平安长大,许多父母将子女送给七娘妈或靖姑娘妈、佛祖等神作契子,祈求神明保佑孩子“好摇饲”。凡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在七夕黄昏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刈金、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志”,此后每年七夕都须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绵以示“换志”,直到十六岁“脱志”、“出花园”为止。 民间俗信,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七娘妈的护佑,所以婴儿出生满周岁前,即由母亲或祖母抱到寺庙去祈愿,并用古币、锁牌、银牌,串上红绒线为絭,系在颈上,直到满十六岁时才在那年的七月初七拿下。 七娘妈的信仰,在闽南及客家两个方言群中又有著不同的传说。 闽南的传说中织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由此才发展出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为人父母者,为了能让神保佑其子女,就把子女送给七娘妈为义子或义女,称为“拜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习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传七星娘娘有七位,自从织女离开后,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于没有固定祭祀的庙,所以在神格上属于闲神,平时下凡来游游闲闲。相传七星娘会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给她作契子,以保平安。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时也不用七娘妈亭,而是一张印就的七星娘图,以香炉压住。为子女求七星娘絭的父母须手持杯交,口念:“红(白)花枝某姓某名,身体欠安,容易惊吓,现在要作你的契子,带你的絭,以后若有遇到,就不要随便摸他,如蒙允许,请赐一杯交”。直至七星娘允许“圣杯”为止。 民间信仰七娘妈者,皆于七夕此日黄昏供祭。供品有软粿、圆仔花、鸡冠花、茉莉花、树兰、胭脂、白粉、鸡酒油饭、牲礼、圆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座纸扎的七娘妈亭,家有刚满十六岁者,特供粽类、面线。祭后,烧金纸、经衣、并将七娘妈亭焚烧,无法焚尽的竹骨架丢至屋顶,表示该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丢至屋顶,一半留下自用,据称可使容貌与织女一样美丽。 祈愿时一般都会宣誓:“子女如果能顺利长大,等到子女年满十六岁成年时,我一定以猪、羊等为供品祭拜,或演戏娱神,或捐款给慈善事业。”等到子女十六岁成年时,就要在七月初七这天还愿,从此才算脱离七娘妈的保护,称为“脱絭”。 家中有十六岁的子女则要做“十六岁”的仪式,由双亲捧著七娘妈亭,立于神案前,年满十六岁的子女由亭下葡卜穿过,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圈,称“出鸟母宫”,女孩则往右绕三圈,表示“出婆妈”,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妈的佑护下,已经长大成人。然后再将七娘妈亭投入火中,奉献给七娘妈。 有些人的外婆家在做十六岁的仪式时还准备衣服、手表、项鍊、脚踏车等物品,为其男女外孙做十六岁。过去的中上人家在祭拜完七娘妈后,还要设席宴请亲友,大事庆祝一番。 此外,七娘妈还能授予子女给无子女的家庭,有子女的则能治子女的病。有许多母亲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乾妈,以保右孩子平安长大。 七娘妈亭是以竹片、和纸糊成,有一层、二层、也有三层,通常与金纸、经衣一并焚烧供献,此称“出婆姐间”,表示子女成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