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暗中的舞者》
释义

§ 剧情简介

《黑暗中的舞者》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

塞尔玛(比约克饰演)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1]

§ 主创阵容

导演

拉斯·冯·提尔拉尔斯·冯·特里厄骇世惊俗的丹麦导演,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作品大都由自己兼任编剧。曾以大学时代的作品《夜曲》(Nocturne)、《影像多面向》(Images of a Relief)获得1981与1982年幕尼黑影展最佳影片奖。之后完成“欧洲三部曲”:《犯罪份子》、《瘟疫》和《欧洲特快车》。1994年推出风格诡谲的《医院风云》。1995年他与四个丹麦导演共同发表了“道格玛宣言”(Dogma 95),指出现今的电影太讲求特效,忽略了本身的电影精神,他们主张现场收音、用手提摄影、不事后配音、不用滤镜以及拒用一切会美化画面的手法。次年的《白痴》可称为范例。接着推出描写受苦受难女人的《良心》三部曲,包括《白痴》、《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最新的系列叫做《美国三部曲》。具有神经质,对自己作品非常有信心,行事招摇,爱惹事生非,《欧洲特快车》获得戛纳第三名的特别评审奖,他把评审团主将罗曼·波兰斯基骂成“侏儒”。90年代中转信天主教,作品风格发生急转弯,从精雕细琢转为天然古朴。最新作品是由威廉·达福和夏洛特·甘斯布主演的恐怖片《反基督者》。

主演

比约克比约克,1965年11月21日出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曾是当年在独立音乐圈中显赫一时的“糖”乐队的主唱,1993年推出了首张专辑即被英国权威音乐杂志《Q》评为年度TOP10之一,次年又一举赢得英国音乐大奖“年度最佳新晋歌手”和“年度最佳国际艺术家”两项大奖

在歌坛风光无限的比约克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但却在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执导的《黑暗中的舞者》一片中以不着痕迹的出色表演一鸣惊人,更荣登戛纳影后宝座。但表演才能不俗的她并没有打算在影坛长期发展。

大卫·摩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他的剧院演出生涯,在1971年到1977年间,曾在波士顿巡演剧团中担任专职演员。70年代末,他来到纽约的巡演剧团继续表演,到了1980年,他的第一个电影形象,是理查德·唐纳的《真正朋友》中的主角。[1]

§ 角色介绍

《黑暗中的舞者》Selma:由冰岛歌后比约克出演,由于有家族遗传的眼病,正在逐渐失明。为了不让遗传了该病的儿子也将继承,Selma每日做工都很辛苦,为了能够在儿子13岁也就是最适合治疗眼疾的时间之前凑足钱手术。Selma极其喜爱歌剧,业余时间排练歌剧,平时也喜爱幻想自己处在音乐中舞蹈。

Kathy:Selma的好朋友,由法国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出演,经常帮助Selma完成工作。

Bill:Selma的邻居,因为妻子Linda奢侈生活几乎将家产花光,但爱妻子,不愿让妻子知道事实。

Jeff:几乎永远愿意陪伴在Selma身边的男人,但是被Selma拒绝。

Linda:Selma的邻居,Bill的妻子。不知家中没钱依然奢侈生活。

§ 影片视点

《黑暗中的舞者》北欧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一部影片,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信念的赞美诗。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属于美国60年代的悲剧,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种种的不公平和无知,塞尔玛如同战场上的孩子,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歌舞片,在拉尔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 幕后制作

在这部片中,音乐的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的歌声来完成的,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漂亮的面孔,没有经典抒情的旋律,没有美轮美奂的舞蹈,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绝唱。而像这样单纯将歌声作为重要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以及与歌声相配的特别的画面处理成为传统音乐片的一个突破。这是一部引起爱憎两极反应的准歌舞片,获戛纳金棕榈奖,由冰岛歌手比约克编曲兼主演。本片的处理别具一格,完全不同于传统歌舞片,有些段落让人难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场面。

§ 花絮

《黑暗中的舞者》编剧兼导演拉斯·冯·第尔第一次完成的剧本名字是“Taps(节拍)”,在每一段场景中都以踢踏舞为母题。舞蹈指导文森特·帕特森劝说他放弃这个念头,因为要在短时间内教会比约克和其他演员,这种“技术性”的踢踏舞,不要说很困难,简直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冯·第尔重新写过剧本,这样片中的音乐在风格上更加接近与“传统的”好莱坞音乐片,但还是在奥德里彻·诺维这个角色上,保留了一些踢踏舞的主题。

凯茜的角色,塞尔玛最要好的朋友,原来剧本中写的是一个非洲裔美国妇女。凯瑟琳·德纳芙曾经早在数年以前就写过信给拉斯·冯·第尔,表示想与他合作一部电影,现在对这个角色十分感兴趣。冯·第尔于是稍微把剧本改动一些,这个角色成了法国移民妇女,这样就更加适合德纳芙。

比约克曾经在采访时说,在影片中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她必须努力地调动最强烈的情绪,她再也不会演别的电影了。

电影设置的背景是在华盛顿州,实际上是在瑞典拍摄的。有一些小角色是由瑞典演员扮演的,为他们配音的是带有美国口音的人。

在电影刚开始不久,工人们从工厂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短暂地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每个人抱着一个孩子,在车站等候着公交车。这个女人就是编剧兼导演拉斯·冯·第尔的妻子本特·芙姬·第尔,两个孩子正是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冯·第尔本来是想剪掉他们的客串演出,但在妻子的抗议之下,又重新加了进去。

拉斯·冯·第尔本来是想自己演在电影院因为塞尔玛和凯茜而生气并惩罚了她们的男人。然而,由于和比约克经常在片场争吵不断,他担心自己会在表演的时候很糟糕而且失控,于是就把这个角色让给了迈克尔·弗莱萨斯。

法官的名字A.D.曼特尔,是根据安东尼·杜德·曼特尔而来。他是三部道格玛95电影的摄影师,即《家变》Festen(1998),《敏郎悲歌》Mifunes sidste sang(1999)和《奇异小子》Julien Donkey-Boy(1999)。导演拉斯·冯·第尔曾经是道格玛95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在电影《赌城情仇》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1998)的开始不久,可以听到歌曲“我最喜欢的东西(My Favourite Things)”,同样出现在本片当中。就在歌曲唱到第27秒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拿着越南人拿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塞尔玛”的名字。

有一个场景,塞尔玛(比约克)靠在一堆白桦树的木材上。在冰岛、挪威和瑞典,“比约克”的意思是白桦树。拉斯·冯·第尔说要是把这些放在电影中,他会觉得很有趣。

这是拉斯·冯·第尔“良心三部曲”的第三部,无论女主角的行为如何都始终是天真无邪的。另外两部是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和白痴Idioterne(1998)。

在拍摄过程中,戴上深度近视眼镜之后,比约克同时还要戴着度数相反的隐形眼镜,这样才能压制住视力上给她带来的不适。

拍摄过程中,和拉斯·冯·第尔闹翻之后,比约克离开片场三天,走之前还在她的裙子上咬了一块下来。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穿帮镜头

事实错误:虽然角色塞尔玛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但她的口音不是捷克语。

连贯性:在杀死比尔后,塞尔玛驾驶着杰夫的卡车,她脸上的一滴血迹时有时无。

连贯性:就在比尔告诉塞尔玛他没有钱的时候,她的头发从绑在后面,变成了放下。在不同镜头之间,她的发型来回变化着。

§ 精彩对白

Selma: In a musical, nothing dreadful ever happens.

塞尔玛:在一个音乐剧中,不会发生任何可怕的事情。

Lines on screen: 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 They don't know us, you see. It's only the last song if we let it be.

银幕上的台词:他们说这是最后一首歌。他们不了解我们,你想想。要是我们想这么做,它就是最后一首歌。

Selma: I listen to my heart.

塞尔玛:我在倾听我的心扉。

Selma: You like the movies, don't you?

塞尔玛:你喜欢电影,不是吗?

Bill Houston: I love the movies. I just love the musicals.

比尔·休斯顿:我热爱电影。我只是热爱音乐剧。

Selma: But isn't it annoying when they do the last song in the films?

塞尔玛:但要是他们把音乐只做成电影的片尾曲,不是很让人恼火?

Bill Houston: Why?

比尔·休斯顿:为什么?

Selma: Because you just know when it goes really big... and the camera goes like out of the roof... and you just know it's going to end. I hate that. I would leave just after the next to last song... and the film would just go on forever.

塞尔玛:因为你正好知道它进展很顺利…并且摄影机也像是要离开屋顶…你正好知道它将要结束。我讨厌那样。我会在片尾曲快要出现的时候离开…这样电影将会永远继续下去。

Jeff: [referring to Gene] Why did you have him? You knew he would have the same disease as you.

杰夫:(指吉恩)你为什么要怀上他?你知道他将会和你有同样的病。

Selma: I just wanted to hold a little baby.

塞尔玛:我只是想要一个小孩。

§ 原声音乐

慧眼独具的他大胆地启用在电影界算是新人的Bjork,起初Bjork只允诺担纲《在黑暗中漫舞》的音乐制作部分,没想到这一演就让Bjork潜藏的演戏天分嫣然托现。《莎玛之歌》已在9月20日发行,整辑包括《在黑暗中漫舞》电影歌曲和配乐共7首歌,其中有几曲是配合原声带推出再重新录制的(凯萨琳丹妮芙的部分便是)。有一首歌在电影中本来是两人合唱,在电影原声带中则改为Bjork个人独唱;另支单曲I‘ve Seen It All则由Bjork与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合作。专辑的最新造型基本上以Bjork在电影中的造型为主。

《黑暗中的舞者》

专辑曲目:

1. Overture

2. Cvalda

3. I've Seen It All

4. Scatterheart

5. In the Musicals

6. 107 Steps

7. New World

《黑暗中的舞者》插曲

"I've Seen It All"--

I've seen it all, I have seen the trees,

I've seen the willow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

I've seen a man killed by his best friend,

And lives that were over before they were spent.

I've seen what I was - I know what I'll be

I'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女)人生种种我已经看尽

看过春花秋月 风摆杨柳

看过兄弟阋墙 挚友相伤

看过生灵涂炭 稚子早夭

前生尤识 后事已知

这些都看过了 还看什么呢

You haven't seen elephants, kings or Peru!

I'm happy to say I had better to do

What about China? Have you seen the Great Wall?

All walls are great, if the roof doesn't fall!

(男)如许奇观 大千世界 你还没有见过

(女)我要自得地说 更好的风景也尽收眼底

(男)那远东的古国 和万里长城呢

(女)若庇得寒士有欢颜 城池何需宏伟

And the man you will marry?

The home you will share?

To be honest, I really don't care...

(男)那与你执手携老的人?那温和宁静的居所?

(女)坦白说 那并不是我心思所在

You've never been to Niagara Falls?

I have seen water, its water, that's all...

The Eiffel Tower, the Empire State?

My pulse was as high on my very first date!

Your grandson's hand as he plays with your hair?

To be honest, I really don't care...

(男)你可曾见过飞瀑?

(女)就算曾经沧海 也无非是水

(男)高楼广厦 你都不向往?

(女)曾经年少轻狂 志向更为高远

(男)难道不要儿孙绕膝 天伦之乐?

(女)坦白说 那不是我的梦想

I've seen it all, I've seen the dark

I've seen the brightness in one little spark.

I've seen what I chose and I've seen what I need,

And that is enough, to want more would be greed.

I've seen what I was and I know what I'll be

I'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女)一切我都看过

看过黑暗 还有星火之光

所想所需 我都见过

若还不愿满足 即是贪婪

前世未矣 后事已知

一切都看过 还有什么好戏

You've seen it all and all you have seen

You can always review on your own little screen

The light and the dark, the big and the small

Just keep in mind - you need no more at all

You've seen what you were and know what you'll be

You've seen it all - there is no more to see!

(男)你都见过 都了然于胸

如今回首望去 一切清晰如昨

那些光阴树影 那些广宏细微

只要记得 这些已经足够

过去还没过去 未来已经到来

一切尽收眼底 没有别的好戏

§ 所获奖项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三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0年国家评论协会奖(美)最佳女演员奖

2001年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提名

2001年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剧情类)提名,最佳电影歌曲/音乐提名

2001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1年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

§ 影片赏析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的发展,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故事片来讲,主流的、常规的视觉表述,始于格里菲斯。随着电影常规叙事的越来越完备,以及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心理的变化,电影有了一整套为叙事服务的视觉表达系统,最为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好莱坞所建构的一些视觉原则,诸如对动作的分解式描述、暴力地缝合观众的视点、相对封闭的叙事环境,既满足了、同时也建构和诱导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心理的机制。

叙事伦理就是道德伦理,故事结构就是社会结构,常规、主流的故事影片就是通过这样的视觉表述系统与主流的意识形态相得益彰的。

特里尔的《黑暗中的舞者》,就其视觉形态来讲,似乎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但如果撩开这层“颠覆”的面纱,看到的其实还是建构和诱导,或者可以说是“重构”。

一、叙事段落:

1、 用一种“家庭式”的拍摄方法,来“记录”主角和事件

在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特里尔几乎是用一个常人的视点来完成整个影片的拍摄的——大多数的机位和被摄者的眼睛一样高,只是在一些需要强调人物的情绪和主次有差别的对话场面里,才有一些带仰角和俯角的镜头。

手执拍摄——成为这个片子视觉形态的根本由来。在叙事段落里,几乎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明确的机位。不是“游”着拍的,就是“甩”着拍的:摄影机随着人物的运动而“游动”,到了需要强调另外一个人物的时候,就自由地“甩”出去。

长短焦距的使用、大小景别的交替,是现代电影形成视觉节奏的两个重要的元素。但在《黑暗中的舞者》的叙事段落里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镜头都如“家庭录

《黑暗中的舞者》象”一般,使用了稍微偏短一些的焦距;而景别呢,基本以卡到人物的腰部的小中景为主。

画面的抖动和变焦距推拉,早已成为主流电影所屏弃的内容。无论是以前的肩扛也好,还是后来的轨道,以及减震器的使用,对运动镜头的要求都是“稳”和“匀”;而变焦距的推拉,由于其过于主观和机械的缺陷,也早被弃用。但在《黑暗中的舞者》里,几乎每个画面都是抖动的(就是除了最后一个镜头);而自由的变焦距推拉,在该片里,却成为了一种摄影的风格。

没有视点的连接,没有轴线,没有主机位,没有交代环境空间的大景别的镜头,没有插入的空镜头。影片里充满了跳轴、甩拍、疯狂的推拉、大量重复的同方向的机位和景别以及浅饱和度的家用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

这些东西,“颠覆”掉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期望,把造梦机砸得粉碎。

我们知道, 在主流电影的创作中,分镜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就一个场面来讲,如何确立主机位,交代清楚大的环境和人物的空间关系,怎样确立轴线,是否选择跳轴,分多少个镜头,这些镜头是如何组接的,什么时候该给谁一个什么样的镜头,时间又是多长……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以能否让观众“入戏”为准则的。大的方向就是,让观众忘记自身,相信眼前发生的是“真”的,进入到一个别人的世界中去。

所以,诸如轴线、正反打、多机位地分解一个动作的过程,主客观视点的交替衔接、大小景别的变化和无缝隙的剪辑……都是为了满足和建构观众的观影习惯而出现和完善起来的。

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秩序和视觉上的伦理,宣扬的是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

《黑暗中的舞者》而《黑暗中的舞者》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特征,恰恰把这些东西给“颠覆”掉了。但,如果回过头来,仔细审视特里尔及DOGME的这些视觉形态上的特点,也可以发现,它们并不是因由“颠覆”而生的。

一方面,这个失明的女人,是个不很常规的人物,这些“疯狂”的摄影造型,恰能准确地传达出她的形象和气质——自闭、孤独、倔强……而且这些造型和影片“牺牲”的主题又非常地吻合——脱俗而非同平凡的。特里尔使用这些手段,并不是为了“颠覆”常规的叙事,目的还是要让观众接受这样一个故事和这样一个人物,以至于接受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一个“童话”般的道德主题。

另一方面,家用摄象机的普及,V-8、HI-8,再到DV,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记录影像的经验。“家庭式”的拍摄方式和观看“家庭录象”的视觉经验,扩大了观众接受和认同影像形态的范围。这种具有平民特征的视觉形态,融合了记录的客观性和拍摄的主观特征,强调了“被看”和“看”两者之间交融的关系。这是影像成本降低,电影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从中能够观照出当代观影者的趣味取向和心理的节奏。

而特里尔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所采取的摄影造型正是与此相谐的。

这种“家庭式”的拍摄方法,一则,已经为以前的DOGME影片尝试过很多次,而且已经取得了公众的认同;再则,普通人用家用摄象机拍摄“家庭录象”的经验,自然成了认同《黑暗中的舞者》的视觉基础。

到了拍摄《黑暗中的舞者》的时候,DOGME的这些方法其实和95年的时候早就不是一回事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时尚的手法了。

2、剪辑——凡是能接顺的方法,一概不用。

《黑暗中的舞者》可以看到,在《黑暗中的舞者》的叙事段落里,人物的动作过程也是被拆解开描述的,但这种描述却无意去掩盖因拆解而留下的痕迹。反而是怎么有痕迹,怎么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时间,在没有什么道理的情况下,被轻易地重复和省略掉;大量的同方向的机位和景别的连续使用,视线的不匹配,停机再拍的效果和晃动的甚至“甩动”的起幅与落幅以及极其跳跃的转场……

在好莱坞的概念里,好的剪辑就是看不到接点的剪辑,主流电影利用一切视觉和声音的手法,把剪辑点掩藏好,不让观众发现。从而控制观众观影的心理节奏,暴力地让观众认同这个与己无关的故事和人物。

特里尔以及其他DOGME电影,却采取这样一种剪辑的形态,同样“颠覆”掉了“电影是生活的渐进线”这样一个观念,追求的不是肖似,恰恰是人工。观众不断地“出戏”,不断地感到不适应,这样,虚假的叙事就不能成立了。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的:太阳从西边掉下去,不出几个小时,就又会从东方升起。当观众的视点不断地被这种快速的“跳接”,阻断在虚假的故事外面的时候,他们就会真的以为自己是站在一个毫不虚假的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或者说“审视”这个故事了,那么,这种“看待”和“审视”,难道不是一种接受和认同吗?难道观众的立场不是在导演的诱导下,分派得来的吗?

其实这种“跳接”的形态和DOGME的摄影造型是一样的,是经常出现在“家庭录象”中的。只是在DOGME的电影里,这种形态比在“家庭录象”里来得频繁得多和集中得多罢了。于是,业余爱好者的“家庭录象”又为这种“跳接”的剪辑形态提供了视觉的依据。

《黑暗中的舞者》另外,《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片子,叙事段落的摄影造型和非叙事段落的摄影造型是彻底地不同的,但相同的正是“跳接”。影片一方面是靠声音,但更主要的就是靠相同的剪辑形态——“跳接”,把叙事段落和非叙事段落连接起来的。

“跳接”在MTV里的使用是最滥的了,所以,可以相信观众对影片叙事段落里的这种极其快速的、极其不顺的剪辑方法是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的。

也可以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跳接”的问题,两个外形一样的影像分别处在两个画面的不同位置上,这两个画面是前后相连的,互相替换的。当这两个画面飞速地相互替换的时候,那么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两个外形一样的影像,在观众的眼睛里是一体的,是自然运动过去的,这个运动的过程被心理补偿掉了,这就是“似动效应”。所以,在《黑暗中的舞者》里,当飞速的“跳接”在两个半小时的放映时间里,一以贯之的时候,观众其实是能够接受下来的。

和“家庭式”的摄影造型一样,《黑暗中的舞者》在叙事段落里,选择的这种非常规的剪辑方法,虽然号称是为了“颠覆”好莱坞,但同样很恰当地表达了影片的人物和情节,同样维护了叙事的权威。

二、非叙事段落

女主角在片中一共做了7次“白日梦”,于是出现了7 个非叙事的歌舞场面。这7个段落在影片中相对独立,在摄影和剪辑上,与叙事段落有所不同。

《黑暗中的舞者》1、多角度、多视点的商业化拍摄

既然是“造梦”,于是特里尔,就毫不避讳各种商业化、产业化的拍摄方法了,也就无所谓“颠覆”不“颠覆”的了。

他用多机联拍,固定机位(除了火车上的几个移动),同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的景别、不同的焦距和画面空间的构成,来展示一个又一个梦幻中的大场面,形成与普通观众心理节奏相仿的视觉节奏。

高饱和度的画质,夸张的色彩,强调了其与叙事段落中浅色画质的完全不同,形成这种鲜明对比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观众去接受——作为现实时空的叙事段落的“现实”性。

这些漂亮的段落和严酷的“现实”段落,截然的不同;但又和流行频道的商业时尚节目是那么的一样,那么地容易让普通观众动容。

“颠覆”——在这里,已经彻底地成为了一个产品上的商标。

这种童话般的场面,和特里尔想通过这个片子所表达出来的童话般的主题是一致的,同时也确立了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以及导演对人物的态度。

在此时,仰俯的角度变化、大小景别的交替、焦距长短的不同运用、精致的构图、浓艳的色彩、缝合观众视点的机位,都回来了。于是,观众愉快地找到了主流的视觉伦理和观影的习惯。

2、剪辑——虽然同是“跳接”,但与叙事段落的是不同的。

《黑暗中的舞者》叙事段落的“跳接”是破坏性的,非常蛮横的,不断地把观众挡在电影时空以外的。但作为MTV式的歌舞段落,虽然也使用了“跳接”,但却是不同的形态,起到的是“建设性”的作用。

首先,在时间的处理上,几乎是不“跳”的,由于是多机联拍,各个机位都完整地记录下场面的时间,特里尔就把被拆解开的不同的人物的动作过程,按照时间的流程,几乎是一点不落的组接了起来。

其次,歌舞段落在剪辑上的跳跃性,只有与常规的叙事性剪辑做了比较,才能体现出来:大反差的景别、大仰大俯的上下镜头、时间极短的插入镜头——这些不很常规的组接是以音乐和人物激烈的动作来作为节奏的依据的,在这些段落中的使用,是极其恰当的。

这种“跳接”,虽然和叙事段落的有所不同,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是很类似的,这样就把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段落“缝合”了起来,成全了这部影片的叙事、人物和主题的建构。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很多主流电影都爱用的,标志全片结束的“升”起来的镜头。“幕布”拉上,“观众”离去,摄影机平稳地“升”了起来。就此,特里尔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宣称,《黑暗中的舞者》完成了对主流叙事的彻底回归。

其实观众的观影经验总是随着视听媒体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着的。当DV还是个相对新鲜些的视听媒体的时候,有个别人用这种相对新鲜些的工具开始电影创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的手段和效果。开始的时候,甚至会引起一些惊呼,似乎传统的创作方式和语言形态被“颠覆”了,似乎观众的“旧”的视觉经验和这些“新”的形态是永远格格不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使用,甚至于进入主流领域(现在很多娱乐报道都是用DV来采访拍摄的),这样,观众的视觉经验就会有新的发展,接受范围就会扩大,主流的“重构”也就此出现。这个时候再回头看一看,当初被“惊呼”过的那些“新”的视觉形态,其实也没那么极端,只是在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创作工具的时候,起到了一定的开发和推广的作用而已。

特里尔从来就是个出色的职业导演,熟知各种电影语言,在这部《黑暗中的舞者》里,他向我们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电影语言的魅力和变化的可能性。单从这方面来看,可能比广受议论和注目的DOGME小组所奉行的各种规则和其所宣称的奋斗目标来得有意义得多。

§ 评论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