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质学会 |
释义 | § 简介 中国地质学会是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及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章鸿钊、翁文灏、王烈、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美国)、王竹泉、王绍文、王宠佑、仝步瀛、朱庭祜、朱焕文、 李捷、李学清、 周赞衡、孙云铸、谭锡畴、袁复礼、叶良辅、董常、赵汝钧、卢祖荫、谢家荣、钱声骏、安特生(J.G.Anderson,瑞典)、麦纳尔(L.Miner,女,美国)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章鸿钊为首任会长,谢家荣为首任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我国最早的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就发表在该会第一号地学杂志(1910年)上。 中国地质学会1936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分会即北平分会,到1987年已经增加到30个省、市、自治区地质学会;6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3个学术机构-专业委员会,到1995 年已经发展到32个专业委员会、7个研究会、5个工作委员会。学会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秘书处、国际处和期刊处。1997年4月由145名理事组成了中国地质学会第36届理事会。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员1949年前为559人,到现在已经发展到8万多名。 中国地质学会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成员组织,中国地质学会第35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宏仁先生现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第35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刘敦一先生曾任副主席。有数十位地质学家担任与地质学有关的各种国际学术团体的主席、副主席、理事、委员等职务。 中国地质学会一直将学术属性视为最本质的社会职能,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编辑出版科技刊物、培养推荐人才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学术交流网络,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地质工作者有着最广泛的联系。这一自身优势,使这个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在地质科技领域的凝聚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6 年中国地质学会与有关部门合作成功地举办国际地科联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内外地质学家的一致好评。中国地质学会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和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工作的传统项目。 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奖人员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质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由于她在国内外地质科学界的影响和学会广大专、兼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科学普及先进集体”称号,已连续五次荣获中国科协“全国先进学会”的光荣称号。 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于2006年2月换届成立,共有151名理事,分布在全国地质行业管理、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同志为第38届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局长孟宪来同志任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研究员任秘书长。 § 宗旨 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学风;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 学会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诞生地 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 中国地质学会于1935年迁往南京,峨嵋路21号会址(1936年落成) 中国地质学会现会址:北京百万庄路26号 你 § 创立会员 1.章鸿钊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翁文灏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3.李四光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4.谢家荣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5.李学清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6.J.G.Andersson(安特生)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7.董 常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8.丁文江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9.王宠佑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0.王 烈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1.A.W.Grabau(葛利普)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2.叶良辅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3.袁复礼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4.赵汝钧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5.钱声骏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6.周赞衡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7.朱焕文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8.朱庭祜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19.李 捷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0.卢祖荫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1.L.Miner(麦美德,女) 北京燕京女子学校 22.孙云铸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23.谭锡畴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4.仝步瀛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5.王绍文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26.王竹泉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会徽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山”为中生代造山运动,“土”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征,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 注: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 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 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会歌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1941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17届年会上试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