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动物地理
释义

§ 简介

中国动物生活的外界环境多式多样,动物界组成丰富,特产种类多,区系及生态的地理变化明显。中国国土开发的历史悠久,动物的分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在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各地区,动物群的基本面貌已有很大改变。

§ 动 物 的 组 成

中国所产陆栖脊椎动物约2000多种,占世界全部种数的10%左右。其中鸟类所占比例最大,兽类其次,两栖类及爬行类居后(见表)。 中国动物地理

产于中国的陆栖动物中,有不少种类为中国所特有,或主要分布于中国,如鸟类中的马鸡、丹顶鹤、长尾雉、鸳鸯;兽类中的金丝猴、羚牛、毛冠鹿和梅花鹿等等。第四纪以来,中国动物区系的变化不如欧亚北部剧烈,保存了一些较古老或珍稀的种类。举世闻名的大熊猫即产于横断山脉北部及其附近。大熊猫在分类学上有其特殊地位,自成一科。在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砾质荒漠(戈壁)地带,尚保存现今唯一生存的野马。塔里木盆地深处有野生双峰驼。洞庭湖和长江下游的白暨豚是世界留存到现代的两种淡水鲸之一。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扬子鳄是世界罕见的鳄类之一。南起华南,北至华北都有分布的大鲵,即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类。上述这些种类都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 中国动物地理

§ 动物区系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国现存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历史,按目前的化石材料至少追溯到第三纪后期的上新世。当时中国南北方的动物基本属于同一动物区系──三趾马动物群。中国现代哺乳动物的科和部分的属,在该动物群中已先后出现。三趾马动物群曾广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区域分化不明显。当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北方属于亚热带—温带,有较广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南方则以热带森林为主。南北方动物与当时生态地理条件相适应,仅在优势成分上有差别。第三纪后期以来,中国地理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中国东部地区纬向自然地带的分化趋向明显。动物区系亦随之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别是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自然地带发生很大的摆动,对动物区系的演变及各时期动物分布区的移动,均有重要影响。至全新世初期,中国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已与现代接近。这一复杂过程目前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动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特别是西部地区,尚缺乏较深入了解。但据已有的工作已基本说明了第四纪以来中国动物区系区域分化的一般趋势。亦即在中国,由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发展至更新世中期时分化为北方的中国猿人动物区系和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国现代的动物区系主要即为上述两大动物群进一步演变和分化的结果。 中国动物地理

§ 动物区系的地理分区

中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于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现代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古、新疆至青藏高原,与亚洲北部、欧洲和非洲北部同属于古北界,为旧大陆寒温带动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地区。这两大界在中国的分野,以喜马拉雅山脉部分最为明显。两大界动物相互渗透,形成广泛的过渡地带,两界之间的分界不易确定。根据大多数代表性动物的分布,这一界线大致相当于秦岭和淮河一线,是许多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种类分布的北限。

在中国范围内,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区系在系统上的区域差异,通常反映在较低级分类系统──种、属的替代,但有时尚有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动物地理区。同一“区”的动物,在近代发展史上有密切关系,同时又与现代自然条件有较明显的联系,通常表现为对区域气候条件的适应。同一动物地理区内,地形和植被的地区变化往往导致区内动物组成的差别或亚种的分化。

§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在两大界之下, 可再分为3亚界,7区

古北界下可分为两亚界:东北亚界,中亚亚界。

东北亚界 包括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属于季风区北部。其南界相当于暖温带的南界。动物区系主要由分布上属于东北型的成分所组成,有一些北方型的成分。新疆北端阿尔泰小部分山地,动物区系主要由北方型成分组成,通常归属于欧洲—西伯利亚亚界。由于这一地区在中国面积甚小,故并入东北亚界阐述。

东北亚界的若干种类与欧洲部分的同类是不连续的,如灰喜鹊、刺猬,并被认为是受到第四纪最大冰期的影响。当时,大面积冰川—冰缘气候带向南伸展,切断欧亚北部连续的森林地带,适应于北方森林的动物,曾向两侧沿海温暖湿润地带退避。冰期退缩以后,这些种类未能恢复其原有分布。由此可见,东北亚界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曾为动物的“避难地”,动物区系的历史较为古老。亚界中东北型成分的形成,可能与此关系密切。东北亚界在中国又可分为东北区和华北区:

① 东北区。本区包括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东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地,西部的松花江和辽河平原。在中国古北界中,本区的鸟、兽及两栖类组成均较复杂。爬行类则相反。陆栖脊椎动物各纲中的东北型,其分布区大多在本区中重叠。粗皮蛙、黑龙江林蛙、黑龙江草蜥、团花锦蛇、细嘴松鸦、 小太平鸟、丹顶鹤、东北兔和紫貂等均可视为代表性种类。北方型中的若干代表成分,如极北小鲵、胎生蜥蜴、柳雷鸟、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驼鹿、驯鹿、狍、熊、貂等,亦分布至本区而具特色。

② 华北区。本区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晋冀山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可称为华北型的种类很少,仅有无蹼壁虎、山噪鹛、麝鼹、林猬、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动物区系主要由东北型的广布成分所组成。南、北方喜湿动物在季风区的相互渗透现象,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本区的南界与暖温带南界大致相符,为南北方类群较明显的分界线。如南方的树蛙、姬蛙、鸻雉、啄花鸟、太阳鸟、疣猴、竹鼠等种类,它们的北限,均止于暖温带南界,北方的海雀、鼠兔、蹶鼠等种类的南限,亦是如此。此外蒙新区成分,如小沙百灵、凤头百灵、毛腿沙鸡、石鸡、斑翅山鹑、达乌尔黄鼠和榆林沙蜥等向东渗透,几乎贯穿本区全境。所以本区既是南、北动物,又是季风区及蒙新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

中亚亚界 包括亚洲中部地区。在中国境内自大兴安岭以西,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北段和华北区以北的广大草原、荒漠和高原均属于中亚亚界。动物区系主要由中亚型成分所组成,有些则广布于全亚界。高地型的种类比例显少。两栖类贫乏。爬行类中以蜥蜴目占主要地位。鸟类中百灵、沙鸡、地鸦、雪雀等属的种类见于全境。兽类中以有蹄类和啮齿类最多。因地域广大,区内动物分布有一定的区域分化现象,但不同分布型的成分在分类学上的分化水平低,表现中亚亚界内动物区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中亚亚界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蒙新区的青藏区:

① 蒙新区。本区包括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包括河西起廊)、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两栖类中以西部的绿蟾蜍、东部的花背蟾蜍、大蟾蜍为仅有的种,且均属从外围湿润地区伸入本区的种类。爬行类中以沙蜥、麻蜥和沙虎等属的种类最多,分布广泛。沙蟒为西部荒漠的代表。鸟类典型种类有大鸨、毛腿沙鸡、几种百灵等。兽类中的野生双峰驼、野马、野驴和几种羚羊等均为本区有蹄类的代表。啮齿类中以跳鼠科、沙鼠亚科的种类占优势。

② 青藏区。本区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东由横断山脉的北端,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各山脉所围绕的青藏高原。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型成分所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兽类中的野牦牛、藏羚、藏野驴,鸟类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和多种雪雀,爬行类中的温泉蛇和两种沙蜥: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高山蛙是高原内部唯一的两栖类,只见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但在这些代表种类中,真正特化为高原类型的属,只有藏羚、高山蛙和温泉蛇等,为数均很少,其余者多与蒙新区相同,而呈属下或种下的分化。这一现象反映两区间的密切关系及青藏高原抬升的地质历史短促。

东洋界  中国范围内的东洋界,属中印亚界。

中印亚界  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缅甸等(除马来半岛外)及附近岛屿。中国境内侧包括秦岭山脉和淮河以南的大陆和台湾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其在中国境内的北界,即相当于北亚热带北界。动物区系除广布种,大都属于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分布型,此外尚有一些旧大陆成分和少数环球热带—亚热带成分,以丰富的森林及树栖动物为特征。

整个东洋界与古北界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区域分化现象不明显。在中国境内的基本特征是热带成分(东洋界、旧大陆热带和环球热带)从南到北,由丰富到贫乏的逐渐变化。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全球在更新世进入第四次大冰期以来,热带动物区系向南退缩的变化延续至现阶段的反映。

中印亚界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① 西南区。包括四川西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向西包括喜马拉雅南坡针叶林带以下的山地。本区动物分布以明显的垂直变化为特征。动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则属于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型的种类。兽类中的小熊猫和鸟类中的血雉和虹雉为其典型代表。特产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很多,横断山脉并为某些类群的集中地,如两栖类中的锄足蟾科、湍蛙,鸟类中的画眉亚科和雉科,兽类中的鼠兔、绒鼠和食虫类小兽等。此外,某些类群的相近种或亚种在本区及其附近地区的系统替代现象(水平的或垂直的)相当明显,由于这一特征使横断山脉地区被认为可能是物种保存的中心或形成中心。

西南区大部分属于南北向的高山峡谷。高山部分有利于北方种类的南伸,如岩羊、喜马拉雅旱獭等,沿高山草原可南伸至云南;而峡谷部分有利于热带种类的北伸,如鹦鹉、太阳鸟、猕猴等可沿谷地伸入到横断山脉的中段或北段。

② 华中区。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本区的南界,自福州向西南沿戴云山经南岭南侧、广西瑶山至西双版纳北缘。北界自秦岭、伏牛山、大别山一线向东,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终于长江以北的通扬运河一线。

华中区动物区系是华南区的贫乏化。所有分布于本区的各类热带-亚热带成分,几乎均与华南区所共有。由华南区向华中区,热带成分有明显减少,以典型的类群(科)计算,约减少1/3,从本区南部中亚热带至北部北亚热带,进一步更行减少,仅为华南区的一半。本区与华北区共有的动物,大都为广布于中国东部的种类。属于本区特有的种类很少。其中大抵上限于本区分布的种类属南中国型,如两栖类中的东方蝾螈、隆肛蛙、鸟类中的灰胸竹鸡,兽类中的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均为区内分布较广泛的种。獐的分布亦限于本区。

本区可再分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

③ 华南区。包括云南与两广的南部,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本区动物区系中各类热带—亚热带类型的成分,尤以西部最为集中。全区内广布的热带种类如爬行类中的巨蜥,鸟类中的红头咬鹃、灰燕、橙腹叶鹎,兽类中的棕果蝠等,均属典型热带的科。此外尚有一些在本区内分布较广的种类,如两栖类中的台北蛙、花细狭口蛙,爬行类中的变色树蜥、长鬣蜥、中国壁虎,鸟类中的鹧鸪、白鹇、竹啄木鸟、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的红颊獴、白花竹鼠、青毛巨鼠和明纹花松鼠等。

台湾和海南两岛,动物科类与大陆相似,但因地理环境孤立,种类虽较贫乏,但有某种特有种和亚种的分化。同时有一些分布于大陆的相近种,在两岛交替出现,这一现象在鸟、兽中最为明显。

本区可再分为5亚区:闽广沿海亚区、滇南山地亚区、海南亚区、台湾亚区、南海诸岛亚区。[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