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鱼,我所欲也》
释义 本文书影生死荣辱、贫富贵贱是人生重大的问题;趋生避死、求荣免辱、嫌贫爱富、尚贵卑贱,恐怕也是多数人的心态。如果能够得其所欲、免其所恶、有益于己、无害于人,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而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在具体的选择面前人们常常再三考虑、再三犹豫仍然难以取舍,原因在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让人们来衡量生与死的价值,荣与辱的份量,贫与富的差距,贵与贱的分别。选自《孟子·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取舍。

§ 名文简介

作者:孟子

类型:议论文

成文时间:战国时期

§ 作者小传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能制造机械,也通晓军事。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曾率同弟子们帮助宋国防御楚国的进攻。他早先曾学过儒家学说,后分裂出来,自创墨家学派,在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影响很大。其主要思想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 原文

《孟子》书影鱼,我所欲也;熊掌(1),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2)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3),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4),行道之人弗受;蹴尔(5)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6) 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7) 我欤?乡(8)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9)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0)。

§ 注释

孟轲(1)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2) 辟:同“避”。躲开,避免。

(3) 箪:古代盛食物的竹器。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羹: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4) 嘑:同“呼”。尔:语助词。

(5) 蹴:践踏。尔:语助词。

(6) 万钟:指丰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一斛为十斗。

(7)得:同“德”,感激。

(8) 乡:同“向”,向来。

(9) 已:止,罢休。

(10) 本心:即本性。这里指道德之心,羞恶之心。

§ 译文

孟轲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热爱的,正义也是我热爱的。(如果)不允许同时拥有这两者,(只好)牺牲生命以坚持正义。生命本是我热爱的, (可我)还有比生命更值得我热爱的,所以(我)不肯为了热爱生命就苟且偷生;死亡本是我厌恶的, (可我)还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所以我不因为厌憎死亡就逃避祸患。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一切求生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令人厌憎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有比生命更值得热爱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值得厌憎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始终保持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会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一顾。

对于优厚的俸禄,有人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

§ 影响与传播

孟子及故里本章围绕一个中心反复论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千百年来,鱼与熊掌已经凝固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两难的取舍,形容二者不可兼得的困境,而熊掌更是成为更好的选择、更高价值的代名词。

于是,《鱼,我所欲也》不但为中国人所欲,更为海外人士所欲,它也随着《孟子》的声誉而蜚声海内外,被译成多国文字、被世界人民所欲、所爱。

§ 专家点评

《孟子》本章论述生与死、义与利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尽管孟子所谓“义”,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而且他还认为道德是人先天就有的,不免陷入唯心主义,但他坚持理想、维护正义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事实上,中国历代都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用他们的头颅和热血诠释了孟子的理念。孟子相信,世上有很多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比如道义、尊严,它不仅对有才德的人,对一切人都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心,都有良知。这种把可贵的品质看作是普通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圣人的专利,事实上包含有一定的平民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孟子希望人们能够明辨是非、体察情理,弄清什么是人最需要、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不要因为贪得利益而丧失自己最美好的情操和品质。这其实是对于社会的一种呼吁。

《鱼,我所欲也》课件孟子还斥责了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可耻行为。孟子认为:“万钟则不辨理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如果财富的获得是以牺牲人的品格、尊严、正义感为代价,那么追求财富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拥有财富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生活得更有尊严,生活得更加幸福,这种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贫乏、物欲横流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部分人缺乏理想,一味贪求物质享受。为了追求财富,有人良知泯灭,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有人廉耻丧尽,不惜出卖肉体、出卖灵魂、出卖人格。这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被孟子所否定。孟子“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追问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该是一记当头棒喝。

文章虽然论述的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但却毫无枯燥之感,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喻,比如用鱼和熊掌来比喻两难的选择,用不食“嗟来之食”来类比不能见利忘义,读来都十分亲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加上作者行文时笔端富于感情,论述时娓娓道来,在平实的语气下有着不容小觑的气势,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相关词条

孟子;议论文;战国;《孟子》;儒家;文学;哲学

§ 相关资料

《孟子》;《孟子评传》;《孟子传》

§ 词条分类

孟子;议论文;战国;《孟子》;儒家;文学;世界历史名文;传世经典文学

§ 相关链接

http://www.chinamengzi.net/xsyj/yjjg/200512/104.html

http://www.chinamengzi.com/chinese/Rss.asp?ChannelID=1005&Hot=1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mengzi/13j_mzml.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