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癸草
释义

§ 概述

丁癸草丁癸草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丁癸草,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无毛。小叶2枚,生于叶轴顶端,叶片披针形,长2-3.5cm,宽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厚纸质,两边无毛;托叶狭披针形,基部有长约3mm的距。总状花序腑生,长2-6cm;花无梗;苞片2,盾状着生,革质,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显脉纹,边缘有白色缘毛;花萼钟状,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黄色,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长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0,一体,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线形。荚果不开裂,由2-6荚节组成,荚节圆形,有明显的细脉及侧。花期6-8月。本植物的根(丁癸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1]

§ 药品简述

丁癸草药名:丁癸草。

汉语拼音:ding gui cao。

英文名:Herb of Twinleaf Zorni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ornia gibbosa Spanoghe[Zornia diphylla(L).Pers.]。

功效分类:清热药;解毒药。

科属分类:豆科。

别名:人字草、苦地枕、铺地锦、乌蝇翼草、丁贵草、铺地草、金线吊虾蟆、二叶人字草、苍蝇翼、沙甘里、一条根、乌龙草、红骨丁地青。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脾经,肝经。

功能: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除湿利尿。

主治:风热感冒;咽痛;目赤;乳痈;疮疡肿毒;毒蛇咬伤;黄疸;泄泻;痢疾;小儿疳积。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儿疳积,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草捣敷。

生态环境:生于少旱的山野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采收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洗净、晒干或鲜用。

§ 用药禁忌

(暂缺资料)

§ 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香豆精(coumarin)

§ 临床运用

对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两,鲮鱼1条(约2两重),水煎顿服或2次分服。治疗18例,均有效。

§ 常用选方

丁癸草1、治黄疸(阳黄):丁癸草(干)五钱,生鱼一条。煎水服,每日一次。(《岭南草药志》)

2、治中暑或食物所伤引起的腹泻:鲜丁癸草一至二两。洗净切碎,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3、治白痢:鲜丁癸草五至八钱,水适量煎,调蜂蜜服。(《闽南民间草药》)

4、治小儿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钱,瘦猪肉二至四两,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5、治喉头炎:丁癸草,调酸醋揉烂,放于口内含服。(《岭南草药志》)

6、治大疮,散痈疽:丁癸草叶连茎,捣烂敷。(《岭南采药录》)

7、治马嘴疔(生于上人中处者是):丁癸草叶,捣烂,加蜜糖少许敷。(《岭南采药录》)

8、治痔疮:丁癸草四两,银花四两,苦楝皮四两。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内,乘热坐于盆上熏肛门,待水稍凉后,即坐于药水内浸洗,约浸半小时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岭南草药志))

9、治竹叶青蛇咬伤:鲜丁癸草四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 文献论述

1、《岭南采药录》:生肌,合诸疮口。

2、《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小儿甙积,眼痛,喉痛,泄泻,疮疡,蛇伤,疔毒。

3、《野生药植图说》:治癍痧症。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去瘀消肿。治感冒,眼结膜炎,肝炎,胃肠炎,痢疾,小儿甙积,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5、《实用中草药》:解暑利尿。治水泻,疟疾。

6、《广东中草药》:清肝热,消痰火,凉血去瘀。治肠痈,小儿高热抽筋,眼镜蛇咬伤。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40cm。根及根茎长圆锥形,黄色或灰黄色,直径约2mm。茎纤细,丛生,黄绿色或灰绿色,直径约1,无毛。小叶2,生于叶柄顶端,呈“人”字形,托叶细,卵状披针形。/小叶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灰绿色或灰白色,长5-15mm,宽2-3mm,先端处具一细尖刺,全缘,下面疏被茸毛或无毛,在放大镜下可见黑色腺点。气微,味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