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钟为谁而鸣 |
释义 | § 内容简介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作品信息 【名称】《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海明威 【年代】美国 【体裁】长篇小说 封面 § 作品概述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来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1] § 各章概要 第一章 1.罗伯特-乔丹和安塞尔莫(当地向导)侦察大桥周边形势; 2.乔丹想到戈尔兹将军向他下达炸桥任务;为配合将由戈尔兹发起的进攻,他必须把桥炸掉; 3.安塞尔莫带乔丹会见当地游击队头儿巴勃罗; 4.巴勃罗担心乔丹的行动会导致叛军会用更强大的措施搜索此地,进而破坏他的地盘、势力、马匹以及性命。 第二章 1.乔丹到达游击队驻地(熊窝),见到吉普赛人拉斐尔。拉斐尔和安塞尔莫讲到他们以前炸火车的事,又由炸火车引出一个他们搭救出来的姑娘:玛丽亚; 2.吃饭时玛丽亚与乔丹互生好感。又引出巴勃罗的女人比拉尔; 3.比拉尔强干、坦率,更愿意做炸桥这件事,她将召唤山区另外几帮人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第三章 1.乔丹和安塞尔莫侦察大桥岗哨形势; 2.回程遇见游击队员奥古斯丁,后者也暗示炸药应保管好,巴勃罗不可信; 3.奥古斯丁与比拉尔一样,对这片山充满厌倦感,不惦念这一城一池。 第四章 1.乔丹对巴勃罗的担忧加深,怕他破坏炸桥,甚至将手放在枪把上,意图干掉他; 2.巴勃罗与比拉尔、手下、乔丹争执,最终他势单力薄,让出指挥权; 3.游击队员普里米蒂伏、安德列斯及其兄弟出场。 第五章 1.拉斐尔问乔丹为什么不干掉巴勃罗; 2.乔丹对杀不杀巴勃罗出现犹豫。他看到月光下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呵护着自己的马儿,断定此时杀他并不可取。 第六章 1.比拉尔认为巴勃罗已不够成危害,没必要杀掉巴勃罗; 2.乔丹与玛丽亚的关系进了一层。 第七章 乔丹睡觉时玛丽亚钻进了睡袋。她说她被糟蹋过,没有病,问他爱她吗,得到肯定答复。 第八章 1.密密麻麻的飞机掠过上空,引起山区紧张。拉斐尔与安塞尔莫被派去侦察大桥; 2.从外边回来的费尔南多讲了一些不太靠谱的消息; 3.比拉尔讲她过去在巴伦西亚的生活。 第九章 1.作为保护者,比拉尔和乔丹谈乔丹与玛丽亚的爱情,建议在乎她; 2.比拉尔和奥古斯丁谈及巴勃罗,她认为巴勃罗垮得不行,而奥古斯丁认为他机灵,仍值得信赖。 第十章 比拉尔回忆刚开始革命时她与巴勃罗的经历。此处笔墨极重,细节极多,讲到枪决了四个人,又由群众排成两排,让四五个法西斯分子走过去,推到悬崖下。最后群众(已成醉汉、暴徒)等不及了,冲进镇公所将剩余的法西斯分子打死、敲死、刺死。这可能是勇士巴勃罗从此垮掉的因由。 第十一章 1.乔丹见到另一游击队聋子部队的队员华金,他讲他失去了绝大多数亲人; 2.乔丹见到聋子,谈到炸桥后如何撤退,到哪里落脚的问题:是共和国占领区,还是另一个山区。 第十二章 离开聋子营地时,比拉尔脸色苍白,身体不适。但她没让乔丹他们搭理。 第十三章 1.乔丹与玛丽亚再度交合; 2.乔丹思考爱情、人生; 3.乔丹碰见比拉尔,比拉尔问及他们交合时大地是否在动。 第十四章 1.影响炸桥的雪下来了; 2.比拉尔讲以前自己的爱人:一个叫菲尼托的悲怆而勇敢的小个子斗牛士。 第十五章 1.安塞尔莫在雪地侦察岗哨形势(想到敌人温暖地待在里边); 2.乔丹找到安塞尔莫,一起回山洞。 第十六章 1.巴勃罗与乔丹互开玩笑(危险的玩笑); 2.奥古斯丁殴打“不是男人”的巴勃罗,乔丹险些干掉巴勃罗。巴勃罗对炸桥形势十分不看好。 第十七章 1.大家趁着巴勃罗不在的时候商议如何处理他。结论是干掉他,就在当夜; 2.巴勃罗回来后,意外地表态赞成支持炸药。众人疑他在洞外听到了里边的商议。 第十八章 1.乔丹在前线回想自己在马德里,在盖洛德饭店的往事,特别是与苏联记者卡可夫的交往; 2.乔丹幻想未来回到盖洛德饭店,并写一部关于战争的书。 第十九章(此章精彩) 众人聊天。乔丹坚持人死不能预见,比拉尔坚持能预见。并讲到人死前有股难闻的味道(呼应前边比拉尔给乔丹看过不祥的手相)。 第二十章 乔丹在洞口外用枝条搭建好睡觉地,一直等到夜半时玛丽亚来共眠。 第二十一章 1.乔丹击毙一名冒失前来的骑兵。他们的行踪和行动很可能暴露; 2.乔丹紧急布置应对措施。 第二十二章 布置战场,为可能来到的交战做准备(延续上一章)。 第二十三章 1.敌人分两批来寻找失踪战友。出于慎重,乔丹没有挑起战争; 2.敌人撤退后众人聊天,聊未来革命成功后的共和国。 第二十四章 1.奥古斯丁与乔丹聊到玛丽亚,其实奥古斯丁也在乎她; 2.乔丹听到远处枪声,疑是敌人与聋子那伙游击队交火。 第二十五章 敌人与聋子交火,普里米蒂伏坐不住,要去支援。但是乔丹和赶来的比拉尔认为这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第二十六章 乔丹拆开了死亡敌骑兵的书信,内心在挣扎一个人该杀还是不该杀。 第二十七章 1.聋子一伙与敌人顽抗。聋子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击毙敌军首领一枚; 2.在飞机轰炸下,聋子全军覆没。 第二十八章 对上一章的延续:安塞尔莫等人看着带着聋子首级的敌军撤退。 第二十九章 乔丹委托安塞尔莫安排安德列斯向发起作战计划的师参谋部戈尔兹将军传递一封情报,建议从形势考虑尽快取消进攻。 第三十章 乔丹回想自己的家族(勇敢的祖父和懦弱的父亲),以及故乡美国的战争。 第三十一章 乔丹与玛丽亚度过最后一夜。他们做了很多关于未来在马德里或者美国生活的梦,玛丽亚讲到了她父母被民防军杀害、她被蹂躏的事情。 第三十二章 同一天晚上,马德里盖洛德饭店,卡可夫及一个将军等人正在交流明日发动进攻的消息。 第三十三章 比拉尔凌晨两点叫醒乔丹:巴勃罗将炸药的引爆装置拿走了,一去不回。 第三十四章 安德列斯在送信途中。他回想逗牛戏,想尽快完成送信任务好回去参加战斗。 第三十五章 乔丹睡不着,陷入沮丧之后的愤怒。他因为巴勃罗的背叛而痛恨整个西班牙人。但是后来愤怒逐渐平息下去,他开始重新积极起来。有些事情比如引爆炸药,可以用手榴弹捆绑的方式解决。 第三十六章 安德列斯通过关卡,这些二逼的自己人几次要将他干掉。最后才不放心地带他去师部; 第三十七章 乔丹与玛丽亚最后一次交合;行动时间将至,一切幸福犹如回光返照。除非进攻停止了。 第三十八章 巴勃罗在战斗之前突然回归,他称逃逸后他感觉到了孤单,因此他回归。他带来了别处的五个援兵、五匹马。 第三十九章 行动出发,与巴勃罗带来的援兵会合。 第四十章 送情报的安德列斯在中校那里足足耽误了一下。 第四十一章 1.天亮前乔丹等人行至伏击点,乔丹最后一次布置炸桥及掩护任务。 2.等候天亮。 第四十二章 1.安德列斯的情报运送遭遇巨大麻烦。一个叫马蒂的政委因对戈尔兹有私见扣留了情报; 2.卡可夫赶到救出被扣押的安德列斯和情报,但是在要找戈尔兹的时候,戈尔兹正在外视察部署,他的副手迟疑着要不要打电话阻止代表进攻的飞机停飞,他还没考虑好,戈尔兹接通了电话。但是当戈尔兹知道情报时,他们的轰炸机已经义无返顾地飞走了。戈尔兹带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知道他们完了,情报来得太迟了,一方面他只能掩耳盗铃地相信自己制定这次进攻时所拥有的激情与自豪。战争就这样,一旦开始,便由着它的惯性一路走到底。 第四十三章 1.乔丹听到飞机投下的炸弹声,射杀了桥上的哨兵,开始行动; 2.艰苦而细致的捆绑炸药过程,因为引爆装置被巴勃罗丢掉了(前头已述),改为捆绑手榴弹引爆,这使行动难度增大; 3.在敌军增援部队开过来时,安塞尔莫和乔丹引爆炸药,安塞尔莫牺牲; 4.遇见比拉尔后,乔丹表达了对巴勃罗的愤怒,认为他是一个凶手,正是他将引爆装置弄没了导致安塞尔莫牺牲。比拉尔宽慰他,将牺牲的聋子说出来,乔丹熄火; 5.游击队一方出现牺牲情况; 6.巴勃罗安然撤退,但是与他一起作战的五名援兵全部阵亡。是巴勃罗干掉了他们。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看上了他们的五匹马儿。巴勃罗当日叛逃后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不舍得这支属于他的游击队; 7.在撤退过程中,因为要照应一匹驮马,乔丹被压断一条腿; 8.乔丹游说巴勃罗将玛丽亚带走。乔丹与玛丽亚作别;巴勃罗、比拉尔、奥古斯丁等人将玛丽亚带走,山林间只剩下孤零零的乔丹,和他的一条断腿; 9.乔丹艰难地将身子改为俯卧,保持战争的姿势,他想到自己应不应该自杀,他期待敌人早点到来,否则他就要神智不清了。 10.终于,屠杀并取走聋子首级的敌军中尉贝仑多出现在乔丹的视野,“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地跳着”。他匍匐的动作呼应了文章开头的动作。 [2] § 出版信息 书名: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作者:(美)海明威 译者: 程中瑞 ISBN: 9787532739868 页数: 426 定价:18.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书:上海译文·名著文库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6-8-1 §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