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丧葬
释义

§ 概述

丧葬

人生三件大事:婚、生、死。对这三件大事人们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待“死”。人非木石,是有细腻感情的动物,周围的人死了,必然触动复杂的情感,要为他安葬和悼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即使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存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会同意把他家死亡的亲人当作腐烂动物来处理。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服务,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教育,每个人都应当想到,他也将有这样的一天。为死者举行葬礼,是为死者送行,向他的遗体表示尊敬,也是面对死亡的人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时间,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

中国的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载在《仪礼》、《礼记》等书中。后经历代大儒根据社会的变迁加以因革损益,著于《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等书中,为后世士大夫所遵奉,并渗透到民间丧葬习俗中,至今影响犹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即使具体的形式或内容稍有变通,而丧礼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却一脉相承.水泊梁山一带的丧葬习俗多循古礼,子女们不论生活条件如何,对待老人丧礼上都不惜金钱,认为是为老人最后一次尽孝,礼仪繁琐而庄重。[1]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 过程

丧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 侗族丧葬

侗族丧葬

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两者都着普通装束,衣被大都是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个别富裕者才用丝绸缎子,且以奇数为度,服色外层青里层白。年达成人,牙齿齐全,须打落门牙一颗,部位不定,留在口中。死者口含碎银,有的还含以几粒白米和几片茶叶。严忌铜铁器物随葬,那怕是一针一扣也不许随身附体。有备制棺习俗,但有的也临时制作。以独木合棺为佳,忌用铁钉铁箍扣合,一般都不加髹漆。大都在家里入棺停柩,个别地方才停柩于鼓楼中,或以棺安于墓穴,抬死尸到墓地入棺。期间,同族晚辈包白戴孝,忌晕吃素,但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许多地方,孝子孝孙均可吃鱼。有的老人年及六旬,便贮备“腌鱼”以待,等到去世,用来招待亲友。至于北部侗乡,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其葬俗、礼仪,多与附近汉族相类。当今侗区,普通实行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择吉日吉时,入殓、出殡、入土。少数村寨,诸如从江县的往洞、占里,过去盛行停柩待葬。死者入棺以后,移至郊外,陈在木架上面,用杉皮或草帘盖好。据说,待与死者同庚同辈的人死尽,或寨内某老人死逢吉日,现各自择地葬。对于横死暴死者,无论男女,均须火化,再入棺入土,或入棺以后,置于荒野,停放三年五载,另择期焚尸、捡骨,重新入殓,择地安埋。[2]

§ 汉族丧葬

汉族丧葬

按传统习俗,汉族实行木棺土葬,聚坟头。具体到水泊梁山一带,客观地说丧仪并不相同,但大致程序差不多,这里只介绍主要程序。

(一)小殓

小殓即替死人穿好衣服,俗称“穿寿衣”。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是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生命垂危之际,应先将其移到灵床上,头外脚里,如上有老人尚在则头里脚外,在亲友的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这叫“送终”。灵床在这一带称“临末床”,一般用现成的较小木床,床上铺一条棉被即可。灵床通常设置在死者居住的正堂明间中央,如上有老人尚在,则灵床位置要偏一些。

“正寝”宿称“倒头”,也就是病人刚刚咽了气,倒了头。在即将倒头的前几分钟,亲近的人要把寿衣(这一带叫“送老衣”)穿好,避免赤身裸体到另一个世界。口衔铜钱,谓之“紧口钱”,用线挂在耳朵上;头枕布缝的中间有凹陷的枕头,谓之“鸡鸣枕”;下铺缎褥上盖绸被,左手拿一手帕,内包冥钱,据说是去阴间买通上下之用,右手拿鞭,据说是过“奈何桥”时打狗之用;面盖“蒙脸纸”。在灵床前放一矮方桌,上放长明灯及倒头饭碗。相传阴间漆黑一团,寸步难行,长明灯是为死者照路的,直到发丧时才能灭;倒头饭是由小米煮成半熟盛在碗里,上盖一圆饼,饼由孝子每人咬一口,并在饼上抹上锅灰,然后盖在半熟的米饭上,还要用一双红筷子通过饼直插碗内。据说,这是老人倒头,儿女们已顾不上饭的生熟,也顾不上是否吃饱,匆匆将饭放下去照顾老人,并把这最后一顿告别饭永远放在老人身边,以示孝心。死者倒头后,立即烧倒头纸,全家举哀。儿媳随即手持纸钱,去门外焚化,并焚烧预先扎好的“倒头轿”。

死者全家举哀实际上就等于给村里四邻报信,这是报丧的开始。邻里听到哭声便纷纷前来吊唁、议事,本族晚辈则急忙赶来灵前举哀。举哀完毕,便在灵床左右铺上麦秸,男左女右守灵在侧,阖族长辈与孝子邻居便开始商议发丧事宜。孝子要给操办丧事的人一个个跪拜磕头。老人亡故后要向有关亲友故旧报丧,重要的还要呈报丧帖。死者的至亲要由孝子亲自去报,路遇外姓亲朋、世家,当即叩头报丧,被叩报者如果是晚辈,则须还礼,但路遇同姓,不管辈数长免均不叩头。死者如系女性,孝子必须在倒头后先到外祖家步行报丧。此时孝子来不及做孝衣,只戴顶孝帽,腰上系一根孝带。到了家门不能进门,需等人出来,当面禀报治丧事宜,多大规模、什么规格,听外祖父或舅父的意见,在门外听候答复。得到允许才能返回照办。

同时,丧家要在门外悬白色岁头纸(主要作用是为前来吊唁者引路。按亡者年龄每岁一张,悬挂方位男左女右)、安排孝服和扎灵棚。值得一提的是,灵棚有内、外之分,内灵棚在灵床左右,陪灵的孝子男左女右。外灵棚在院子里,与内灵棚隔一竹帘,帘外设供桌,桌上放灵位(牌位)摆祭物,供桌两旁站立司仪,吊唁者在桌前行拜礼吊唁。

(三)大殓

大殓也叫成殓,就是将尸体移至棺材内。时间上没有定准,要视吉日、天气寒热而定。若是热天,倒头的当日就要大殓,若是冬天,也可三天大殓。但不论何时大殓,都必须死者至亲如娘家人、闺女家等遗体告别后才能进行。

大殓时要先撤去竹帘和供桌,把灵床移到右边,把棺材请到原灵床处,孝子把蒙脸纸揭去,正孝子捧头(女死者也有娘家人捧头的),男女家人抬褥子,将死者放到棺内。一应殉葬物品也同时放进去。

放好尸体后,由正孝子为死者净面。用碗盛上清水,正孝子手拿棉球蘸清水擦洗死者的脸,家人用土坯或棉花把死者周围填实,再用镜子来回在棺内照几次,然后把碗和镜子摔碎。接着盖棺。家人、亲友举哀。

不过棺材合盖有讲究:成殓后棺盖只能虚掩而不煞销钉,以备因故没能按时到来参加成殓的亲人来到时观看遗容,这叫“留口”;煞口时应将棺体两侧各用销钉煞死,死者为男性,销钉为左二右一,若是女性,则左一右二,另外还有一枚桃形寿钉,按男左女右销在棺侧,寿钉上系有红绸一条,煞扣时此钉只准楔一斧头,这一斧头在楔前孝子要高喊:“请爹(娘)躲扣!”这是孝子认为老人灵魂有知而做的尽心体贴,生怕因煞扣而受到惊扰。其余三枚销钉都是砸到底的。

(四)家祭

家祭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一般安排在和出丧同一天出殡前。家祭前先由孝子抱公鸡赴莹地破坟,由挖坑人挖墓坑。是日,接到报丧的亲朋都备祭礼而来,所送祭礼包括祭席、挽帐、挽联、折仪(代替祭物的货币)等等不一。吊客来后要先在门外路棚报告、登记,然后听从安排接供。

1、接供:

吊客在离丧家大门还有一段距离时停下,报鼓三声,孝子弯腰由两名帮丧人随左右挽扶,在鼓乐声中来到吊客面前叩头谢礼,然后退几步叩一个头,接着引供进入灵棚。

2、吊纸

吊客进入灵棚一揖,跪下就哭,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连叩四个头,起来对灵位一揖便可出门,等候家祭。

3、家祭:

家祭在吊客到齐后进行。家祭时,一般顺序是孝子及族人先祭,如系女丧,娘家人先祭,其余按亲、疏、辈分依次祭奠。吊客可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行不同的奠礼

八拜礼:系一般的奠礼。吊客在哀乐声中进入灵棚,先到供案前一揖跪下,由司礼递香、递酒,然后四叩首,起来一揖,退至灵棚中央,一揖,跪下举哀(哭),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四叩首,起来一揖,退出。

十二拜礼;系较隆重的奠礼。吊客在哀乐声中进入灵棚,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以下与八拜礼相同。

二十四拜礼;是最烦琐的一种奠礼,只有那种“贵而不哀”或“哀而不痛”的吊客行此礼。乐队奏《孔明吊周瑜》曲牌,吊客有节奏地行礼。设想灵棚内分前、中、后三排,吊客从后排右角上,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再进到中排左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再进到前排右边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转身到前排左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向后退到中排中间一揖跪下,由两边司礼左递中奠右传酒、香祭物;然后举哀;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接着三叩首,起来一揖;再转身到中排右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再退至后排左边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礼成。整个奠礼为“前七、后八、中九叩首”。

(五)出殡

出殡时,灵柩出门停在街上,由孝子带领举行集体路祭;孝子摔“老盆”后棺起行;孝子手挑纸幡,带领孝眷、亲友随棺佝偻前行,且行且哭,行少许至宽敞处,送殡亲友在棺前行“辞灵礼”,停送;至莹地,孝子祭“后土”,告祖先;然后将棺木抬入墓坑中掩埋,聚成圆锥体坟头

(六)丧后琐礼

葬后三日,俗称“赴三”,孝子孝眷上坟烧纸钱、添土,谓之“圆坟”。三天或七天烧纸屋,一般多扎有楼堂瓦舍、童男童女、金山银山、鸟兽、钱柜、摇钱树等。葬后七日为“一七”,共祭第一、三、五、十四个“七日”,其中“五七”最为隆重。另外,还有“百天”一、二、三周年祭日,孝子、孝眷及有关亲朋赴莹地祭奠举哀。周年满祭以后,即按通常礼俗祭扫坟茔。[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