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西湖区 |
释义 | § 基本概况 东西湖区 全境三面环水,一面紧靠张公堤。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汉江(又名襄河)从新沟镇入境,流经西南侧,在境内全长35.3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557亿立方米(湖北省水文总站1984年资料),盛涨时每年由新沟倒灌经辛安渡入湖区。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的府河(又名?水)1959年改道前,其主流向南流至辛安渡后分两支,一支向东北流,称沦河,一支向南流仍称府河,至新沟入汉江转注长江。?水俗称县河,与沦河相会后入捷泾河,经东西湖境由谌家矶入长江。府河改道后流经区境东北侧,过境长度38.5公里。经谌家矶流入长江,年平均过境水量为47.1亿立方米。起自天门万家台的汉北河(1969--1970年原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条人工河),流域总面积为6304平方公里,在新沟镇过境,长7公里,通过新沟闸入汉江。其支流流经汉川民乐闸,经过区境15公里,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泄洪量分别是1200m3/s、800m3/s,共2000m3/s。 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1958年围垦工程,在三面围以大堤,全长94公里(其中新修围堤53.57公里,加高培40.43公里),改变了原来的地理状况,形成了独立的内湖水系。区境内原来较多湖泊和纵横沟渠,经过多年改造治理,西湖已不复见,东湖大部分老河旧港也已先后改造为精养鱼池。 § 历史沿革 东西湖区 东西湖地区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北距黄陂区滠口?龙湖至今有3500多年的商代方国城址--盘龙城近约5公里。南与东晋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兼江夏太守陶侃,修筑在今蔡甸区城头山作为郡县治所的临嶂城仅一河之隔。据三店、柏泉、径河地区的马投潭、钥匙墩、龙王台、余家嘴、曹房墩、下湾、凤凰岭、张家墩、塔尔头、北赛湖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的文化遗址,发掘数量可观的文化标本,及陆续挖掘出上自汉、唐,下至宋、元、明的古墓,证明迄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人群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 据《汉阳县志》和《夏口县志》记载,东西湖地区在殷周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石阳县。战国时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东西湖地区属南郡。西汉时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县,均属荆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先属沙羡,后属沌阳县。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东西湖地区属石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属沌阳县。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废藩封后,并入后周,县名依旧。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据《汉阳县志》批露隋代汉津即汉津县,系汉阳县前身,东西湖地区在辖境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据《汉阳县志》记载,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汉阳县管辖。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东西湖大部分地区仍属汉阳县。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汉阳军,汉阳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右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汉阳县改归汉阳府管辖,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庭,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与县地位相等,且属汉阳府,并拨出原汉阳县所辖汉水以北,北到滠口(今黄陂区),西到?口(今新沟镇)横约一百二十余里,纵约卅里的地方,划归夏口厅管辖,准奏后改旧制。东西湖地区南自?口北自巨龙以下属夏口厅所辖。辛安渡的20多个村湾分属孝感县的广阳乡。县河口曾为汉川县下设区的治所、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等地区属之。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仍旧。据《夏口县志》记载,是时东西湖一带属夏口县管辖的有三个区,即五区,七区,九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汉口改市,原夏口县所辖之张公堤以西汉水以北的地区,又全部划归汉阳县管辖。东西湖地区又隶属汉阳县。 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汉阳、汉川、孝感等县沦陷,原县政府流亡。民国廿九年(1940年)恢复县治,属伪湖北省政府,是时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驻有日军,辛安渡驻有黄卫军直接统治外,所有乡村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汉(汉川与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伪政府在本地区所设置的区、乡及保、甲等政权组织,只不过是虚设而已。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西湖地区分属汉阳县之新沟乡、安乐乡、巨泉乡;孝感县之辛安渡乡;汉川县之县河乡(后改为灵河乡)黄陂县捷泾乡管辖。 1949年5月,武汉及周边地区解放,东西湖地区仍分属汉阳、汉川、孝感、黄陂管辖。1951年7月,东西湖地区之巨龙岗、柏泉、三店、李家墩、汉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入武汉市三店区公所管辖。1952年7月,武汉市三店区撤消,原地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外,全部交归汉阳县。 1958年3月,经过省和国务院批准,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2日,根据(1958年)鄂农林字第548号电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迅即办理接交东西湖新扩展区域的决定,将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三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三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在东西湖农场垦区内的一些土地、农民归划市区建制,9月办妥接交手续。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体制,对外挂两块牌子。1959年3月26日,经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批准,东西湖垦区内和长丰南北垸境内,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区。计有7个乡,90个农业合作社,15426户,66564人,22422个正副劳动力。 从此东西湖全境,东西长38.6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辐员面积499.7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单独建制的行政区隶属武汉市管辖。 § 行政区划 东西湖区 据明朝嘉靖25年(1546年)编纂的《汉阳府志》记载:汉阳县古设乡村20个,其中在东西湖地区有3个,(凤栖、北丰乐、巨龙),嘉靖25年改为19个乡里,东西湖地区设有2个乡里(凤栖乡、丰乐乡)及河泊管理机构??桑台湖河泊所,管辖东西湖地区的渔门泾、马池口、白马泾、东流港、南畈、北畈等19个河、湖、港与码头。 清末汉阳县沿用旧制在东西湖地区设丰乐乡,含柏泉、巨龙、新沟等39村,风栖乡含舵落口、戚家山、长乐畈(现三店及径河地区)等8村,清光绪25年1月(1899年)改汉口镇为夏口抚民同知厅,简称夏口厅,原汉阳县管辖的北乡,即在东西湖的部分地区,划归夏口厅管辖。孝感县在东西湖地区内设置广阳乡、尚文会、务本会与阳合会管辖辛安渡20多个村湾。宣统2年(1910年)县河口曾为汉川县县河区的治所,以管辖旧府河沿线各湾村,其中含东西湖地区的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袁刘家台。 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为夏口县,设在东西湖地区管辖范围内划分为第五、七、九区。第五区东以马池墩,西北以东流港,西南以渡头嘴、湖盖山,东北以白马泾、塔尔头为界,辖区有居民7433户54137人。第七区东以鱼门径,西以文家台,?口护国寺,南以襄河,北以西湖边为界,辖区有居民10786户78289人。第九区东以河东畈湖边,西北以巨龙湖殷家嘴,南以东流港,北以石头埠为界,辖区有居民11925户,74900人。民国15年(1926年)10月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原夏口县管辖的东西湖地区划归汉阳县。民国23年(1934年)汉阳县将原设置的3个区合成为新沟区,不久又改为三区,治所设新沟。民国22年(1933年)辛安渡乡属孝感县一区,县河口一带地区属汉川县刘隔区(后改为四区)神灵乡。 1938年10月27日,日军侵占汉阳县,即派舰艇进攻汉川,进驻新沟镇及汉川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抗日战争期间,汪伪县政府撤销区的建制,原汉阳县的三区改为新沟乡,治所设新沟,安乐乡,治所设长乐畈和巨泉乡,治所设柏泉。县河、港口及沙湖港地区改为县河乡,沿所设县河口,辛安渡未变,沿所设辛安渡集。 1941年5月,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旅长周志坚率一部分部队逼近武汉北郊,在汉(汉川、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三角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初,成立汉孝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初名汉孝陂县军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中共政权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及鄂中行政办事处,鄂中专署管辖。驻孝感东山头。1943年初,将全县划为六个区,至成立了区抗日民主政府。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辛安渡集由日军及皇卫军直接控制外,其他所有地区均组建有区、乡级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政权与汪伪政权兼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元月,汉川县的县河乡曾和神灵乡合并为灵河乡。1947年改设兴利乡辖县河口、刘家台、袁家台、潘家垴、张家台、李家台等。汉阳县仍沿袭旧制设3个乡,乡名及治所不变。孝感县辛渡乡设置不变。 1949年4月,汉川、新沟、县河口一带解放,天汉县设城东区,辖新沟镇(不久即回属汉阳县),县河乡(不久即回属汉川县)。同年7月孝感县辛安渡与塘口合并设置联村,下辖辛安渡集、郭家台、四汊河,代家台等村级机构,1950年元月暂立乡政并沿用民治乡名。同年汉阳县废乡设区,原汉阳县属汉江以北地区统归五区管辖,治所设新沟镇。1951年三店、巨龙、柏泉划归武汉市三店区,五区其余地区改归第十区,区治所设在新沟不变。孝感县改民治乡为辛渡乡,属卧龙区管辖。汉川县设第十区,区治所驻县河口。1952年7月,武汉市撤消三店区,所属地区仍划归汉阳县,为第十一区,后改为九区。1953年孝感县辛渡乡分为辛渡与会龙两个乡。1954年汉川县县河乡改建为辛安、高阁、民乐、新乐、港口、县河6个小乡。汉阳县合九区、十区为二区,管辖胜利、新联、苗湖、联合、六合、鸦渡、江毛、渔门、巨龙、日丰、茅庙、庆丰、三店、渡头等乡及新沟镇。孝感县辛渡与会龙乡属卧龙区管辖。1955年6月又合并仍为辛渡乡。10月全乡成立4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4月,撤区并乡,原县河口等几个小乡改属高阁乡,治所在高阁。汉阳县将二区撤消后,合并为巨龙乡、柏泉乡、三店乡、鸦渡乡、胜利乡和新沟镇。 东西湖围垦工程动工后,1957年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是武汉市政府下属的垦区内国营农场群的管理机构。1958年3月,东西湖地区根据省政府的规划,分别在垦区组建了6个畜牧场、5个棉粮场、2个蔬菜场和1个农牧试验场。同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的体制。汉川县在府河东北的小汪家台、郭家湾、戚家嘴、姚家台、陶家台、蒋杨家台、杭马湾、张家台、县河口、袁家台、潘家垴、额头湾等湾村及其土地,划归东西湖农场。黄陂县捷径河(现府河)南岸的张家墩及李家墩一带地区;孝感县卧龙区的辛渡乡及龙店区在东西湖围垦堤内的土地;汉阳县鸦渡区的巨龙、柏泉三店3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锦3个农业社等划归市区建制,市郊长丰乡划归农管局管理。同时农管局将原场级范围进行了调整:6个畜牧场合并为3个单位,新建1个蔬菜场,均按序号命名,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1959年3月,汉阳县长虹人民公社在汉江北岸的新沟镇、胜利乡及鸦渡乡的部分地区分别划入东西湖蔬菜二、三场和棉粮二场。5月15日,又将新沟镇从棉粮二场划出恢复镇的建制,属东西湖区人委直接领导。 1960年4月,长丰乡划归?口区后,将原蔬一、三场合并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吴家山农场;原棉粮一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走马岭农场;原棉粮二场、蔬菜二场合并,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新沟农场;原棉粮三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辛安渡农场;原棉粮五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东山农场;原畜牧一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禁口畜牧场;原畜牧二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径河畜牧场;原畜牧三场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柏泉畜牧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农牧试验场及武汉市国营东西湖水产养殖场按原有名称不变。4月22日,农牧试验场划归省农垦厅作综合试验场,受省厅和农管局双重领导。1961年4月23日,将新沟农场铁路以北的生产队和辛安渡农场的“无人管地区”以及东山农场沙家台生产队划出,新组建荷包湖农场。1962年11月3日,原禁口与径河两畜牧场合并,改为径河农场。1965年3月4日,湖北省农垦厅所属综合试验场划归东西湖农管局,改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三店农场。1966年9月在汉阳县邓南区的银莲湖筑堤,围湖垦殖,组建东西湖汉南农场。1967年有耕地34240亩3293人。 1978年3月29日汉南农场划出,交新成立的武汉市汉南农场管理局。同年11月成立吴家山新村街道办事处,1984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吴家山街道办事处。1985年3月8日以东风垸为基础成立东风垸渔牧场。同年9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在11个农场设立慈惠墩、走马岭、新沟、辛安渡、荷包湖、东山、柏泉、径河、三店、李家墩、长青等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与所在的农场相同。1989年3月将新沟农场的新河大队、新沟大队划出,组建新河农场与新沟镇合署。将东山农场的五四大队、五七大队、前进大队和柏泉农场的连通湖一大队划出新组建湖心农场。1991年11月撤销湖心农场,原湖心农场所属各单位以总干沟为界分别划归东山与柏泉农场。1997年3月撤销东风垸农场,所属单位成建制的划归东山与柏泉农场。 § 地形特点 地质地貌 东西湖区住宅区 东西湖全境三面环水,绕以大堤,自成独立水系。地势是西高东低,间以坡岭、岗地和残丘分成东西两湖。西南沿堤一线,地面高程在26米(吴淞,下同)左右,约以二千分之一的坡度倾向湖区,其高程大都在23米以下,西湖底高约19.5-20.5米,东湖底约17-19米,湖底最深处高程为15.5米。坡地岭岗大都在25-35米,东北部为陇岗平原,中间低,形若“盆碟”。 其地形沿西南--东北方向作一断面,绝大部分地面标高在19.5--27.5米之间,只有占总面积1%左右的低丘,地面标高在30--73米之间。地面形态,东西部差明显,以昌家河、蔬干沟为界,东部为残丘、岗地、河湖相间分布;西部是湖泊与滩地共存的地貌,西南部是与汉江呈平行带状的冲积高亢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地槽凹陷的西部,自中生代以来,基底逐渐稳定。从第三纪初期,直到第四纪处于相对下沉中。根据地形与地势的变化及成土母质的差别,可划分为四种地貌类型组合。 沿江冲积平原区 本区位于东西湖区西南部,在地貌形态上表现为与汉江呈平行带状分布的高河漫滩,亦称高亢冲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21.5公尺,沿人工堤向内逐渐倾斜,纵坡一千五至二千分之一左右,地势平坦开阔,群众譬之“高田善美”,本地貌区土地面积25790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4.7%。 成土母质为近代石灰性的冲积物。据调查,自一九三一年以来,曾遭受过5-6次洪水泛滥的淹没与淤积,最后一次是在围垦前的一九五四年。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因受江水沉积规律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由于流水的分选作用,靠近河床或泛滥主流的地方,则沉积物的颗粒粗、质地轻;远离河床或泛滥主流的地方,沉积物的颗粒细、质地重。因此,冲积母质的分布从砂质-壤质-粘质呈明显带状性的特点。由于成土母质富石灰性,因此,土壤呈碱性反应(Ph7.5-8.3)。 在同一地区,由于沉积的年代、季节不同,各次洪水的大小及洪水的停滞时间的长短不同,则沉积物的质地组成,砂、粘间层的厚薄及其肥力状况有较大的差异。从沉积物的季节来看,群众有所谓“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即头河水的沉积物肥力高,末河水沉积物的肥力低。从洪水量的大小来看,则有所谓“急出砂、慢出淤、不急不慢出两合”之说。从沉积物组成来看,则有“清水泛砂,混水泛泥”之说。从洪水持续的时间来看,则有“长淤厚,短淤薄”之说。为此,这些不同泛滥条件下的沉积物对土壤形成和理化性状、利用与改良、栽培与管理影响颇大。 同一土体内出现不同的砂、粘间隔层,这是由于各次泛滥沉积在时间上、空间上、微域地貌上的差异条件所形成的。所以,冲积母质又具成层性的特点,一般分布的规律,是靠近河床近、缓急交错的地段则砂、粘间层出现的多,离河床远,水流平缓的地段则砂、粘间层出现的少。这些不均质的组合层次,对土壤的肥力状况、理化性质及生产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中部湖积平原区 东西湖区金银湖管理区厂房 本地貌区过渡于冲积平原与垅岗平原之间。在地质构造上属河间洼地湖类型。在地貌形态上表现为碟形低地,开阔平缓,群众形容说“平地一尺水,到处不见田”。地面高程一般在21.5-18.0公尺之间。土壤面积199801.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6.9%。 成土母质为近代无石灰性的湖相静水沉积物,与冲积平原交接地段多为河、湖迭合沉积物。其特点是土体深厚,质地粘重均一,地下水位较高,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潜在肥力高。在围垦前,原为荒湖泽国,土壤向沼泽化、潜育化过程发育。围垦后,随着大规模农田建设的实施,土壤处于脱沼、脱潜过程,逐步向良水型水稻土方向发展。 东北部垅岗平原区 本地貌区为汉水下游河谷地貌的第一级低阶地,地面高程21.5-26公尺,亦称剥蚀残余平原(准平原)。一般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1?5米。个别地区如巨龙、群力、红卫、红光及南湖大队等地,垅岗发育较明显,相对高差3-5米。土地面积278071.3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7.4%。 本区地貌原为汉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级阶地,由于第四纪时期地壳的沉降,地面高程与高河漫一致。所以又称沉降的低垅岗。由于新构造运动具有振荡性和节凑性的特点,在沉降中又有断续的上升,如柏泉山、陈家山、吴家山等地隆起形成了丘陵,地面高程60-72.04公尺,当新构造运动相对上升时期,则剥蚀作用加强,当相对沉降时期,则堆积作用加强。经长期的侵蚀切割,造成沉积物表土层剥离,心土沉积层残余裸露。这就是本地貌区基座阶地形成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结果。 垅岗平原的成土母质为晚更新世(Q3)黄褐色亚粘土,亦称下蜀粘土。在个别高地如柏泉山附近,由于下蜀粘土被剥蚀,可见中更新世网纹红土(Q2)出露地表。其母质属性表现为粘重、滞水、板结、养分贫乏,因而所形成的土壤粘重板结,肥力较低,生产性能差。但发育于下蜀粘土坡积物上的白散土则质地疏松,结构性好,适种性广,肥力水平高,是本区当家的高产土壤类型。 北部低丘陵区 本区为汉水河谷地貌的第二级阶地,地面高程60-69.1公尺。成土母质为上泥盆纪(D3)石英砂岩、砾岩组成。由于成土作用和地质层流侵蚀作用的交替进行,则形成土层薄、质地粗、年龄轻、肥力低的幼年粗骨性黄棕壤。土地面积7484.6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 1958年围垦建场前除汉渝铁路的南地区外,原为一片湖荒沼泽。建场后,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和围湖造田等主体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沼泽化、潜育化、沼泽草甸化的成土过程,使之向移潜、脱沼的良水型水稻土方向发展。 辖区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查勘后,根据地形图量计:东西湖垦殖区湖泊高程在21.5米以下的有160平方公里(折合240000亩,占总面积的42.3%;平原高程在21.5-26.00米之间有198.8平方公里,(折合298200亩)占总面积的52.5%;丘陵高程在26.00米以上的有19.3平方公里(折合28950亩)占总面积的5.2%,合计378.1平方公里(折合567150亩)。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之间有耕地64116亩在般比较好的年景可收两季,以北地区各县农民已种的土地面积为110571亩,一般年景只能收一季五月,产量很低。 全区幅员面积为499.71平方公里(勘界面积),折合749565亩,其中汉渝铁路以南地区有52.8平方公里(不含河滩面积),折合79200亩(耕地面积64116亩,湾村占地15084亩)。从1958年开始至1962年先后开垦荒地24万亩(其中1958年开垦6万亩,1959?1960年开垦15万亩,1961-1962年开垦3万亩)。在垦区内海拔20米以上的可耕地按垦荒建场的总体规划已开垦完成。耕地面积已达34.9万亩(其中包括原各县农民已耕种的熟地),高程在20米以下原设计为蓄水区域与养殖面积约7万余亩,后经1963-1966年围垸开荒4.5万亩,及1967--1970年结合灭螺开垦低洼湖滩3万亩,累计开荒31.5万亩,实际上养殖与蓄水区域剩54787亩。 根据1980?1982年全区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详测及量算,全区土地总面积为743262.4万亩,折合49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7%。(注:大堤以内,原航测面积) 利用现状的构成: 1、农用地438978.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1%。其中:水田256775.8亩,占农用地58.5%;水浇地125813.3亩,占农用地28.6%;蔬菜地36291.9亩,占农用地8.3%;田埂占地11253亩,占农用地2.6%;外单位占地8844.5亩,占农用地2.0%; 2、园地19331.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 果园18107.4亩,占园地的93.6%;茶园1224.5亩,占园地的6.4%; 3、林地8610.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其中:林地7086.2亩,占林地的82.3%;苗圃1524亩,占林了的17.7%。 4、水域156658.8亩,占总面积的21%,其中: 河流16779.5亩,占水域面积的10.71%;湖泊10200.1亩,占水域面积的6.51%;堤防23255.5亩,占水域面积的14.81%;沟渠24479.7亩,占水域面积的15.62%;塘堰7321.7亩,占水域面积的4.67%;河湖滩地36361.1亩,占水域面积的23.4%;养殖水面38261.2亩,占水域面积的24.44%; 5、乡居民点占地47820.3亩,占总面积的6.4%。其中:城镇居民点占地1821.3亩,占3.81%;农场居民点占地45999.3亩,占96.19%。 6、交通用地49690.2亩,占总面积的6.7%。其中:铁路占地3996亩,占交通用地的8.04%;公路占地4768.5亩,占交通用地的9.60%;农场道路占地40925.7亩,占交通用地的82.36%; 7、草荒地67998亩,占总面积的0.9%。 8、工矿占地10444.7亩,占总面积的1.4%。 9、国防用地4927.7亩,占总面积的0.74% § 土质状况 土壤类型及分布 东西湖区景观 由于地貌、水文、成土母质、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本区不同性质的土壤类型,并呈有规律分布。据土壤普查测定,分为潮土、黄棕壤和水稻土等三个土类;八个亚类;十六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 肥力特征 本区耕地土壤营养状况良好,基本肥力较高,占总耕地面积69.1%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4.8%的水稻土和占旱地总面积29.7%的旱作土壤.),有面质含量高于2%;占总耕地面积88.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96.8%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76.4%的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大于0.1%;占总耕地面积89.8%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3.6%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83.7%的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00毫升以上;而占总耕地面积90.4%的耕地土壤(包括占水田总面积的92.2%的水稻土壤和占旱地总面积87.4%的旱作土壤),速效磷含量小于10毫升,可见,耕地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中偏高,而速效磷含量严重缺乏。 土壤酸碱性 全区酸性土壤(PH5.6-6.5)65334.7亩,占耕地面积的14.1%,主要发育于第四纪黄褐色粘土母质上的黄棕壤(黄土、乌枚子土)及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浅黄土田,黄泥田,马肝泥田),适宜水稻、果、茶生长。; 中性土壤(PH6.6-7.5)21137.9亩,上耕地面积的45.1%,主要发育于湖积物母质上的潮土及潮泥田、青泥田、烂泥田,适宜水稻、麦类、油菜等作物生长; 碱性土壤(PH7.6-8.5)188165.3亩,占耕地面积的40.8%,主要发育于石灰性河流冲积母质的灰潮土,适宜棉花、大豆、芝麻、瓜类、豆类及蔬菜作物生长。 在土地资源中1981年比1966年耕地面积减少33338亩,15年递减率为0.7%。1984年以来由于农场调整经营方针和产业结构,使耕地面积继续逐渐减少。尤其是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吴家山台商投资区的建立,扩大城镇建设的规模及公路网络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工作的开展,使全区土地资源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至2000年8年间共减少耕地98076亩,其中国家基建占地20781亩,农民自建房占地165亩,其它原因使耕地减少77130亩。 § 水文状况 东西湖区领导会议 汉江:汉江即汉水,又名襄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向东南入湖北自西向东南流经我区西南侧,经汉口龙王庙注入长江。在境内全长35.3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为557亿方(省水文总站84年资料),常年有水,每年4月以前水位一般在19米以下,5月以后逐渐抬高,至10月开始缓降。近百年来最高水位30.97米(1998年汉江水口站),是我区大旱年份唯一可靠的抗旱水源。 府环河:府河又名陨水,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从源头灵官垭起,经随州自广水、安陆、云梦、应城、孝南。环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的灵山,流经大悟、孝昌、孝南,在孝南的卧龙与府河汇合称府环河,经黄陂,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我区东北侧,经武汉市湛家矶注入长江,过境长度38.5公里,该河流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为14769平方公里,河流沿线修建大中型水库27座和小(一)(二)型水库600多座,共拦截流域面积38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最大设计流量7800m3/s,最大实测流量4460m3/s,调测流量7570m3/s,最高水位32.76米(隔卜站1968.7.16)。据省水文总站资料府河年平均过境水量为47.1亿方,府河全靠上游降雨来水,洪枯水位相差悬殊,流量时多时少,易涨易落,大旱年份则河水断流无水下泄。 1959年府河改道,第一段由云梦黄江口至护子潭。主要将原堤线裁湾取直,展宽堤距由原200米扩宽到600米堤线全长13公里。第二段护子潭至北泾咀为新挖河段,全长29.3公里。第三段,北泾咀至谌家矶,系捷径河天然河道,全长41.5公里。以上三段,从黄江口经护子潭、卧龙潭至北泾咀与捷径河连,由谌家矶入长江全长83.8公里。改道以前下游分两条,一条由新沟流入汉江,一条东流到辛安渡分出一支名沦河,东北流经东山头到竹子港与府水汇合后名捷径河继续东行经黄花涝,大李家墩过汉黄公路由谌家矶入长江。 汉北河:汉北河是1969年至1970年原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条人工河,流域总面积为6304平方公里,上游接天门河,控制站为天门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283平方公里,下游左岸有鬼水和大富水汇入,控制站分别为皂市、应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分别为650平方公里和1360平方公里。流域内建有石门、惠亭、高在等3座大型水库及渔子河等10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汉北河西起天门万家台流经天门、汉川、应城、云梦,至本区新沟镇全长97.7公里,过本区境界7公里,其出口一是经新沟闸入汉江,另一处是经沦河通过东山头闸入府环河。 汉北河堤顶高程新沟30. 50米,纵比降按十万之一比降上推,天门堤顶高为31.50米,堤面宽左堤5~6米,右堤7米。汉北河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泄洪流量2000m3/s,新沟闸设计泄洪1500m3/s,现实际运用通过新沟闸泄洪1200m3/s,东山头泄洪800m3/s(上述数据抄录孝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汉北河主要水源来自天门河和大富水,而天门河、大富水主要靠流域降雨或水。大旱年份无水下泄,汉北河无水源。天门河上游罗汉寺闸及汉川泵站虽可从汉江引提水量入河,但只能解决本地区的抗旱用水。 沦河:沦河为汉北河支流源起汉川民乐闸,经本区辛安渡、东山两场,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全长15公里,系1969年冬开挖的人工河流,其水源受汉北河影响,最高水位29.98米(东山头闸上,1998.8.8)。它是本区主要的灌溉用水水源之一,其水源高低直接影响本区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沿线建有46公里引水闸、43公里引水闸、49公里引水闸以及2座小型提水泵站。 长江:长江未过本区境界,但它的水位变化直接影响汉江、府环河水情,对防汛抗旱至关重要,根据长办水位资料,汉口每年平均过境径流量为7390亿立方米,在府河上游大旱无水下泄断流时,长江水位可倒灌府河缓解本区抗旱水源。 本地区产生的地表水 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活动积温,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大堤内汇水面积4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220mm,多年平均产水量17657.79万方(93年-99年间,年平均降雨量1331.1mm,年均产水量19484万方),按照32年排频计算结果,二十年一遇标准,一日最大降雨量为245.0mm;三日降雨量330.1mm;十年一遇标准一日最大降雨210.0mm,三日降雨为270.0mm。径流量年内分配,因无流量实测资料,则按降水量年内分配系数进行分配,以5-7月径流量较多,9-10两月较少,冬春最少。此外城区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排入东西湖,加大了地表水量,但水质毒害大,不能作灌溉和人畜及养殖用水,只能加以排弃,据实测,每天城区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约34.6万立方米,今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城区人口的增多,排放水量也将相应增加。 大堤以外尚有东风垸、汪家台和新河大队、红星外滩围垸、白鹤嘴围垸、鸦咀围垸等六片,各自形成独立的排灌系统,则分别按每年平均降水量,径流深以及三种频率、径流深估线图估算地表水。 东风垸汇水面积为16.43平方公里,按多年平均降雨量1180mm,每年平均径流分系数0.364计算,其年径流深为420mm,年径流量为690.05万立方米。 汪家台垸内承雨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地表水历史上皆排入孝感县朱湖农场,由其泵站代为提排,多年平均降雨量1190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37,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2.4万立方米。 新河大队以旧河为界,堤内汇水面积为6.1平方公里,按每年平均降雨量1210mm,每年平均年径流深为440mm,年径流量为268.4万立方米。(上述三片数据系抄1986年东西湖农业区划) 红星外滩围垸汇水面积0.33平方公里,按86年农业区划东风垸多年平均降雨1180mm,每年平均径流分系数0.364计算,其年径流量为14.17万立方米。 鸦咀围垸汇水面积0.4平方公里,按86年农业区划新河地区平均降雨量1210mm,年平均径流分系数0.36计算,其年径流量17.42万立方米。 白鹤嘴围垸汇水面积0.27平方公里,按年平均降雨1210mm,年平均径流分系数0.36计算,其年径流量11.77万立方米。 垦后湖港沟渠概况 东西湖区中小企业城 本区经人工围垦四周筑堤形成独立的内湖水系。垸内原来的湖泊较多,沟渠纵横,经多年的改造治理,改观巨大,旧貌全飞。西湖已不复见,东湖的大部分老河旧港也已先后改为精养鱼池。垸内的水系主要人工沟渠和残留湖泊,其中人工开挖的干支沟73条,全长400余公里,组成蔬排、南排、北排和连通湖四大排水系统,将全区农田排水汇流集中自西向东分别由东流港和径河入东湖调蓄或流入塔尔头和李家墩泵站电排出江,抗旱引水现也基本上按此方向落沟入湖供农业生产用水,湖区水位以大湖口水位为基准,一般正常水位在20.00米左右,最低控制水位19.50米,最高水位21.50-22.50米(吴淞零点以上)。抗旱以自由引灌为主,经46公里大闸从沦河引水入湖,通过总干沟、大湖口、加工厂三处大闸分级调度控制水位,确保满足各级提水泵站水源,排涝则由塔尔头、李家墩一期、二期、刘家台三处一级泵站电排出江,并利用河湖分开工程科学调度,确保西湖片农田不渍水。自排则通过塔尔头、李家墩两大闸排出外江。 东西湖围垦初期,全区大堤内44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474平方公里,含汉口易家墩的28平方公里),范围内被植耕地仅13平方公里,最低垦植线大体在吴淞21.7m以上,当时留下的湖泊面积约97平方公里,调蓄面积占汇水面积的20.64%,可用于济旱蓄涝的调蓄库容约1.5亿立方米(五七年李家墩大闸调蓄演算数据)。现在西湖已全部垦植为农田,只剩下“窄肠小肚”,东湖除大湖外,其余湖汊均被改为精养渔池,抬高水位养鱼,致使水面大为缩小,库容大量减少,调蓄能力自然大大降低。84年区划实测,当水位为19.50-21.50m,全区调蓄面积只剩12.79-9.19km2(其中西湖河沟水面为2.67km2,东湖等湖泊面积只有10.06 km2),相应容积只有1332-4590万方,按照大泵站装机设计最低水位19.50m,可用于灌溉的调蓄库容只有672万立方米。按照湖区围堤和围垸外农田生产线实际情况,从死水位到安全蓄涝削峰的水位按21.5m计算的库容只有3258万方。调蓄面积占汇水面积比率下降到3%。 按大堤内474km2汇水面积计算,地表径流一般丰水年份,全年稍嫌不足,生长期间缺水约0.52亿方,旱年缺水约1亿方,特旱年份缺水量大到2.6亿方。本应设法充分利用本区地表径流,但由于调蓄能力的限制,可供灌溉调节使用的库容只有672万方(19.50-20m),在雨季甚至在冬春季节为了防洪排涝,降低地下水位,养殖捕捞排水,以及冬春枯水挖沟修堤要放空积水,兴修水利不得不将本来已不足灌溉用水的大量地表水径流排出江河,这就更扩大了灌溉用水的缺水量,减少了地区径流的利用率。 其原因除调蓄容量的限制外,降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特别是汛期暴雨集中,不得不排出江以保证安全,也是造成外排量增加的原因,因此,本区一般每年外排水量占本区地表水的64-67%,地表水通过湖泊调蓄用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只达33%。即使在特枯水年,湖泊蓄水利用率也只占全年产水量的36%。在特旱年份,本区地表径流水量还差2.26亿方水,但仍要排0.5--0.82亿方水,扩大了对客水的要求。灌溉设施供水能力的确定,应按照提灌能力应超过作物用水需求,以满足作物灌溉定额用水为依据,要多少提多少,自流引灌也按实际可受益面积需用量引水。参照1984年区划计算结果,证明越是大旱年塘堰抗旱能力越小。湖泊蓄水可供抗旱用的水量不仅受到调蓄能力的限制,而且随着旱情的加剧,供水能力降低,形成水多装不得,水少装不够的局面。开闸引水入湖再从内湖各干支沟提水灌田,这是我区水利资源利用上的一大特点。因此,我区农业主要依靠江河客水来提水灌溉。 闸河:自李家墩至桥挡湖,全长2.25公里,河宽80米,水深2.5米,用于养殖。 小河:自东西湖大堤至桥档湖,呈“V”型,全长3公里,宽50米,用于养殖。 径河:西起东一支沟,东至闸河口,全长10115米,河宽250-300米,水深1.5-3米,用于灌溉和养殖。 泥塘湖:位于潘家咀以北2.8公里处,北邻柏泉农场,东西与长岗湖、谢家湖相通,平均水深1.2米,水面210亩,用于养殖。 长岗湖:位于潘家咀以北2.9公里处,平均水深1.5米,面积135亩,用于养殖。 谢家湖:位于径河以西5公里处,平均水深1米左右,面积110亩,用于养殖。 黄狮海:位于任家湾东北,平均水深1.2米左右,面积700亩,用于养殖。 昌家河:起于睡虎山以西的东西湖大堤处,止于东一支沟东端,全长13.35公里,其中从分界沟北至水岗桥5.25公里段淤塞,河宽75米,部分用于养殖。 深水湖:位于昌家河中段以西,湖水最大深度有6.5米,面积0.04平方公里,养殖排灌。 五龙湖:位于东山集东南,北靠程家湾,平均水深2.5米,面积0.54平方公里,养殖排灌。 巨龙湖:位于东山集东南,南靠群力大队,北靠巨龙,最大水深6米,面积1.33平方公里,养殖排灌。 南赛湖:位于柏泉农场场部东南1.5公里处,水面150亩,用于养殖。 北赛湖:位于柏泉农场东湖大队垸内,水面315亩,用于养殖。 杜公湖:位于东湖路以南,水面1485亩,用于养殖。 小罗赛:位于丰李湾西1.5公里处,水深1.5-2米左右,水面340亩,用于养殖。 古堤湖:位于丰李湾东北2.7公里处,水深2米。 甘家教:位于丰李湾南1公里处,平均水深2米,水面50亩。 厶教湖:位于丰李湾以东2.5公里处,平均水深1.5米,水面360亩,用于养殖。 月牙湖:位于南三支沟的东北处,水深1.5米,水面900亩,用于养殖。 混江湖:位于将军路西部,平均水深1.5米,水面0.52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桥档湖:位于将军路西部,北邻磨海,南靠新桥湾,平均水深1.5-2米,水面0.3公里,用于养殖。 油篓海:位于将军路西部,西邻三店农场,平均水深1.5~2米,水面1.1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磨子口:位于将军路西郊,北靠马池大队,平均水深2米,水面1080亩,用于养殖。 黄塘湖:位于姑李公路与张公堤交叉处,平均水深2米,水面1.4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黑水湖:位于将军路西,平均水深1.5米,水面0.4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殷家汊:位于磨子口南岸中段,水深1.5-2米,水面0.2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银行汊:位于将军路西郊,南靠省摩托车运动站,东邻一二四部队农场,平均水深1.5米,水面0.36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上下港:位于丰李湾东北4.7公里,平均水深1.5米,水面800亩,用于养殖。 东流港:东起塔尔头泵站,横穿东西湖干道和红卫路,西至罗港,平均水深1.8米,平均宽100米,可行机动船,全长8公里。 罗港:西北起水岗桥与总干沟相通,东南止大屋岗桥流入径河口,全长3.7公里,河宽40米,河深4米。 黄龙港:位于将军路以西,距严家渡桥2000公尺,水深4米左右,水面为1.43平方公里,用于养殖。 大港:西起通航沟,东止蔬干沟,全长4.5公里,河面宽30米,河深3.5米。 地下水类型分布及芷量 武汉东西湖区石榴红村 东西湖区按地貌可分冲积平原、河湖阶地和岗状剥蚀地形。西湖片包括荷包湖、辛安渡、走马岭、东山部分、吴家山、慈惠系江湖冲积1级阶地。湖冲积物厚度各处不一,最大厚度达59.80米,上部为亚粘土、砂土、砂及砂砾石组成,下部含淤泥质亚粘土、粘土和亚砂粘土,结构松软,多呈软塑状态,局部为淤泥含淡水生物贝壳,常有淤泥质充填厚1-22.5米,以堆积作物为主构成松散堆积阶地。 睡虎山、吴家山面积数平方公里,由泥盆系上统的石英砂岩、铝质粘土岩等构成剥蚀地形,绝对标高30-72米,呈不同连续的孤丘残留丘,顶呈浑圆状、岗状平原。三店、径河、养殖、柏泉场由第四系中更新统的粘土、泥砾,下更新的砂砾石层和未分统的残坡积粘土及下伏的白垩系红层等构成,并具全新统冲积物堆积阶地。 孔隙承压水层是东西湖区的主要含水层,遍及东西湖,除少数小丘外都是由汉江、府河Ⅰ、Ⅱ级阶地的全新统,上更新统砂,砂石和岗状平原,下更新砂砾岩组成,含水层的上面普遍覆盖粘土、亚粘土,地下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地下水有明显的承压特征,含水层富水性强,水量丰富。 东西湖西湖片和东湖片,均属汉江、府河、长江Ⅰ、Ⅱ级阶地含水层,由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砂、砂砾石组成,其中荷包湖、汉孝公路以北一带属汉江Ⅰ级阶地后缘,地层成因归湖冲积相。东西湖沿汉江、府河侧岸,宽一般5000米,由第四系全新统亚粘土、砂土、砂砾石组成,阶面平坦,坡降为万分之八,绝对标高一般在25至27米,高出河水位6米。新沟镇外漫滩高出河水位2-3米,是1961年以后汉江流向改道逐渐形成。 Ⅱ级阶地,处于Ⅰ级阶地后缘,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局部为零星残留,由上更新统亚粘土、砂砾石组成,阶面起伏较大,呈波状,绝对高程一般25-35米,高出当地河水位8-15米,如三店、径河、柏泉、东山的巨龙等地。 荷包湖一带地层成因为湖冲积相,含水层岩性为含淤泥质粉砂及砂砾石厚10-43.3米,含水层在平面上是阶地前缘较厚,后缘较薄,荷包湖汉孝公路两侧一带因地处汉江Ⅰ级阶地后缘,含水层岩性属湖冲积物,含淤泥较多,地下水径流条件不佳,补给不足,含水层厚度42-43米,但其水量仍较贫乏。东西湖地下水是比较丰富的,按计算结果,地下水开采储量合计为300.71万吨/日,其中西湖片Ⅰ级阶地226.01万吨/日,东湖片Ⅱ级阶地为73.2万吨/日,睡虎山等贫水区为1.5万吨/日,地下水净储量合计为186亿立方米,其中:西湖14.2亿立方米,东湖4.4亿立方米。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东西湖区与企业合作 孔隙层压含水层上覆的粘土、亚粘土等系相对隔水层,对大气降水下端起一定的阻隔作用(可避免地表水污染、渗污地下水),各河流、沟渠密集,地表径流条件良好,大气降水绝大部分以地表径流至塔尔头、李家墩泵站排入府河。如吴家山三支沟的井与汉江涨水落水都有它的一致性,当汉江水高出地表面时,井内就自动涌水,水头最大时可高出地面一米左右,汉江水落低于地面时,井水就不外涌,这充分说明这些地方地下水补给来自于江河。 地下水质 该区地下水PH值6.4-7.8,矿化度0.12-0.65,总硬度7.23-28(德度)。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本区内承压水埋芷较浅,地下水与河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汉水与府河潜水交替循环较强烈,西湖平原为湖积层与冲积层,在植物根有机酸作用下,含铁一般超过标准,其中全新统含水层占70%以上,含铁离子根据资料分析和水样化验证明,上部第一含水层含铁离子较高,都超过允许标准,尤其是淤泥层和黑灰色土壤中含铁离子最高,并含水量有少量砷。我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为松散堆积承压水,适用于农田灌溉用水,即使进行多年灌溉,也不必考虑土壤盐碱化,但作为饮用水则水质欠佳,不仅金铁含量和总硬度超过饮用标准,而且象荷包湖场等地带砷(AS)的含量多,不宜饮用,有些地带象东湖及养殖场一带因受城区来水影响,氰、酚等有害元素污染比较严重更不宜饮用,因此需经过水质处理后方可饮用。 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水资源现状 据区水利局水资源站2000年元月统计,我区现开采利用的地下水的水井有34口,年提取水量222.85万立方米。除上述水井外,还有部分水井因地下水下降等原因暂停使用而未统计,如东西湖碑酒厂水源地超采区,该超采北起径河农场场部一线,南至张公堤以北,西起三店,东至混家湖一带,面积22.12平方公里,有开采井26眼。其中啤酒厂至径河农场场部一带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八个子水源地,有开采井24眼,日开采量3000立方米左右,开采系数达1.5以上。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水源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漏斗区已由1985年的日12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部分地段含水层由承压转为无压状态,呈现逐步疏干趋势。东西湖啤酒厂原采井24眼,现只有8口能采水,其它16口井只得暂停使用,目前正准备重建新井4口。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区水资源需求出现较大增长,可能还会有部分井眼暂停使用,新建的井眼也可能增多。 § 林业资源 东西湖区领导考察工作 辖区系人工围垦的平原湖区,没有天然的森林植被,现有的林特资源均属人工营造。围垦前除居民点占地及居民在房前屋后栽有少数用材树种外,据1981??1982年林特资源调查,1958年围垦后结合农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四旁植树318万株,绿化了400多个居民点,大型干、支沟基本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同时还营造成片用材林4400亩,沿河防浪林3800亩,利用丘陵岗地开发果园、茶园。全区林业用地面积有5264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有林地面积达到49398.4亩,其中用材林33410.2亩,经济林15738.4亩,竹林249.8亩,森林覆盖率6.67%。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0400.31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0132.1立方米,防护林5724.1立方米,四旁植树54544.11立方米。 树种资源常见的有30余种。其中农田防护林树种有池杉、水杉、榆树、苦竦、柳树、意杨、枫杨、刺槐、泡桐、椿树等,园林绿化树有法桐、雪松、龙白、笔柏、樟树、女贞、桔花、玉兰、合欢、石榴、海桐、夹竹桃、黄杨、扁柏、湿地松;果树种有梨、桃、葡萄、温州蜜桔、苹果、柿、枣、枇杷、草莓、猕猴桃;花卉种类有:月季、玫瑰、杜娟、茶花、茉莉、文竹及各类草花百余种;土特产有茶叶、黄花菜、桑蚕、木耳等。 用材林4465.2亩,43%分布于滨湖平畈的各个农场,57%分布在东北部的低丘岗地,共有72处。大堤外滩栽植有77万株以柳树为主要树种的防浪固堤林地。以梨树为主的果树68%分布于东部低丘岗地,32%分布于西部滨湖平畈。860.3亩茶园全部分布在柏泉、三店农场的岗岭上。四旁植树分布于四条大型公路,全长62.5公里,植树21.3万株;队际公路163条全长364.5公里,植树42.79万株;田间路1414条,全长1232.39公里,植树33.5万株。内河干沟10条,全长145.06公里,植树24.7万株。支沟(台渠)214条,全长420.71公里,植树64.6万株。内部围堤16条,全长25.09公里,植树1.9万株;水网湖泊(鱼池周围)46个,161.8公里,植树8.1万株,居民点443个,植树116.55万株。 随着公路网络的扩建,公路里程的增加,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林面积也随着增加,至2000年,果园面积由1981年的14666亩增加到34226亩,分布地区也由东北部低丘扩展到西南平地的吴家山、走马岭、新沟、荷包湖及新河、辛安渡等农场。 § 水产资源 水面资源: 东西湖区小区 东西湖区湖泊、塘堰棋布星列,河港沟渠交错纵横,据1981年调查,全区总水面69646.4亩。其中:中小湖泊53处30567.6亩占43.9%;精养渔池253处8162.1亩占11.7%;塘堰911处10425.7亩15%,鱼种池646处4438.3亩占6.4%;新鱼池46处186.3亩占0.3%,河港沟渠9608.8亩占13.8%;植藕及其他水面6257.6亩占9%,全区可养水面48766.9亩,占总水面的70%。塘堰(包括鱼种池、?鱼池)中,一类塘8162.1 亩占39.3%,二类塘4438.3占21.4%,三类塘8175.6亩占39.3%。 生物资源: 1981年,据八个湖泊十个点抽样测定:水呈微硷性,PH值在8.2左右,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充足。营养盐类含量丰富,含总磷0.022-0.234毫克/升,无机磷0.11-0.78毫克/升,总氮0.9-13.33毫克/升,氨氮0.36-13.2毫克/升,硅酸盐12.56-16.56毫克/升。据测定:浮游植物为274-10080万个/升;浮游动物为9000-158400个/升。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与常见种类有分属于绿藻门、兰藻门、硅藻门、甲藻门和裸藻门中的栅连藻、兰球藻、舟形硅藻、隐藻、裸藻等28种。浮游动物中属原生动物的有简壳虫、弹跳虫、侠盗虫、拟急游虫、焰毛虫等14种,属轮虫类的有异尾轮虫、多肢轮虫等七种;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以摇蚊幼虫为主)组成,软体动物稀少,平均生物量为0.71-10.11克/米2。 鱼类资源: 据调查:围垦初有短颌、鲚、鳗鲡、沙鳅、黄颡鱼、鲶、黄鳝、鳜、乌鳢、刺鳅、青鱼、草鱼、鲢、鳙、鱿、团头鲂、长春鳊、蒙古红、、银鱼、鲴条、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银鱼骨 、花鱼骨 、鲤、鲫、后又陆续引进了红鲫、银鲫、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及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团草杂交鱼和丰鲤异育银鲫等41个品种和养殖对象。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是鲢、鳙、草鱼、鲤、鲫、鳊等。 本区属“武、鄂、黄市郊池塘精养湖泊增养区”,位于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资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资丰富,发展渔业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