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川土乡纳顿盛会 |
释义 | § 三川土乡纳顿盛会 清代诗人吴栻曾写下《三川杏雨》的诗篇来赞颂三川美景。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四万土族同胞,用他们的双手把家乡装扮得如同花园。三川素有“青海小江南”的美称。 § 发展过程 “纳顿”是土族人的传统节日。“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每当夏粮收割完毕,人们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的“纳顿”会的鼓声就敲响了。从农历7月12日——9月15日,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纳顿会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了。 纳顿会是从庄稼收割最早的下川鄂家、怀塔村开始,然后从东向西,一村接着一村直到上川的赵本川村结束。纳顿会场布置得十分庄严,大白布帐篷正上方供奉地方神位,摆放各种供品,香烟缭绕,油灯闪烁,下方堆放着全村各家各户献给神的大蒸饼,每个蒸饼至少也在10斤以上。会场周围经杆耸立,幡带飘动,宗教色彩很浓。外围布满来自各地的商贩,商品琳琅满目。 “纳顿”是土族庙会时跳的集体舞,庞大的“会手”舞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最前面是村上辈分最高、德高望重的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他们身着白绸缎长衫,外套黑色坎肩,戴上心爱的礼帽和表示身份的茶镜,手持鲜花、柳枝或扇子,一招一式庄重而典雅,他们虽已年过花甲,银须飘胸,跳起来仍从容自如,姿态优美。后面是中年人组成的锣鼓队,他们腰系红绸带,扎着裤腿,整齐而有节奏的敲着锣鼓,舞姿热烈而奔放,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气氛之中;最后面是儿童队,大都是十来岁或七八岁的娃娃,他们认真模仿着大人的舞姿,神态憨厚显出几分可爱,让观众不由地发出会心的笑声。 两个村的“会手”们相会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好——噢好——”声此起彼伏,人们的情绪和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捧上大碗大碗的美酒,互相祝福平安吉祥如意。 “会手”舞结束后,表演民间舞剧《庄稼其》,“其”是土语指“人”,“庄稼其’即种庄稼的人。剧情是说一位土族老人教自己儿子和儿媳务农,反对经商的故事,基本上没有对白和歌唱,而以细腻传神的动作表达人物感情,从中看出,土族先民由畜牧业转为农业后对农耕生产的重视。接着表演“三将”、“五将”等三国故事的舞蹈,这显然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最后表演的是《杀虎将》,这是一组土族人民对自己先民战胜邪恶、战胜自然的颂歌,由人扮演的一对老虎同一对牛进行殊死搏斗,结果老虎将牛压翻在地,老虎气势汹汹,张牙舞爪,向场外观众挑战,场外有胆量的年青人上前,同老虎进行摔跤决斗,正当胜负难分,眼看这位小伙子遭到“老虎”伤害时,伴随急速的鼓点,身着战袍、手挥长剑、踩着猛烈迅疾脚步的“杀虎将”上场,同虎经过了一番较量,将长剑架在老虎的脖子上,刺杀了老虎。用“杀虎将”的形象,再现了土族人民的英雄祖先在同虎狼豺豹、邪恶势力斗争中求得生存的英雄气概。舞蹈动作原始、质朴、粗扩,是一出古老而优美的传统民间舞剧,具有强烈的艺术魁力。 丹阳古城是三川土乡一处古文化景观,该古城位于中川乡辛家村北黄土塬上,又称白土城或黑城。在《北周地理志》、《水经注》、《十三州志》等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古城占地约8公顷,经数千年战祸灾害,风雨剥蚀,而今巍然屹立,保存完好。 丹阳城缘于丹阳公主的传说。宋代,三川地区有位叫丹阳公主的女中英豪,她雄才大略,万民推她为王,并占领了这座城池,带领百姓抵抗宋王朝的征讨,最后因寡不敌众,丹阳城毁于宋军烈火包围之中,在熊熊烈火中升腾起一只鲜血淋漓的大凤凰,一声呼啸,背负丹阳公主直冲云霄。据说三川土族妇女的服饰打扮,都是丹阳公主遗留下来的,公主的神话传说故事代代流传,像是矗立在土族人民心上的一座丰碑,流芳百世。 临律关,是黄河上游的一处古老渡口,位于官亭镇西南红崖脚下黄河缓流处,河南面是甘肃省积石县大河家乡。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杨广从这里渡过黄河来青海高原。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唐蕃古道要津之一。现临律关上架起了一座长约160米、宽1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一桥飞架,揭开了古渡口历史上新的一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