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峡水利枢纽规划 |
释义 | § 三峡水利枢纽规划 § 正文 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建成后,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见彩图) 三峡水利枢纽规划 沿革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就提出过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1932年中国全国经济委员会曾草拟了在黄陵庙、葛洲坝等处修建低坝的计划。1944年中国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的J.L.萨维奇博士等协作进行了建坝方案的研究,提出在南津关建坝的扬子江三峡计划的初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59年提出《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在此前后作了大量勘测、科研和规划设计工作。1986年水利电力部组织各方专家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成果,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89年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务院审查后,提请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2年4月3日通过,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坝址概况 枢纽位于长江干流三峡中的西陵峡,湖北省宜昌市上游约40km的三斗坪。坝址处河谷相对开阔,基础为花岗岩,具有修建高坝的优越地形地质条件。枢纽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6%。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1000m3/s,调查1870年最大洪峰流量105000m3/s,实测最枯流量2700m3/s。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5.3亿t,平均含沙量1.19kg/m3。 枢纽主要任务 包括防洪、发电、航运三方面。①防洪: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是长江流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是荆江河段两岸耕地2300万亩,居民1300万人,地面高程低,全靠堤防保护,堤高达10~16m,防洪形势最为险要(见长江防洪)。三峡水利枢纽位于川东暴雨区的下游,临近中游荆江河段,可控制95%以上的荆江洪水,和汉口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后,配合堤防与分蓄洪区等设施,能显著提高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遇特大洪水时不发生毁灭性灾害,遇一般年份洪水时损失有所减轻。②发电:长江流域华中、华东两电网1985年发电约1400亿kW·h,其中火电约占3/4,用煤约6000万t。据预测,两电网至2000年需电将达4000亿kW·h以上,并将持续增长,但华中、华东地区煤炭资源短缺。三峡水利枢纽发出的电力除兼顾川东地区用电外,主要输向华中、华东电网,以缓和这两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③航运:重庆以下长江干流长约2450km,是联系中国西南与东南沿海的水运大动脉。宜昌以上川江段水流急滩险多;荆江段部分浅滩枯水季节经常水深不足,限制了通航能力。三峡水利枢纽在航运方面要解决这两河段存在的问题,使长江水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规划方案 三峡水利枢纽规划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枢纽规模,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中推荐采用正常蓄水位 190~200m的方案。70年代中,补充研究了分期开发和正常蓄水位150m和128m的方案。1984年后,又研究了正常蓄水位160~180m和两级开发等多种方案。推荐方案是:坝顶高程185m,总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 221.5亿m3,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初期正常蓄水位156m;移民安置区安排在180m以上,初期移民高程160m;为有利于防洪、排沙和水库按蓄清排浑方式运用,近期和最终的防洪限制水位分别为135m和145m。枢纽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组成。大坝采取混凝土重力式,坝顶长1983m,最大坝高175m;电站安装水轮发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1768万kW;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多级船闸和一线垂直升船机。 工程建成并按最终正常蓄水位运用后,在防洪方面,遇 100年一遇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进口处枝江泄量不超过56700m3/s,沙市水位不超过44.5m,不使用现有的荆江分洪区;遇1000年一遇洪水可控制枝江泄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分洪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使荆江河段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发电方面,可获得保证出力499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h。航运方面,可在三峡水库形成600km以上的深水航道,使重庆宜昌间的滩险全部淹没,同时枢纽下游枯水流量可增加2500m3/s,使荆江河段浅滩得到改善。此外,在发展水产养殖和开拓旅游业方面也将有良好效益。 三峡水利枢纽以其规模宏大,效益显著,技术要求高,而举世瞩目。其中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和人防等问题为各方所关注。三峡水库将淹没耕地约36万亩,淹没区人口约73万,动迁人口将超过100万。移民安置将与水库区的治理和开发结合起来,使移民长治久安。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