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民族地理 |
释义 | § 中国民族地理 § 正文 中国的民族有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黎、傣、傈僳、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土、柯尔克孜、羌、达斡尔、景颇、仫佬、锡伯、撒拉、布朗、仡佬、毛南、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温克、京、德昂、乌孜别克、基诺、裕固、保安、独龙、塔塔尔、鄂伦春、俄罗斯、高山、赫哲、门巴、珞巴共56个民族。人口总计 116001.7381万(1990年,下同)。其中汉族人数最多,为104248.2187万,约占总人口的90%;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55个,共有人口11753.5203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居住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见彩图) 中国民族地理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有4方面: ①大杂居,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如藏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朝鲜族聚居在吉林省延边地区,独龙族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有的民族分散在一些乡村里,但也是聚族而居。从全国来看,每个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周围,又是汉族或其他民族的聚居区。例如,西藏的藏族北面与维吾尔族、南面与门巴族和珞巴族相邻杂居;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但那里又混杂居住着大量的汉族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而蒙古族又在新疆、青海和河北境内散布着一些聚居区。全国各民族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分布局面。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是千百年的历史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聚居的不同情况,截止1990年底,先后建立了159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5个自治区(相当于省级)、30个自治州(相当于专区级)和124个自治县(旗)(相当于县级)。此外,还建立了2719个民族乡。 ②中国少数民族很多居住在边疆地区。朝鲜族居住在与朝鲜交界的地区;蒙古族、哈萨克族居住在与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区;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居住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的地区;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居住在与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和印度交界的地区;独龙族、怒族和傈僳族居住在与缅甸交界的地区;景颇、佤、苗、瑶、傣、哈尼、布朗、拉祜、壮、京等族居住在与缅甸、老挝、越南交界的地区。 ③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为高原、山区和沙漠,也是中国主要的牧区和森林地带。中国著名的五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甘川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见中国畜牧业地理、中国草场资源)。全国牧区2.86亿公顷草原,仅新疆、内蒙古就占1.66亿公顷,占总面积的60%。很多民族,如云南的20几个民族和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的一此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中国的森林有相当大一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林区,吉林的长白山林区,甘南和川西北的岷山、横断山林区,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林区,青海、甘肃之间的祁连山林区,云南的西双版纳林区,都是中国著名的林区(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广西是中国甘蔗的主要产地之一;郁江流域是富庶的产粮区。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平原很早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见银川平原);新疆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云南省和海南省是中国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著名的蒙古马、河曲马、伊犁马、牦牛、细毛羊、藏习羊和野生动物熊猫、孔雀等都产在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都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基地。少数民族地区水力蕴藏量占全国水力资源60%,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利工程(见龙羊峡水电站)都在少数民族地区。 现将全国55个少数民族按主要居住地区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南、东南地区分述于下: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主要有下列7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本区。 ①满族。有982.1180万人,80%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最多。辽东的新宾、凤城满族自治县、岫岩等 3个县分别建立了满族自治县。“白山黑水”(即长白山与黑龙江)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的先民是公元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他们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公元1644年满族大举南下,进入山海关内,遂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经营农业。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满族妇女的旗袍曾风靡中国。 ②蒙古族。有480.6849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先民蒙兀室韦本是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游牧民族,公元7世纪开始由东向西往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拉河的上游及肯特山以东一带。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统称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大量进入燕京(今北京)一带,蒙古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牧民居住毡子作的蒙古包。精于骑射、摔跤。 ③朝鲜族。有192.0597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开始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而后形成中国民族的。朝鲜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爱着白色衣服,善歌舞。 ④达斡尔族。有 12.1357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并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市、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桂图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龙江、富裕、嫩江、爱辉等县。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人的后裔,17世纪中叶以前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以后南迁到嫩江流域。18世纪有一部分去新疆戍边,逐渐定居塔城。达斡尔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信仰萨满教。村子依山傍水,多草房。农民已由草房而迁居砖瓦房。 ⑤鄂温克族。有2.6315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及山林河谷地区。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其次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嫩江县、 讷河县。 鄂温克族的先民可能是室韦,公元4~5世纪居住在今黑龙江中上游,7世纪以后被称为“鞠”,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后来逐渐迁到现在居住的地区。鄂温克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和蒙文。信仰萨满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游猎的鄂温克人中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经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善于使用驯鹿。 ⑥鄂伦春族。有696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并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逊克、塔河、呼玛、爱辉等县。原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17世纪中叶以后南迁到现今地区。鄂伦春族以狩猎为生,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经社会改革后才改变。原居住在用木杆和桦皮搭成的锥状帐幕“仙人柱”里。1953年走出深山老林,建立了7个新村,永远结束了“仙人柱”的生活。 ⑦赫哲族。4245人。世代生息繁衍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下游与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大部分聚居在同江县和饶河县境内,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谋生之道的民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善于使用狗拉雪撬。 西北地区 主要有下列14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本区。 ①回族。有860.2978万人,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中国大多数的市、县都有。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张家川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化隆、民和、大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河北省大厂、孟村等地。回族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 ②维吾尔族。有721.4431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他们的先民丁零于公元前 3世纪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公元7世纪后称“回纥”,9世纪中叶大部分迁至今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有本民族语言、 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能歌善舞, 未婚少女以长发多辫为美。其住房呈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晾晒食物。 ③哈萨克族。有111.1718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居住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先民乌孙于公元前居住在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一带,公元 5世纪以后西迁葱岭以北,18世纪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分布状态。哈萨克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少数人经营农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逐水草游牧,住圆顶毡房,冬天住土房。 ④ 东乡族。有37.387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和临夏、广河、和政等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霍城等县。东乡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爱唱民歌“花儿”。 ⑤ 土族。有19.1624万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他们的先民可能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在当地的蒙古人,后与当地人融合形成土族。土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喇嘛教。 ⑥ 锡伯族。有17.2847万人。居住在新疆及东北地区。新疆的锡伯族主要聚居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其余分布于乌鲁木齐市、霍城、巩留、伊宁市等地。锡伯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的西拉木伦河和洮儿河之间的鲜卑族,公元1世纪迁入蒙古草原,以后大部分南迁黄河流域,留下的部分形成东北的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18世纪迁去戍边以后留下的。新疆的锡伯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信仰多神也有信萨满教和喇嘛教的。东北的锡伯族使用汉语文和满语文。民风尚武,擅长射箭。 ⑦ 柯尔克孜族。有14.1549万人。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乌什、温宿、拜城、莎车县、英吉沙、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山,北疆的特克斯、昭苏、 塔城市、 新源、巩留等地。柯尔克孜的先民坚昆公元前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公元6世纪中叶以后称黠戛斯,10~12世纪逐渐南迁至天山地区。主要经营畜牧业,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信仰喇嘛教的。习俗以骑马叼羊为乐。 ⑧撒拉族。有8.7697万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青海、甘肃的其他地方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撒拉族的先民在13世纪以前居住在中亚的撒马尔罕,后迁到循化地区。撒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伐木、熬盐及羊毛编织。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 ⑨塔吉克族。有3.3538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阿克陶和莎车、泽普、叶城等县。塔吉克族的先民古来就居住在今新疆地区,他们同11世纪以后陆续从帕米尔高原西部迁来的塔吉克人融合成为现今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本民族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住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 ⑩乌孜别克族。有1.4502万人。散居新疆各地,多在城镇,伊宁市和莎车县较为集中,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在16世纪以前居住在中亚的广阔地区,以后一部分逐渐迁到现今地区。过去主要从事商业,现多从事手工业和农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一般住平顶长方形土房。 俄罗斯族。有1.3504万人。散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乌鲁木齐、额敏、伊宁等地。少数在黑龙江省。主要是18世纪以后从俄国陆续迁来的,一般在城市充当职工,也有经营农业的。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东正教。 裕固族。有1.2297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裕固族的先民河西回鹘 9世纪居住在河西走廊的今甘肃敦煌、张掖、武威一带。14世纪迁至现今分布地区。裕固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多通汉语。信仰喇嘛教。 保安族。有1.221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他们的先民可能是13~15世纪居住在青海省东部同仁县的保安三庄垦牧的蒙古人,后来迁到现今的积石山东麓大河家一带定居。保安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有4873人。散居于新疆各地,乌鲁木齐、奇台、阿勒泰、布尔津等地较多。主要是19世纪20~30年代后陆续从俄国的喀山等地迁来的。历史上主要从事商业,也有少数从事牧业和手工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西南地区 主要有25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本区。 ①苗族。有739.8035万人。一半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另一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屏边苗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城步苗族自治县;四川省秀山、西阳、黔江 3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海南省;少数散居福建等省。苗族先民“五溪蛮”(或称“武陵蛮”)公元前居住在今湘西、黔东,时称“五溪”的地区,后陆续西迁,形成现今分布状况。 苗族分布广,主要在山区,有本民族语言和不完备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了苗文;崇信多神。房屋多为木结构,山区住的吊脚楼独具特色。善歌舞,芦笙为著名民族乐器。 ②彝族。有657.2173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集中,有135万余人; 该州东北还有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宁蒗、漾濞、 南涧、 景东、峨山、路南 6个彝族自治县,还有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贵州省彝族聚居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六盘水市、大方、赫章、黔西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聚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彝族的先民可能是公元前西南夷的一支,生活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一带;公元7~8世纪为乌蛮,居住在今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 中国民族地理 彝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崇拜多神。凉山彝族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处在奴隶社会,经社会改革后方被废除。所住房屋系土木结构,屋顶木板上压石块,称“瓦板屋”。 ③藏族。有459.3330万人。近半在西藏自治区。此外分布在四川省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木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的先民发羌、苏比、羊同等部落于公元前居住在今西藏境内,后与从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带迁来的羌人融合演变为现在的藏族。藏民从事农牧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喇嘛教。藏区寺庙很多,富有特色。牧区居住牛毛织的帐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尚处于封建拧浍制社会,经社会改革后废除。 ④布依族。有254.5059万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布依族的先民骆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后来逐渐形成现今分布状态。布依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布依文。崇信多神。部分人居住“干栏式”房屋,楼上住人,楼下养畜。 ⑤侗族。有251.4014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东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新晃、通道两个侗族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的先民可能是骆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后称为僚,侗族即其中一部分。至公元6~9世纪扩展到湘、黔、桂交界地带。侗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侗文。信仰多神。住木楼,村寨依山傍水,中有宝塔式鼓楼,为聚会场所。侗族“风雨桥”建筑富有特色。 ⑥白族。有159.4827万人。世代聚居于云南省西部,尤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集中,其余散居于云南省其他地方和四川、贵州等省。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佛教。民族节日“三月街”富有特色。 ⑦哈尼族。有125.3952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普洱两个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的其他地方。一般在海拔 800~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哈尼族的先民可能是古代羌人中的一支,于公元前3世纪南迁到大渡河以南,称“和夷”。公元4~8世纪又陆续南迁到元江和澜沧江流域。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哈尼文。信仰多神。20世纪50年代初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封建拧浍制和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才得以改变。 ⑧傣族。有102.5128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祜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先民“滇越”公元前分布在今云南大理、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后来称为“鸠僚”。逐渐形成现今分布状态。傣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封建拧浍制度,社会改革后才得改变。住干栏式竹楼。傣历年“泼水节”饶有特色。 ⑨ 傈僳族。有57.4856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市等地、州,以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德昌、会东等县。傈僳族的先民是乌蛮的一部分,公元8世纪时即已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时迁至怒江地区。傈僳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傈僳文。信奉多神。50年代初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才得以改变。 ⑩ 仡佬族。有43.7997万人。散居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遵义市、仁怀、大方、黔西、金沙、织金、安顺市、清镇、平坝、普定、关岭、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市、县。少数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他们的先民僚分布于中南、西南各地。仡佬族主要经营农业,有本民族语言,不少人通苗语、彝语、布依语;通用汉文。 拉祜族。有41.1476万人。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临沧两个地区的其他地方。拉祜族先民可能是古代“昆明”人的一支,公元前分布在滇西洱海地区,公元8世纪后南迁,逐渐定居于澜沧江地区。拉祜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崇信多神和大乘佛教,50年代初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社会改革后才改变。拉祜族多住竹楼。 佤族。有35.1974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佤族自治县两个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佤族先民“望人”居住在滇西广大地区,公元8世纪以后陆续迁到现今分布地区。有佤族语言和不完备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新的佤文。崇拜多神。阿佤山区中心到5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边缘则为封建拧浍制,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多住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上住人,下养畜。喜欢嚼槟榔。 水族。有34.5993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榕江等县;少数分布在云南省富源、罗平等县。水族的先民可能是骆越的一支,公元前居住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以后逐渐形成现今分布状态。 水族有本民族语言、 文字、信仰多神。 纳西族。有27.800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中甸、宁蒗、维西、永胜等县,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县和攀枝花市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纳西族的先民可能是古羌人中的牦牛羌,公元前后居住在今四川的西昌一带。公元 3世纪以后南迁至今分布地区。纳西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但文字不完备,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纳西文。信仰东巴教和喇嘛教。永宁和盐源的部分纳西族还残存着原始群婚制残余的“阿注”婚。 羌族。有19.8252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县和汶川、理县等地。公元前古羌人居住在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南迁至今川西北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现代羌族。羌族以农牧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或喇嘛教。居住在乱石砌成的碉楼中,上层贮粮,中层住人,下层养畜。 景颇族。有11.920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其先民“寻传蛮”公元 7世纪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怒江两岸,以后逐渐迁入德宏地区。景颇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信仰多神。住竹楼,上住人,下养畜。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经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 布朗族。有 8.2280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勐海县,并分布在景洪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云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他们的先民可能是濮人中的一支,公元前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布朗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信奉多神,信仰小乘佛教。西双版纳的布朗族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住干栏式竹楼。妇女喜欢嚼槟榔。 普米族。有2.9657万人。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云县等地。他们的先民是氐羌的一部分,公元前游牧在青藏高原。公元 7世纪称西蕃,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地区。13世纪以后逐渐迁入现居住地区。以农业为主,也兼营畜牧业。有本民族语言,部分人曾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宁蒗一带20世纪5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和封建拧浍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 怒族。2.712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小部分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怒族的先民之一为庐鹿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居住在丽江、剑川一带,后来迁入怒江地区;另一为阿怒,是怒江地区土著。怒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现用汉文。崇信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20世纪50年代初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阿昌族。有2.7708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盈江和保山地区的腾冲、施甸等县。他们的先民于公元前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一带,公元13世纪以后陆续南迁至现住地。阿昌族以善种水稻著称,手工制品“户撒刀”远近闻名。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和小乘佛教。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留封建拧浍制,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男女均嗜嚼槟榔,因而齿皆染成黑色。 嘠基诺族。有1.8021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县和勐腊县。相传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基诺族有本民族语言,过去刻木结绳记事,现用汉文。20世纪5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 嘡德昂族。有1.5462万人。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及镇康、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盈江、畹町市、永德、耿马、澜沧等县。他们的先民可能是古代居住在德宏地区坝子和半山区的濮人,后来迁到高黎贡山和怒山的山区,以农业为主,“濮竹”直径盈尺,远近闻名。德昂族尤善种茶。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多用汉文。信仰小乘佛教。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和封建拧浍制的残余,经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住干栏式竹楼。男子有纹身习俗。 嘥门巴族。7475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其中1100余人分布在墨脱县、错那、林芝县等县,其余的居住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门巴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用藏文。信仰原始宗教与喇嘛教。20世纪50年代初尚处于封建拧浍制社会,且保留有一些原始公社制残余,岩居穴处,刀耕火种。墨脱、米林、错那等县的门巴族已经经过社会改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住上了竹木结构的房舍。 嘨独龙族。有5816人。史称“俅人”,世代聚居在今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少数散居在北部怒江两岸。以农业为主,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过去刻木结绳记事,现用汉文。崇信多神。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社会改革后才改变。独龙河南部住竹房,靠山打桩,屋底面离地1米许。 珞巴族。2312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东起察隅县、西至门隅的广大珞渝地区。珞巴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刻木结绳记事,少数人通藏文。崇信多神。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留着奴隶制,米林、墨脱两县已经过社会改革,得以改变。 中南、东南地区 主要有9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本区。 ① 壮族。有1548.963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自治州、广东省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贵州等省。居住地区基本上连接成片。壮族的先民骆越公元前居住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壮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古代有过土俗字,但不通用,多用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壮文。信仰多神、爱唱歌,每年歌圩(歌会)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②土家族。有570.4223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西阳、黔江等三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居住地区连接成片。土家族的先民“武陵蛮”公元前即已定居在湘鄂西地区。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崇信多神。 ③瑶族。有213.4013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巴马、富川4个瑶族自治县,云南省的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湖南省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的连南、乳源两个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荔波等县。瑶族的先民是“武陵蛮”的一部分,公元前居住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后称莫徭,辗转南徙,至公元17世纪,基本形成现今分布状态。瑶族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崇信多神。广西西部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区和云南边疆上的部分瑶族地区50年代初还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以蜡染的瑶斑布享有盛誉。衣饰五彩斑斓。 ④黎族。有111.0900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他们的先民是骆越的一支,公元前即从两广地区迁到海南岛定居,称为筛。公元7世纪后始称黎。黎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黎文;信仰多神。50年代初五指山腹地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社会改革后得以改变。居住于竹木为架的草房,妇女精于木棉纺织。 ⑤ 畲族。有63.0378万人。与汉族杂居在中国东南的一些山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建阳县两地区,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两市的郊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及江西省的吉安市、铅山县、贵溪、永丰、广东省的潮安和安徽省的宁国等县。畲族的先民“蛮僚”公元 7世纪以前即已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地区,14世纪迁至闽东、浙南和赣东北的山区,逐渐形成现今分布状态。畲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崇信多神。 ⑥ 仫佬族。有15.9328万人。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并散居在宜山、 都安、忻城、柳城、柳江等县。仫佬族先民是僚的一支,后称姆姥,14世纪以前即已在今罗城一带定居。仫佬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崇信多神。 ⑦毛南族。有7.1968万人,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并散居在河池市、南丹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县。他们的先民是僚的一部分,后称“茅滩蛮”,10世纪前即已生活在今环江、 河池、 南丹一带。毛南族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崇信多神。 ⑧京族。有1.8915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尾、巫头、山心三个岛上,向称“京族之岛”。他们的先民大约是在16世纪前期由越南涂山等地迁来的。京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但通用汉语文。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⑨高山族。有2909人,主要分布在台湾省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上。另有 1600余人散居福建、四川和全国其他地方。他们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信仰多神。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