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魂断威尼斯》 |
释义 | § 基本资料 《魂断威尼斯》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 编剧:托马斯·曼Thomas Mann .....(novel) 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 .....(screenplay) & Nicola Badalucco .....(screenplay) 演员: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 .....Gustav von Aschenbach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130 min 国家/地区:法国 意大利 § 剧情介绍 影片描写一位艺术家因为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电影大师卢西亚诺.维斯康堤将人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以高明的艺术技巧,彻底的表现出来。在1911年,有位德国作曲家阿巴森斯哈到威尼斯来休养,起初他对这里的一些景像极为看不顺眼,后来在旅馆里遇到一位美少年塔基欧时,使他原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此后在他的心中一直都对塔基欧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威尼斯的灰暗气氛使阿森巴斯哈感到难以忍受,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但由于行李无法及时运送而不得不再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北非所流行的霍乱传到威尼斯,阿森巴斯哈不幸染上,高烧不退,神智昏迷,还经常梦见塔基欧和他的母亲为了躲避这场灾难而准备离开。一天,当阿森巴斯哈神智不清,坐在沙滩上的椅子上时,恍忽中看见塔基欧穿着泳衣要游到远方去,他起身拦着他却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在沙滩上,气绝身亡。 《魂断威尼斯》 § 背景介绍 本片改编自1929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托玛斯·曼(THOMAS MANN)的同名小说《魂断威尼斯》,这是一部在作曲家马勒去世之后,托玛斯·曼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同性恋小说, 马勒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谁也说不清,但托马斯·曼在听了第八交响曲后,激动地发现了其中的同性恋倾向,感到“自己黑暗的激情突然明亮了”。 《魂断威尼斯》其实是托马斯·曼的自传,在他死后公布的日记中,人们才终于发现了那看似甜蜜的家庭生活背后的真正秘密,他的爱情对象原来从来就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一位年轻的提琴手、画家保罗·恩伯格。六十年后,曾公开自己双性恋身份的维斯康蒂在风烛残年将 《魂断威尼斯》搬上了银幕。大概只有这部作品才能表达他初见美少年伯格时的倾慕之情。那一年,他五十八岁,伯格二十四岁。之后的十年中,伯格成为他电影中的主角,亦是他生活的伴侣。 《魂断威尼斯》中美少年塔齐奥的扮演者是从三千名少年中精选而出,忧郁而纤弱,简直是至美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想见伯格在维斯康蒂心目中的地位。这一次,古斯塔夫从托马斯·曼的代言,变成了维斯康蒂的代言。在托马斯·曼的笔下,古斯塔夫死得疲倦,而在维斯康蒂的镜头中,美少年在海滩上嬉戏,而古斯塔夫远远地望着他,在霍乱的折磨中伸出手去想要抓住那瞬间的美景,却咽了气。背景音乐是马勒 《第五交响曲》 ,据说后来很多同志爱人选择去威尼斯殉情,必要听这首交响曲。经过小说、电影的多重文本的演绎,马勒本人是不是同性恋已经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音乐为同志艺术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而其最权威的演绎者亦都是同志,比如伯恩斯坦,比如米特罗普洛斯,比如MTT。也许,只有有了同志间细腻、惆怅、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才能体会马勒那神经质的奇妙艺术,他对美、爱与死的迷惘之情…… § 幕后制作 根据托马斯·曼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改编而成,内容描写一位艺术家因为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电影大师卢齐亚诺·维斯康堤将人对事物的种种看法融入高明的艺术技巧。影片把原著中的作家改成作曲家,以便采用马勒的第三和第五交响乐,尤其是美得酥心的柔板,为影片增添了无限的遐想。本片用英语拍摄,后被配音成其他欧洲语言。 § 穿帮镜头 《魂断威尼斯》·连贯性:就在阿斯陈巴赫看着塔德佐离开时,可以看到有两个手牵手的男孩朝着摄影机走过来。在接下来的镜头中,只有其中一个男孩走在阿斯陈巴赫的前面。 ·连贯性:当阿斯陈巴赫第一次问旅馆老板关于威尼斯的形势时,老板是这么回答的“这儿没有什么好担心的(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他的眼镜还在脸上。场景切了几个不同角度的镜头,然后是老板的回答“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nothing to worry about)”,但是他正用双手拿着他的眼镜。 ·时代错误:在一个场景中,威尼斯人的房顶上可以很明显看到电视天线。 § 影片评论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艺术家关于生命主题的电影,作曲家马勒──作家托马斯·曼──导演维斯康蒂──作曲家古斯塔夫,这一系列与这部电影有关的艺术家,他们同为艺术家的身份,同为同性恋(或是双性恋)的性别角色, 他们象是上帝塑造的雌雄同体者,既有男性身上的焦躁与暴虐,又有女性身上的娇弱与阴柔,于是我们在感知他们对青春与美的敏感的同时,更能感觉到对生命与时光流逝面前的脆弱与恐惧…… 对于影片本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维斯康蒂高超的讲故事方式,故事只有两个主人公,而在两个主人公之间几乎没有语言,甚至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与冲突,但故事却讲的扣人心弦,探究其技巧,你会发现导演在片中暗藏了两条非常具有叙事意义的悬念线索:第一、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到底将如何发展,源自于作家曲家内心的爱情的渴望究竟是否能够从精神层面走向现实;第二,就是作曲家对于威尼斯霍乱病情的质疑与调查。这两条线索不但使观众充满好奇与充满兴趣地随着导演的镜头进入故事本身,更让霍乱笼罩下的威尼斯不但成为故事的情节推进线索更有机地成为故事的背景与主人公的情绪波动的外动力,更在影片的影像风格上立下汗马功劳,消毒、火烧地水城、潮热躁动的天气,不但加剧了作曲家的焦躁和沮丧、感官与精神的最后搏斗,更让他对生命流逝的痛惜之感极致到苍白无力与奄奄一息。那个如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一般的男孩塔齐奥拯救了古斯塔夫的生命感,也将他送上挣扎的极限,塔齐奥在故事中看似暧昧甚至挑逗的展现过程,观众们会慢慢发现原来所有的爱情根本不是发生于现实,一切仅仅发生于古斯塔夫的内心,是古斯塔夫意想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爱情故事而已,塔齐奥是一个在古斯塔夫目光中跑动的完美形体,他是爱与美的具体化身,是古斯塔夫燃尽生命的导火线,其实完全是古斯塔夫生命中回光返照的瞬间的而已,如同賣火柴的小女孩子眼前的那壁炉里那一炉暖暖的火,这一切仅仅是古斯塔夫悲剧生命乐章的华彩的最后几个小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设计的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镜头在主、客观之间转换,在古斯塔夫与维斯康蒂之间自如娴熟的频繁转换,让 古斯塔夫的精神性力量,--颓败的力量,不断地自言自语让人进入了一个纯粹的内心世界,而忘记影像里海滩、游客、餐厅、礼仪等等可见的存在。同时维斯康蒂对这个物的存在依然使用他偏爱的大幅度横摇镜头,从事物之上、从人们面前一一经过,他总是要把一个完整的世界留下来,并从这个现实的物的世界抵达另一端。同时影片中对于情感的实质没有任何语言的表现,只是充满了马勒的音乐,音乐成为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另一个叙说者,导演把与这部影片有关的马勒以这种方式带入进来,主观音乐的铺陈,影片中客观音乐的表现,塔齐奥看钢琴表演,自己弹钢琴,小乐队的表演等等,都使得影片中的爱与美、生命的鲜活与垂老的无力的演绎增添了无尽的力量…… § 精彩剧照 § 参考资料 http://ent.sina.com.cn/m/f/morte/index.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