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释义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1929年。

建国初期,为全国地质指导委员会下属的新生代研究室。1953年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隶属中国科学院。1957年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60年更名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至今。全所现有职工155人,科技人员10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16人,副研究员25人、高级工程师6人,中级科技人员43人。古脊椎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在学博士生8人,硕士生6人,另有博士后3人。

古脊椎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全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和1个研究中心,即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化石和旧石器考古,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继续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现承担国家科技攻关1项、国家攀登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委主任基金1项、特殊学科人才培养基金1项、面上基金10项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项、“百人计划”1项。

§ 相连的中国古动物馆【没变化】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古脊椎所在1999年进行了分类定位工作,并于1999年认定为院第三批科研基地型研究所。战略地位被定为主要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及地层学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性研究,作为国家队继续保持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1999年12月古脊椎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新班子上任后即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进行管理体系改革。根据分类定位方案,把管理部门由原来的7个处室压缩为2个职能部门(综合处和科技处),并首次进行了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在知识传播体系改革方面,注重转化科研成果,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办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在开发服务体系方面,开发公司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后勤服务。

作为国家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的研究中心,标本的采集和收藏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脊椎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标本馆馆藏标本已达到20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000余件,国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5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1999年建馆的“树华古人类馆”是我国展出人类进化内容最丰富的展馆,与原有的中国古动物馆一起成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

图书是开展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到目前为止古脊椎所收藏的专业书刊达9600多种,7万余册(包括杨钟健、裴文中、周明镇、步达生和魏敦瑞等中外老一代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私人藏书)。所图书馆与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221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交换关系,图书馆专业书刊的藏书量已跨入亚洲和世界同类研究单位的前列,有一套科学和现代化的采编、编目、入库、建帐和流通等的管理手段。

古脊椎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9年侯连海研究员等人完成的“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及鸟类的早期演化”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辽西地区新的带毛恐龙和丽蟾的发现被评为1999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这是对古脊椎所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中的丰硕成果的肯定。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综合研究”在安徽繁昌、云南元谋和湖北建始发现了重要的灵长类和人类化石以及石制品和骨制品。

1999年古脊椎所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2篇,出版科技著作8种。尤为突出的是有8篇论文发表于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Nature和Science,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古脊椎所在国家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其中朱敏等对早期硬骨鱼类的研究、吴新智对北京猿人用火的肯定、侯连海等对杜氏孔子鸟进化意义的讨论、徐星等对北票地区两种新的带毛恐龙的记述、以及王元青等对辽西义县组绝对年龄的测定等论文的发表都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还有一个特点是青年研究人员完成的项目多,这不仅说明古脊椎所的科研活动是紧跟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说明一批年轻学者正在迅速成长。

1999年古脊椎所继续保持与世界各国的频繁学术交流,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纪念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挪威、斯洛文尼亚、巴西、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十六个国家的6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20世纪古人类学界的最后一次国际盛会。除了这次会议,本年度还有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芬兰。

---------------------------------创始人---------------------------------

在建立中国恐龙学的研究,同时也是在地质学广泛的领域中受到国际敬重的大师,首推杨钟健教授(1897年-1979年)。杨先生生于山西省华县,被尊称为中国古脊椎动物之父。他是在1927年,于德国墨尼黑大学获颁博士学位。从1931年开始,他集中研究古爬行动物,同时主持了一系列的恐龙挖掘工作,包括四川,山东,云南,新疆与甘肃地区。在他一生逆境重重的过程中,他专注研究,总计列名有超过500篇的学术论文。另外,杨钟健的重大贡献,在于训练出并发展了中国首度科学性的挖掘与修复装架恐龙化石技术。杨尔后成为古脊椎所的创建人与首任所长。

古生物永远是小孩子的爱物..

联系电话: 010-68351363

传 真: 010-68337001

网 址: http://www.ivpp.ac.cn

E-mail: bgs@pa.ivpp.ac.cn通信地址: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2号【10004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