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作家协会
释义

§ 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是中国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也是一个独立的、中央一级的正部级单位。截止2011年,共有团体会员44个,个人会员1347人。

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作家学习,组织文学评奖,进行文学理论研究,开展健康说理的文学评论和实事求是的文学批评。发现和培养各民族文学创作、评论、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增进同台、港、澳地区和海外同胞中作家的联系,推进中外文学交流,代表中国作家参加国际文学活动。反映作家的意见和要求,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等。

中国作家协会内设办公厅、人事部、对外联络部、创作联络部等职能部门和机关党委。负责协调机关工作和会务组织工作,进行人事管理,安排中外作家双边互访、进行文学交流,同会员与各地作协及团体会员联系、组织文学评奖和进行会员会籍管理,负责机关建设。[1]

§ 历史

1949年7月—1966年6月

中国作家协会

1949年7月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简称全国文协)在北平成立,选举91位文学界著名人士组成全国委员会,主席茅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丁玲为文协党组组长,冯雪峰为副组长。协会设职能部门5个,并相继创办《文艺报》、《人民文学》、《新观察》等报刊,建立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委员会等机构。到1953年7月,定编245名,所属单位15个。此间,冯雪峰、邵荃麟为文协党给书记,舒群、陈企霞、严文井先后任文协秘书长。[2]

1953年9月,全国文协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88人组成理事会,茅盾任主席,周扬、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冯雪峰、邵荃麟任副主席。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中国作家协会是以自己的创作活动和批评活动积极地参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中国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愿组织。”同年10月,文协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周扬为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为副书记。1955年4月增补刘白羽为党组副书记。陈白尘任作协秘书长。为加强统战工作,作协还成立了民盟支部,陈白尘任支部书记。

1955年10月,中国作协成立9人临时工作委员会,为理事会闭幕期间的执行机构。

1956年3月,在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正式成立作协书记处,原临时工作委员会撤销。书记处11人,刘白羽任第一书记,同年12月,书记处经中央批准进行改组,茅盾任第一书记。郭小川担任作协秘书长。

在肃反中,作协成立5人领导小组,刘白羽任组长。1956年12月,任命邵荃麟为作协党组书记,刘白羽、郭小川为副书记。

1958年,任命严文井任党组副书记,免去刘白羽党组副书记职务。1958年,丁玲、冯雪峰的作协副主席职务被解除。在此期间,根据工作需要,作协机构屡有增减,1956年所属单位19个,编制482名。至1960年,所属单位减为14个,编制400余名。

1960年7月,作协召开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经这次会议增补后的理事会理事共118名,并增选刘白羽为副主席,秘书长由张僖担任。此间,恢复刘白羽的党组副书记职务,免去严文井、郭小川党组副书记职务。1960年,作协按照国家要求对机构做了大幅度削减,一些报刊、出版社相继停办。1962年至“文革”前仅剩《文艺报》、《人民文学》两个报刊和5个部室,编制152名。1965年8月,刘白羽为作协党组书记,副书记严文井、张光年.

1966年5月,许翰如为作协秘书长。

1966年6月—1976年10月

1966年6月,在作协主持工作的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刘白羽、副书记严文井、张光年和一大批中层干部受到批斗。作协及所属报刊的工作全部陷于瘫痪。

1966年6月15日,中宣部派工作组进驻作协。6月30日,作协成立革命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许翰如任主任,荣正一、郭庆云任副主任。7月14日,中宣部工作组撤回,文化部工作组进驻,队长郭新友、作协划归文化部领导。

1966年8月12日,经群众选举成立作协革委会,同时经文化部党组批准建立作协新的革命委员会,许翰如任革委会主任、荣正一和刘剑青任革委会副主任。

1967年初,原革委会取消,造反团控制了作协党、政领导权和机要室等部门。

1969年1月8日,中央派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作协。9月重新成立革委会,主任张僖(军代表),副主任李季,革委会下设政工组、办事组,由11人组成。

1970年年底,全国开展整党,作协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并成立支部,李季任书记。

1973年初,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了文化部、文联、作协干部安置办公室,由吴庆彤(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兼主任,王敏(文化部人事局长)、张僖任副主任。

1976年10月—1995年5月

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1月10日,成立恢复文联、作协筹备领导小组。张光年任组长、李季、冯牧任副组长。同年5月作协正式恢复工作。7月,成立作协临时党组,张光年为临时党组书记,李季、冯牧为副书记。8月张僖任作协秘书长。《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相继复刊。

1979年3月,陈荒煤代理作协临时党组书记,李季、冯牧、张僖为副书记。1979年11月,作协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三届理事会142名。主席茅盾、第一副主席巴金、副主席丁玲、冯至、冯牧、艾青、刘白羽、沙汀、李季、张光年、陈荒煤、欧阳山、贺敬之、铁衣甫江,推举出10名组成书记处,冯牧、李季为常务书记,张僖为秘书长。

1981年10月,在第三届理事会主席团第五次会议上,讨论调整和加强作协书记处问题,推举出14名组成书记处,朱子奇、孔罗荪、延泽民、葛洛为常务书记。1982年,延泽民调离作协。同年6月,主席团三届九次会议决定增选冯牧为书记处常务书记。

1982年5月26日,中央书记处批准,恢复中国作协原体制,确定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团体,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文联是同级单位。同年11月16日,任命张光年为作协党组书记,冯牧为第一副书记,朱子奇、唐达成为副书记。

1984年,原作协下设单位相继恢复工作,作协创作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学馆、《小说选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等也相继创建和创刊。1984年9月,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同意作协定编475名(其中行政编制116名,事业编制279名,企业编制80名)。

1984年12月,中国作协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的专业团体。”“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由各地会员分别选举产生。”

1985年1月,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共236名。巴金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王蒙任常务副主席。其他副主席有:丁玲、冯至、冯牧、艾青、刘宾雁(1987年被撤职)、沙汀、陆文夫、张光年、陈荒煤、铁衣甫江。理事会推举9名组成书记处,唐达成、鲍昌任常务书记,杨子敏任秘书长。

1985年3月,作协新一届党组成立,书记唐达成、副书记王蒙(1986年3月20日到文化部任职)、冯牧。到1986年底,经中央直属机关编制委员会和中宣部批准,中国作协此阶段先后设置局级机构19个(1985年9月创办作协服务中心,1986年6月成立中华文学基金会),定编588名(其中行政编制116名、事业编制294名、企业编制178名)。

1989年12月,马烽为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玛拉沁夫任党组副书记(1990年1月增补马烽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玛拉沁夫为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此阶段减少局级机构3个(《新观察》、《小说选刊》、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机构为16年,定编716名(其中行政编制116名,事业编制374名,企业编制226名),机关内设职能部门5个,下设事业单位9个,企业单位2个。

1994年9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翟泰丰兼作协党组书记。1995年3月,中国作协第四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增补张锲为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并增补4位书记处书记。1995年7月,陈昌本、王巨才任作协党组副书记。

199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巴金任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翟泰丰任党组书记。

2000年—2011年

2000年9月,金炳华任党组书记。

2001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巴金任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金炳华任党组书记。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铁凝任中国作协第五届主席,金炳华任党组书记。

2008年12月,李冰任党组书记。[1]

2011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铁凝连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叶辛、刘恒、李冰、李存葆、何建明、张平、张抗抗、陈忠实、陈建功、莫言、高洪波、廖奔、谭谈14人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冰、张健、廖奔、何建明、陈崎嵘、白庚胜、李敬泽7人为中国作协第八届书记处书记。[3]

§ 刊物

中国作协主管和主办的报刊有《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中国校园文学》、《环球企业家》等9家报、刊和作家出版社。协会下设机关服务中心、创作研究部、鲁迅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华文学基金会等事业单位。

§ 设立奖项

为推动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国作协设有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宋庆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青年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五项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

其中茅盾文学奖每4年评选一次;宋庆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每3年评选一次。用以鼓励优秀文学创作,奖励已经取得相当文学成就的文学新秀。[4]

§ 组织机构

中国作家协会现设有18个局级机构,机关内设机构6个(办公厅、创作联络部、对外联络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所属企事业单位13个(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杂志社、小说选刊杂志社、长篇小说选刊、作家出版社、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中华文学基金会、作协机关服务中心)。

中国作家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原称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选举产生全国委员会(原称理事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委员会负责执行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委员会的决议。书记处为作协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协会的日常工作和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及专门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由主席团推举产生。

§ 历任主席

铁凝

茅盾(1949年-1953年)(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茅盾(1953年-1981年)

巴金(1985年-2005年)

铁凝(2006年11月12日—)[2]

§ 专业委员会

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    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

儿童文学委员会      影视文学委员会

报告文学委员会      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

中直工作委员会      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

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交流委员会

§ 文学社团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       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

中华诗词学会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中国散文学会       中国大众文学学会

中国萧军研究会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茅盾研究会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   中国小说学会

中国丁玲研究会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   中国笔会中心

中华文学基金会

§ 个人会员

入会标准

作家矛盾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章程》规定:凡赞成本会章程,发表或出版过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翻译作品者,或从事文学的编辑、教学、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者,由本人申请,团体会员推荐,或个人会员二人介绍经本会书记处征求申请人所在地区或系统团体会员的意见,由本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即为本会个人会员。

人数:截止2011年11月,共有个人会员1347人。[5]

知名会员

陈毅(1901~1972) :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高级领导人。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集《陈毅诗词选集》,其早年的诗歌、小说、译文,辑入《陈毅早年的回忆与文稿》中。

郭沫若(1892~1978):笔名麦克昂、易坎。四川乐山人。历任《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杂志主编等职。191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历史剧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韩美林(1936~ ):山东济南人。196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闲言碎语》,发表散文数十篇。散文《人生美好,把美留住》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散文韩愈杯二等奖,散文《换个活法》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散文韩愈杯一等奖等,多篇散文入选各种版本。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沈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共党员。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话剧剧本《清明前后》,文论集《夜读偶记》、《鼓吹集》、《鼓吹续集》、《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等,译著有《茅盾译文选集》,另有《茅盾全集》(40卷)。茅盾以积蓄设立了文学奖金,奖励优秀长篇小说。 [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5: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