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典》 |
释义 | § 图书历史 《通典》 唐开元末年﹐刘秩仿周礼六官所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撰《政典》三十五卷。杜佑以该书为基础﹐增益资料﹐扩充规模﹐撰成《通典》﹐于贞元十七年(801)进呈。《通典》规制宏大。上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下至晋﹑宋﹑齐﹑魏﹑隋书诸志﹐皆所取资﹐并参照了《隋官序录》﹑《隋朝仪礼》﹑《大唐仪礼》﹑《开元礼》﹑《太宗政要》﹑《唐六典》等典制政书。《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在《通典》影响下﹐《通志》﹑《文献通考》等书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相关资料 《通典》目录(明嘉靖本) 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是要揭举先代“政治之大方”﹐为唐朝统治者提供“龟镜”。按照“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原则﹐他认为治理国家﹐经济条件最重要﹐所以列食货典(十二卷)为九门之首﹐下面依次为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八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通典》与旧有的史志不同﹐它不列天文﹑律历﹑五行﹑释老等﹐又将原地理志的内容改编为州郡典﹐把原属地理志的人口内容收入食货典﹐单开“历代盛衰户口”子目﹐另增边防典。并在食货典中增加“轻重”子目。这些安排都体现了“经邦济世”的原则。 《通典》全书综论有关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州郡建置以及边防政令等﹐略于远古﹐详于当世﹐时间断至天宝年间﹐部分内容至中晚唐。 《通典》大量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其中许多文献今已亡佚﹐赖有《通典》得以部分保存。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有近九百条材料是从《通典》中辑出的﹐所以该书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有关唐代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以上﹐多取自当时的官方文书﹑籍帐﹑大事记以及私人著述﹐诸如诏诰文书﹑臣僚奏议﹑行政法规﹑天宝计帐等﹐均属等一手材料﹐是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但有的部分取材不当﹐顾此失彼﹐间有遗漏﹐有的轻重失检。如兵典只注意到兵法﹑计谋和战例﹐忽视了兵制等有关内容﹔边防典偏重介绍边疆民族和域外王国情况﹐忽略防务制度措施等。 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以《通典》为楷模﹐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通典》在宋﹑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国外有朝鲜活字刊本。今存最古版本为北宋刻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981年日本汲古书院以其原版影印刊行﹐其缺卷部分用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南宋刻本﹑静嘉堂文库藏元刻本补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