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国图志》 |
释义 | 《海国图志》 - 简介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中国著名思想家魏源的著作之一,《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夷”这个中心,全方位地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海国图志》的主旨是“师夷长技”,所以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等等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的,无不汇聚书中,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曾有之书。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它以林则徐《四洲志》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史志,以及明朝以来岛志中的相关资料编撰而成。此《海国图志》初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万字,保留了林则徐《四洲志》原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对初刊本进行扩充,以六十卷本刊行,共计六十余万字。在五十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西洋技艺方面内容更加充实。咸丰二年(1852)魏源又再次将其扩充为一百卷,88万字。包括地图75幅,西洋技艺图式57页,地球天文合论图式7幅。自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图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对拓展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维新运动。[1] 《海国图志》 - 成书经过 1840年,闭关锁国的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封闭的大门。这场战争引起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反思,他们认为是清政府对世界局势的无知造成了惨败的恶果。著名思想家魏源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海国图志》 在鸦片战争中,魏源是主战派,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期间,他曾到宁波亲自审问英国战俘,并根据战俘所述,写出《英吉利小记》一书。魏源将这本书广泛散发,希望国人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英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悲愤至极,也使他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国的先进技术也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跳出了儒学经世的小圈子。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在镇江与魏源见面,两人“万感苍茫”,彻夜长谈。林则徐将自己组织人手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编书的举动得到了当时开明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于是纷纷出手相助。有的人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有的人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为使内容更为真实,魏源还亲自向曾到过海外的人请教各国的情况。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着。魏源在书中写道,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 《海国图志》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着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海国图志》有五十卷、六十卷、一百卷三种版本,前两种刊刻于扬州,后一种刊刻于高邮,后来又在海内外不断重刊。 《海国图志》 - 主要内容 《海国图志》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海国图志》 第一部分为《筹海》四篇。魏源从议守、议战、论款三个方面,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战败之后所应该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系统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并且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 第二部分为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完全突破了“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的陈腐观念。 第三部分为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等等。 第四部分为鸦片战争的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 第五部分为船、炮、枪、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图样、西洋技艺、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等等。 第六部分为《地球天文合论》,系统介绍了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海国图志》 - 主要思想 第一,发展工业。魏源认识到要使中国像西方一样有“船坚炮利”,则需要发展自己民族的工业,“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橐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另外,“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选机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当时那些顽固不化、嚣然自大的上层官僚阶级竭力反对制造机器,诬蔑机器为“奇技淫巧”,为“形器之末”。魏源反驳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引诱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 《海国图志》 第二,发展海运。魏源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在海上霸道,认识到发展航海运输,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他曾经辅佐江苏巡抚陶澍,针对当时漕粮官运、运河堵塞,建议改官运漕粮由海商运输。这件事在当时对突破海禁、破除官运漕粮垄断,发展海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金融业。基于鸦片贸易,使“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造成白银外溢,国库空虚,魏源提出允许商民开矿,并按照西法铸造银钱,以充实国库。 第四,开展对外贸易。魏源支持林则徐提出的“互市”政策,认为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互通有无,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易,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第五,发展商业。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于是佛郎机、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以至于“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华。”“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 第六,推行民主制度。他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许:“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他对英美的议会制度兴趣也很高,说英国“设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个官会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他称赞美国的宪章“可垂奕世而无弊”。认为英美的议会体制体现了“公”和“周”。 第七,建立、发展情报部门。魏源认为夷敌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败,除了军事实力的悬殊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夷敌“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汉语,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语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了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在《海国图志》里宣扬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定要“悉夷情”、“译夷书”。《海国图志》的七十五幅地图、世界五大洲(亚洲、小西洋利未亚洲、大西洋、欧罗巴洲、美洲)各国地志、表、国地总论和地球天文合论共五个部分,七十九卷,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编撰的。他主张悉夷情,师夷技,以抵制其殖民扩张。应当看到这不仅仅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成为现代情报、外交综合一体之策略的雏形。 第八,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得以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海国图志》中所提及到的文学其实是文化――引者注),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介绍了美、英、法、德、荷、西班牙诸国学校的数目,教师的待遇,教学的运行管理,教育内容,其中详细介绍了日耳曼的教育类型:“遍设公学,院内所传之学理有五六科”;“一者训示正教,习上帝圣书”;“二者例律学”;“三者医学”;“四者学习国政,凡农事、金厂、水利、江防、桥船、军器、百工及诸财运,进考既中,各依本分就录,或掌田亩百姓,或百计经营,无所不隶”,“五者杂学,凡古所传天文、地理、算术、草木、禽兽鱼虫之学,金石之论,万物性情之学,考中者为府学教授,至于诸国之史,是凡学士所必知。欲进公学堂,必先知二三异国音语。”魏源还比较了欧罗巴诸国教育目的和方法与清朝的不同,人家的“秀才”、“举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当官,为士、为工、为商、为医等等均得学习,才可各习其事。而且,学医的特别重视解剖。 《海国图志》 - 贡献影响 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史地知识,当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正史多立有外国传,但这些记载大多集中于中国边境的国家。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莹撰成的《康輶纪行》。《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康輶纪行》系合日记杂录而成。而《海国图志》,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被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还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带来了世界知识的新东西,但却不被人们所重视。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由于当时学术水平的限制,魏源的《海国图志》当然不是一部完善的着作,全书除《筹海篇》和各部分的叙文、按语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为精心撰述外,其余大多是辑录他人着作汇编而成的。这样,在汇编时其中原有的欠缺和错误,他并没有下大功夫去纠正。比如,百卷本所辑之世界各国分图,由于原书绘制技术差,致使位置、距离、形状等亦多偏差,并不准确,魏源却没有逐一纠正。再如,魏源在书中认为,“亚墨利加一土,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卷五十二)。其实,美洲是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的,而不是英国人,时间是在1492年,比明万历年间要早得多。 《海国图志》对海内外起过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清代学术概论》)尤其是他在该书中所阐发的“师夷”思想,对中国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加以运用和发挥的。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洋务派的思想与魏源的“师夷”思想虽有共同性、继承性,但二者并不尽相同。魏氏是地主阶级改革派,而洋务派则是大地主大官僚。魏氏倡导“师夷”的目的是为了“以彼长技,御彼长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师夷”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民”,“资夷力以助剿济运”,镇压国内农民革命。在洋务派之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师夷”思想加以发展和丰富。 《海国图志》在国外,尤其是日本,也有一定的影响。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争相购读。它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日本现代史》)日本维新潮流日趋高涨,倒幕府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868年酿成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统治。可见,魏源《海国图志》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在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