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纯真年代》 |
释义 | § 剧情介绍 《纯真年代》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年轻女子离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从欧洲回到纽约的女伯爵埃伦,恰是这样一个“败坏门风”的人。埃伦的表妹梅已和律师纽兰·阿切尔订婚。纽兰虽然处事中规中矩但内心极端蔑视这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事实上青春时代的纽兰既已暗恋过埃伦,多年后再次相遇,使他的内心波澜起伏。纽兰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心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但却不动声色,二人结婚了。纽兰很快便发现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埃伦。纽兰无法再欺骗自己,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心中的爱,并决心去欧洲找埃伦。但此时,妻子梅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已怀孕,并且告诉了埃伦。世俗的规则终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兰。多年后,已届老年并已丧妻的纽兰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然而他只是在楼下遥望着埃伦的窗口,年轻时代的埃伦灿烂的笑容在纽兰的心中如鲜花绽放……[1] § 幕后花絮 原定在1992年秋天发行,但马丁·斯科西斯又对片子剪辑了一段时间,于是影片推迟了一年时间。 导演客串:马丁·斯科西斯在梅的婚礼拍照片的摄影师。 影片献给马丁·斯科塞斯的父亲查尔斯·斯科塞斯,他在影片即将完成时去世。斯科塞斯双亲的浮雕像在片中车站那场戏的场景中出现。 片中的三个主要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和维诺娜·赖德都是马丁·斯科塞斯考虑其各自角色时的第一人选。 § 幕后制作 《纯真年代》纯真年代 幕后制作 伊迪丝·沃顿的普利策获奖小说曾于1924和1934年两次搬上银幕。斯科西斯企图拍一部在制作上美轮美奂,在技术上完美无瑕的古装爱情片,结果拍出了一部跟他一贯风格迥异的拘谨作品。全面的叙事手法有点绑手绑脚,但华丽的包装仍然十分吸引人。三位主演表演精湛,但影片缺乏感情的“扣子”,显得较冷。 Ellen Olenska: I think we should look at reality, not dreams. 埃伦:我想我们应该看得现实一些,而不是幻想。 Newland Archer: I just want us to be together! 纽兰·阿切尔:我只是想我们在一起! Ellen Olenska: I can't be your wife, Newland! Is it your idea that I should live with you as your mistress? 埃伦:我不能成为你的妻子,纽兰!难道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认为我应该像你的情妇一样和你在一起? Newland Archer: I want... Somehow, I want to get away with you... and... and find a world where words like that don't exist! 纽兰·阿切尔:我想...不管怎么哈所,我想和你一起离开...并且...并且找到一个完全没有那些说法的世界! Ellen Olenska: I knew you'd come. 埃伦:我知道你来了。 Newland Archer: That shows you wanted me to. 纽兰·阿切尔:那么看来你希望我这么做。 § 影片看点 伴随着光影流转的世界经历了百年的爱情电影,把一个个浪漫与迷人的故事投射到我们的眼前,带我们遭遇了爱情电影的起伏与动荡,兴盛与繁荣,也令我们在光影的世界中享受了一种风格化的喧嚣与宁静,并让我们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中轻灵漫游,品味到命运的无常与情感的飘忽不定。拍摄于1993年的《纯真年代》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爱情电影中最醒目的符号象征,它是一部因生命的遗憾而美丽,因情感的错过而永恒的爱情经典。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独特的诠释方式更让这个充满缺憾美的故事成为了光影世界中最恒久的爱情传说。令人无法言说的《纯真年代》让任何的语言都失去了颜色。他承载着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情感旋涡,都曾有过的坚持和信守,让这个有些黯然神伤的爱情故事化为生命中最美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用绚丽旖旎的声光画面去捕捉历史深处那如浮雕般厚重的瞬间再一次成为了电影的新宠。从商业电影中心好莱坞到一向把“艺术电影”作为旗帜的欧洲各国,都乐此不疲地在缤纷的水银灯下追逐着时间的痕迹,试图用胶片重演几个世纪以前的繁荣盛世与爱情传奇。但,不论是评论界还是影迷,一直都认为女性角色与历史爱情题材是西科塞斯电影的盲区,似乎他一辈子都只会围着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物在打打杀杀的小意大利区的街道上奔走。不料,西科塞斯却在1993年将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纯真年代》搬上了银幕。 影片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纽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流社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纽兰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单身贵族,他与富家的千金小姐珍梅定下了婚约。但当他偶然遇到了珍梅的表姐艾伦后,就被艾伦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并对她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艾伦曾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经历,正诉求离婚,她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保守伪善的上流社会中,是件人人唯恐之不及的丑闻。身为律师的纽兰基于亲属关系为艾伦争取应有的权益,俩人也由此展开了一段束缚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感情纠葛。备受压力的纽兰最终仍是抑制了内心的情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与未婚妻珍梅结婚生子,艾伦则毅然远走他乡。许多年后,珍梅已经去世,年迈的纽兰终于来到了欧洲,在艾伦的楼下,摇望着当年爱人的窗口,只留下淡淡的惆怅。他宁愿将艾伦在海边那个回眸定格在记忆中,让她成为心中那永远遥不可及的美丽,成为他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年代。 与好莱坞以往轰轰烈烈的爱情电影不同,《纯真年代》这部豪华的爱情古装片更注重的是一种爱的氛围与心态。影片中华美流畅的画面与场面调度都有着浓厚的西科塞斯电影的烙印。而大量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与直指人心的主观镜头,隐喻着复杂的情感含义,很难使人相信如此细腻的伤感与缕缕温情竟然是出自西科塞斯这位黑色电影大师之手。 影片并没有简单地把男主人公纽兰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男性化符号,而是用满怀人性色彩的笔调,把他刻画成了一个身陷情感挣扎的旋涡却又有些性格软弱的丰满人物。纽兰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在事业方面才刚刚起步,但那个时代却让他不得不束缚于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他试图用全部的勇气来打破封闭自我情感的氛围,却被懦弱的性格所击败。最终,只能与爱情擦肩而过,连一声看似云淡风清的叹息都没有留下。而这段有勇气爱却没有勇气坚守的爱情,也成为深深铸在纽兰心上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更象征着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面对走过漫长人生来探望自己的纽兰,艾伦只是静静的关上了那扇打开的窗户,关上了那扇象征着心灵的爱之窗。在他们俩人无法完成的重逢间,几十年的距离就像喧嚣的尘世一样,退隐到了他们的身后。两人的梦境交相叠印,曾经湮没的记忆也得到了辨认。他们此刻的不能相见则成为一个隐喻,指向了心灵的回归。对他们彼此而言,对方的存在就是一处宁静而充满爱意的生命家园,成为生命中因遗憾而永恒的完美。 然而这一切安宁与和谐都是建立在激情不在、韶华已逝的基础上,这使他们不能完成的邂逅与重逢不过是一个因为爱的渴望而变得不能实现的梦境。现实与梦总是隔着长长的鸿沟,它让这对彼此相爱的人遥遥相望。不必去苛责艾伦在海边没有发生的回眸,它不过是生命迷宫中的一个偶然。尽管这个回眸是软弱的纽兰抗拒命运的一次失败赌注,但那些弥足珍贵的情感记忆却伴随了他一生。因为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时间来衡量,它是一种甜美的记忆,珍藏在我们心灵里,散发出持久的芳香。光阴巨轮卷起的阵阵黄沙也许会把这种记忆淹没在我们的头脑中,但它留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一滴眼泪或者一声欢笑却能引领我们回到生命的宁静家园。 在这部带着怀旧色彩的影片里,已故去的电影音乐大师艾默•伯恩斯坦在配乐上下足了功夫。华丽忧伤又有着纯净质地的音乐串联起了那些曾经的人和故事,带给我们一种哀伤而又惆怅的感觉。同时,音乐在影片中又成为了时光与爱情的代名词,它宛如一个时代的音符,流淌过那个渐行渐远的浮华岁月,将爱情带走,将遗憾留下,让每一颗曾经饱受心灵挣扎的灵魂在遗憾中品味出完美,并传达出情感的力量。 当纽兰与艾伦因遗憾而美丽的爱情渐渐沉淀到每一个观影者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经典时,我们也在那闪烁的银幕上窥见了爱情的另一种定义。生命中的情感错过就像是一座迷宫,但它并不是爱情的距离;或许它可以让彼此相爱的人在曲折的光阴之路上失之交臂,但它却永远不能夺去深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爱之光辉。 § 精彩对白 Ellen Olenska: I think we should look at reality, not dreams. 艾伦·奥兰丝卡: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关注现实,而不是幻想。 Newland Archer: I just want us to be together! 纽兰特·阿彻:我只想我们在一起! Ellen Olenska: I can't be your wife, Newland! Is it your idea that I should live with you as your mistress? 艾伦·奥兰丝卡:我不能成为你的妻子,阿彻!难道你认为我应该作为你的情妇与你生活在一起吗? Newland Archer: I want... Somehow, I want to get away with you... and... and find a world where words like that don't exist! 纽兰特·阿彻:我想……不管怎样,我想和你一起离开……并且……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所有类似这样的谎言都不存在! Ellen Olenska: I knew you'd come. 艾伦·奥兰丝卡:我知道你会来。 Newland Archer: That shows you wanted me to. 纽兰特·阿彻:那表明你想让我这样做。 Newland: Honest? Isn't that why you always admire Julius Beauford? He was more honest than the rest of us, wasn't he, we've got no character, no color, no variety. I wonder why you just don't go back to Europe. 纽兰特:诚实?那就是你为什么总是欣赏朱利叶斯·贝伍福德的原因?他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要诚实,不是吗,我们没有个性,没有立场,不够丰富。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不回到欧洲去呢? Ellen: I believe that's because of you. 艾伦:我相信那是因为你。 §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当埃伦向纽兰表白心迹的时候,可以在她身后的墙上看到一幅油画“The Art, the Caresses, the Sphynx”,是由Fernand Khnoppf 在1896年创作的。影片设置的时间是在1870年代。 连贯性:在波士顿公园长凳上,纽兰和埃伦坐着。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脱下了手套,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婚戒。镜头转向别处然后又回来,此时他戴着手套。然后他又把手套脱下。 时代错误:电影发生在1870年代。电影开始于一场“浮士德”的演出。这出歌剧第一次在纽约上演的时间是在1883年10月22日。 时代错误:在那个巴黎的长镜头里,可以看到后方的万神殿和圣路易斯岛,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屋顶上的电视天线。 时代错误:Beaufort挂在红色绘画室里的两幅画:Le Printemps和《春的诞生》(The Birth of Spring),其作者是Bouguereau,实际完成于1886年,而影片反映的年代却是19世纪70年代。 事实错误:纽兰特和梅的孩子受洗礼时,牧师为孩子念的祈祷词是:“圣父、圣子和圣灵。”(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而不是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Ghost)。实际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圣公会修改了祈祷书后牧师才会在洗礼时说::“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 媒体报道 爱真的很简单! 简单的剧情啊,演技音乐服装,整体的古典气息都让人难以忘怀! 剧情你一听就知道了: 一个男人和未婚妻去拜见她的娘家,结果大概在女方的外婆家认识了女孩离婚的表姐,那时候离婚可是很新鲜的,所以这个表姐的出现就充满着特例独行的神秘色彩,注定对每个男人都构成了吸引! 于是一场不伦之恋在迷茫中展开,双方都在忧郁却无法忘情!男人要和妻子提出分手时,妻子将怀孕的消息先说了出来.......后来才明白原来可爱单纯的女孩子也是会为自己的爱情用心计的,想留下自己唯一的,总要做出让人意象不到的! 于是.......于是就没有了于是! 一直记得,那艘即将驶向灯塔的船,假如它停下,假如她回头,假如他喊出口! 一切都将很简单....... 爱其实很简单,到是每个人都用复杂的自我去给它添加色彩 一生中,总会有某个人让你难以释怀。仿佛心里有一根蛛丝般纤细却极有韧性的线,紧紧地连着彼此,稍稍碰触,便激起一阵空荡荡的疼痛。 夜晚的舞会大厅灯火通明,镜头不断地摇动,淡入、淡出,绅士和淑女们一样的衣着光鲜,风度翩翩,流光飞舞。这是一个空有形式的世界,阿切尔在这里宣布和梅订婚,他觉得自己真幸福。 狭小而有神秘艺术气息的房间,白天也会显得有些昏暗,壁炉里的火总是熊熊燃烧着。阿切尔在这里吻了埃伦,吻了她的头发、她的脖子、她的脚尖和她的裙边,他像个孩子般依偎在她怀里,他忽然发现自己从未真正幸福过。 《纯真年代》 这是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美国上流社会的三角恋。梅和埃伦是阿切尔命运中的两个女子。 梅是属于白天的女人,她高贵、美丽,是理想的妻子,纯洁得像一朵带露的百合花。他们的结合是两个最大家族的联姻。 埃伦是一个因不幸婚姻而遭上流社会封杀的女人,她总是毫无顾忌地笑,她不懂得礼仪、不在乎形式。阿切尔看到她哭了:“难道上流社会的人从来不哭泣?”她的眼泪里写满了孤寂。他握住她的手,洁白修长的手指,青色的血管像浮雕般在皮肤上蔓延开来。 那个豪华的大厅,一年365天有364天都是紧闭着的,繁华散尽,水晶吊灯蒙上灰尘,热闹的大厅会如黑夜般冷清,他不知道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心中仿佛有东西在悄悄流走。 但他终于只能理所当然地和梅在一起,那么多的羁绊,他无法抗拒。 假如“优雅”到了最高境界竟变成其反面,帷幕后面竟是空洞无物,那将怎么办呢?他看着梅——她最后一轮射中靶心后,正面色红润、心态平静地退出场地——心中暗自想道:他还从未揭开过那片帷幕。她代表着社会所代表的表相的和睦、稳定、友谊以及对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都是他曾一度认为是生活目标的东西,当他在埃伦身上发现了与他同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真实和自由的追求时,梅所代表的社会虚伪被击得粉碎。 阿切尔不是不能揭开那帷幕,是他不敢,因为他的懦弱,他怕知道最终的真相后,他无法保持表面的平静,姿态优雅地存活下去。那是连他自己都不敢承认的虚伪,可他正在虚伪的海洋的中心扮演着这个他应该扮演的角色,身边是那个美丽的女人——他要与其生活一辈子却根本不了解的妻子。 情感依旧压抑纠结,他苦心经营的生活表面上尽善尽美,其中却充满了孤独与无奈。他内心有一个赌注:将内心无能为力的情感寄托给天意。黄昏,金色的湖畔,爱人的背影。他想:要是帆船驶过灯塔之前她能转过身来,他就上前去找她。他远远地望着她凭栏而立的背影,希望她也能心有灵犀的回眸,许应他心中仿徨的情感一股继续支持下去的力量。可她终究没有转身。 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那些羁绊和琐碎的现实无形中消磨了我们的勇气。我们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那是不负责任还是太负责任? 浮华的外表下只是苍白的冷漠,繁复的装饰下是没有回声的空白。阿切尔与埃伦又一次邂逅,他决定要带着她从喧嚣和虚伪中逃离。可是梅不仅是一个美丽柔弱的女子,也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手,她用一个尚未降生的孩子再次挽留了阿切尔,梅的身后是整个上流社会,他们微笑着剥夺了他的灵魂和埃伦的一切。 他们的爱情烟花般孤寂寞落,在天空中一闪而过,然后只剩下那片记忆里的姹紫嫣红和深得看不到底的天空。该发生的都已发生,但是却如同一切都未发生过一样,生活的水面依旧平静无波,水淹过激情的残骸,那是生活河流中意外落下的陨石。这曾经滚烫的火焰终究要冷却,另一方面它虽冷却了但又真实存在,穷其一生卡在喉咙当中,叫灵魂不得安灵。 许多年后,他已两鬓如霜,和儿子一起静静地坐在埃伦窗口下的凳子上,凝视着带凉棚的阳台,在浓重的暮色中,夕阳反射在玻璃上,金色的光芒照亮了他的脸庞,他发现自己以为早已远去的往事居然都历历在目,哪怕只是刹那的光华,足以照亮整个生命,只因为他从未遗忘。窗子关上了,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身,然后消失在沉沉的暮霭之中。他的一生在爱与痛、期盼与等待中化为一个颤巍巍的背影,蓦然回首,往事恍然若梦。 一切都归于沉默,在金色湖面上泛滥开来,岸边的人转过身来,他看到了那张历经岁月冲刷却依然美丽生动的面孔。他所失落的一切都汇聚在她的幻影里,而生命正在离他而去。 他期待一辈子的,不过是一个转身。记忆深处那个金色的背影,只有她才是真实的。 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梅是纯真的关键词,外貌性格和爱的表现。她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近乎完美的世俗规范,没有强制性,完全是自我要求,完全自然。她的牺牲在于表面看来不动声色的制衡,她是一个比丈夫更具有家庭责任感的女人,对她而言,守护一段爱情与婚姻,经营一个家庭与家族,不单纯是为了粉饰繁华,为了虚伪礼仪和旁人的眼光,也是一种建构一种完美健全人格的必须。她嫁给了他,清醒地爱着他的爱,承担着他的欺骗与出轨,然后镇定沉着地把一切交给岁月去酝酿成一种更高程度的和谐,固若金汤。她的端庄美好优秀维系着丈夫一贯的良好名声,也无声无息地化解每一种复杂,贴上饱经风霜的纯真的标签。” 很多影评人认为,在片子中梅才是最有心计的人,真是这样吗? § 相关评论 好电影,看N遍(之二):纯真年代feeling 发布于:2006-05-07 12:14 《纯真年代》《纯真年代》:痛并美丽着 马丁·斯科塞斯是我最爱的导演。但我最爱他的那部《Goodfellas(盗亦有道)》至今倒是只看过一遍,反而是这部看上去好像不那么斯科塞斯的作品,已温习过多遍。 第一次看是在学校礼堂,那时候还不太清楚马丁·斯科塞斯何许人也。因为爱这电影,后来陆陆续续买了VCD、DVD、小说原著、原声CD……,甚至电影台放时,明明已看过多次,却又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不嫌广告烦地再看一遍。 这电影是油画般的美,窒息般的痛。维诺那·赖德饰演的薇匍匐在丈夫纽兰身上诉说爱意的模样,简直堪称我最难以忍受的电影画面之一——薇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就这么温柔又不容置疑地扼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丹尼尔·刘易斯饰演的纽兰老年时随儿子来到巴黎,站在昔日爱人的窗下抬头仰望,则是我所看过的最动人的爱情画面之一——这场无望的爱情于眩目光影间,仿佛重新焕发当年爱伦回眸的美丽。 没有黑帮、没有血腥、没有粗口……电影优雅美丽得仿佛不可能出自马丁·斯科塞斯的手笔。但在看过多部他的作品后,回头再看《纯真年代》,发现那当然毫无疑问是他的作品——那种手术刀剖解般的冷静犀利,那华丽铺张又井然有序的叙事,那平静表象下积聚的情感巨澜,除了属于马丁·斯科塞斯,还能有谁呢? 喜欢看这部电影,也许是爱上那种痛彻心扉的美丽,犹如人鱼于利刃上的舞蹈。 昨天分两次看完了“纯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 我喜欢米雪。菲佛很多年了。其实看她的片子看得不多,现在甚至有点记不清楚她的样貌了。还记得和朋友们曾经热烈的讨论过她的名字的香港翻译。 对于女人的相貌,我喜欢西洋女人就是西洋女人,金发碧眼,而东方女人就是东方女人: 黑头发黑眼睛。对于上帝结合东西的作品,没有心灵的共鸣。按理说,结合东西方之美的女人应该才是最美的。可是,不,在我这儿不是。所以,我更喜欢米雪。菲佛,而不喜欢维诺娜。赖得。更喜欢朱迪。福斯特胜过奥戴丽。赫本。而对于亚洲影星,歌星们,那些宣扬着有混血血统的人儿的确漂亮,如李嘉欣。可是,我还是偏爱邓丽君,林青霞的原汁原味。 闲话少说,还是说蜜雪。菲佛吧。 《纯真年代》 (她在片中演ellen. 她当年应该已经36-37岁了) 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是她在剧院回过头来与newland打招呼。我心里一凉:她老了。而且她不如我记忆中的美丽。印象中,她是纤瘦,小小的脸,苍白的皮肤。可是,我发现她的脸庞不小,颧骨处偏宽。上唇有些往上翻, 有时候她甚至看上去有点凶。因为老去带来的两条法令纹,那么顽固的留在我的眼睛里。心里叹了一口气。 可是,慢慢地,一两幕之后,我和剧中的newland一样被ellen折服了。她声音柔和,低沉,非常清晰的英语,词尾的辅音清晰温柔。她其实很纯真,虽然她不堪丈夫折磨离开欧洲,而回到纽约。整个纽约的上流社会都无法容忍她。她也很热情,也勇敢,甚至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她几乎要向newland敞开心扉。可是她很善良,很坚强。需要坚强的时候,她绝对比一个男人更为坚强。当她平静的对newland说: 我就在忍受这样的生活。因为newland她没有离开美国,可是她绝不做他的情妇。她嘴角带着笑。她绝对比影片中的任何一个男人都要坚强而勇敢。 她从整个身体里透着女人味儿。这样的女人味不是几个眼神,不是一头卷发就带来了的。可笑的是,如今的女孩儿总把卷发,长发,长裙,私睁非睁的眼睛,几件吊带衫与女人味等同起来。 非也,非也。一个真正有女人味儿的女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比如,红楼梦里的平儿。而且她即使到了三十多岁却能仍然不失一个女人的纯真,没有世故和令人发冷的心机。可是她绝对不缺乏智慧。 看完电影后,今天查了一下影评。不少人喜欢may。May的确美,美得像瓷器。其实她在“惊情四百年“年里更美。不过,她无法引起我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变化。美则美矣。 其实我喜欢的不是米雪。菲佛。而是 Ellen. Olansky. p.s.片子画面唯美,细节动人,但并不冗长拖沓。94年奥斯卡提名,遭遇"辛德勒的名单", 只获得最佳服装。 有时候颇有即生瑜,何生亮之叹。“屋顶上的小提琴手“遭遇“教父”, “印度之行“遭遇“莫扎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