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蝙蝠侠》
释义

§ 影片评价

《蝙蝠侠》《蝙蝠侠》是设计大于故事、风格大于实质的胜利——一部你不必在意情节但视觉极佳的电影。

——芝加哥太阳时报

导演有效地回应了原作者鲍柏·肯恩(Bob Kane)不无喜剧因素的视觉风格,同时魔术般地创造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噩梦般的世界。

——综艺

蒂姆·波顿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渗透进电影的每个毛孔,而这位蝙蝠侠足够古怪的装扮和奇怪的台词足以使鹦鹉学舌的人嚼上一星期。

——电影批评家

黑暗、诗性并让人难以忘怀,蒂姆·波顿的《蝙蝠侠》是一部华丽宏伟的活生生的滑稽剧。

——华盛顿邮报

§ 关于电影

《蝙蝠侠》蝙蝠侠(Batman)是在1939年5月美国《侦探漫画》第27期中诞生的一个虚拟人物,由鲍柏·肯恩(Bob Kane)与比尔·芬格(Bill Finger)共同创造(但是只有肯恩获得官方著名为作者),是个伸张正义打击犯罪的超级英雄。虽然一开始只是蝙蝠侠仅是数个同时被创造出来的虚拟角色之一,但后来却成为其他连载漫画中超级英雄的领袖人物。蝙蝠侠的公开身份是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一位富有的企业家、花花公子、与慈善家;由于在儿时亲眼目睹了父母被谋杀,让他立志锻练肉体与心智,并穿上以蝙蝠为灵感来源的服装打击犯罪。

蝙蝠侠是一个文化符号,曾被改编呈现于数种媒体中,包括广播、电视与电影,更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上营销于全世界。对“蝙蝠侠”这一角色的演绎有着不同的版本,至今已发展成系列电影。《蝙蝠侠》最初以电视的形式出现,1960年代后期的蝙蝠侠电视影集采用了夸张滑稽的美学处理方式,造就了亚当·维斯特这样家喻户晓的“蝙蝠侠”形象,结果在影集结束后的数十年间仍让蝙蝠侠脱离不了影集中的形象。然而,其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作品却直到23年后的1989年才真正面世,即蒂姆·波顿的《蝙蝠侠》。该电影以1986年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的短篇漫画集《蝙蝠侠:黑骑士归来》(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为基础,电影中的“蝙蝠侠”丢弃了1960年代所营造出的蝙蝠侠角色的文化历史,没有承继书中的幽默喜剧风格,而回到1940年代时期电影的黑色风格中。蒂姆·波的拿手好戏是擅长表现怪诞,他保留了原著中的精华,力图使蝙蝠侠和蝙蝠侠的世界真实可信,并通过加强故事的幻想戏剧性成分来实现这一目的。

蒂姆·波顿和他的特效小组创造出可同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和雷德利·斯科特《银翼杀手》中充满未来派风格的洛杉矶相媲美。电影里的哥谭市(实际是纽约市的别称,而影片里关于哥谭市的造型实际也是在影射纽约)是影史上最为独特和深具艺术氛围的创造,这些巨大的建筑犹如腐烂城市的纪念碑,是当代城市混乱想象的产物,充分展现出后工业时代的庄严,遗憾的是电影里却没有更值得纪念的事件来同这种伟大的效果相匹配。电影所有的重要时刻都以巨大的声响冲击着耳朵,并伴着手提钻式的切割风格,而这恰好反映出了影片的问题:缺乏悬念和真正有趣的东西。总得来说,黑暗阴沉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过目难忘的力量。除了尽情地炫耀超现实风格,蒂姆·波顿还展示了发达的肌肉和饱满的情绪,“我赋予了蝙蝠侠以双重性——黑暗和光明”。

但影片却成为当时的票房“杀手”,并掀起了一股“蝙蝠侠”热,使蝙蝠侠系列玩具一时之间成为最畅销的玩具品种。而影片最大的卖点,恐怕还是在于主角那奇特的造型和奇妙的道具。而蝙蝠侠那辆奇妙的蝙蝠车和身上的众多小道具自然更为影片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蝙蝠侠在黑夜中行动的场景和背景音乐一起构成了极富传奇意味的氛围,使影片成了一个现代城市中的黑夜神话。[1]

§ 关于导演

《蝙蝠侠》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波顿获得一个开拓事业的大好机会,得以执导大制作影片《蝙蝠侠》。这部根据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娱乐片其漫画风格和超现实风格为伯顿提供了驰骋想象力的最好空间。伯顿偏于阴郁的视觉风格,令即使是超级正面英雄的蝙蝠侠也带上了强烈的阴暗心理的背景。这部打上伯顿标签的诡异阴暗的电影在一向“明朗”的好莱坞卖座片中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风格和影调,不仅使该片在众多超级英雄的影片中独树一帜,而且也影响了接下来一系列同类影片,丰富了好莱坞电影英雄群像的类型,也为好莱坞漫画卖座片的再次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票房上的极大成功也使蒂姆·波顿成为好莱坞的一流导演。

影片的全面成功也给了它继续“生长”下去的原动力。1992年,蒂姆·波顿又完成了“蝙蝠侠”的第二集《蝙蝠侠归来》。由于第一集的成功,蒂姆·波顿有了更多的自由处理自己的影片。于是,这部影片的调子比第一集更加阴暗低沉,以至招来华纳公司的不满,值得庆幸的是影片还算卖座。

§ 关于演员

“蝙蝠侠”这一形象成为迈克尔·基顿的招牌角色,使他一时之间成了大受欢迎的红星。但实际上由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小丑才是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尼科尔森在片中不乏独属于他个人灵光一现的时刻,这位以迷人的巴洛克风格装饰其扭曲形貌的小丑窃取了电影的大部分镜头,这种讽刺性的狂欢只有尼科尔森才能充分表现,胜过他在《闪灵》中的夸张表演。相比之下,性格单一的蝙蝠侠更像是小丑的陪衬,迈克尔·基顿更像是在虚度时光,而他同大花瓶金·贝辛格展开的“生死”恋爱同样难激动人心。毫不夸张地说,金·贝辛格的出场是影片的失足,她以一种尖叫的风格来扮演这个角色以至使这个角色失去了魅力,同蝙蝠侠的其他女人——米歇尔·菲佛和妮可·基德曼相比,金·贝辛格无疑是下等的。而片中最为奇怪的一幕是:当金·贝辛格被管家阿尔弗雷德领进蝙蝠侠的洞穴时,她第一次意识到蝙蝠侠和布鲁斯·韦恩是同一个人。而她的反应是什么?她没有任何反应。电影忘记让她表现出适当的吃惊。

§ 幕后花絮

《蝙蝠侠》·电影仅仅拍摄了12周。

·最初,华纳兄弟公司想把此片拍成一部高成本的通俗电视系列喜剧,由比尔·默瑞(Bill Murray)来扮演蝙蝠侠,艾迪·墨菲(Eddie Murphy)扮演罗宾。

·最初金·贝辛格扮演的角色是由肖恩·杨来演的,不幸的是在同迈克尔·基顿拍一场骑马的戏时摔断了锁骨,这场戏随被删除了。

·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查理·辛、比尔·默瑞、皮尔斯·布鲁斯南和汤姆·塞立克(Tom Selleck)都曾被作为蝙蝠侠的人选。

·威廉·达福、大卫·鲍伊(David Bowie)、约翰·利特高(John Lithgow)、詹姆斯·伍兹都曾被考虑为小丑杰克的候选人。

·布景设计Anton Furst在设计电影中的哥谭市(Gotham City)时故意采用了相互冲突的建筑风格,为这个想象中的城市营造出一种丑陋暗淡的都市景观。哥谭市的设计参照了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奥图·瓦格纳(Otto Wagner)和路易·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等的作品进行设计。

·蝙蝠侠的服装重达70磅。

·博物馆里防毒面具旁笔记本上的笔迹是导演蒂姆·波顿的。

·杰克·尼科尔森这样谈论他的角色:"我之所以喜欢小丑杰克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幽默感是完全没品位的。"

·小丑杰克在博物馆里破坏的油画是弗朗西斯·培根的“Figure with Meat”。

·电影发行第一版的录像带时,电影的色调被调得明亮了一些,因为在电影院里看此片的观众抱怨电影拍得太黑了,以至于他们都看不清在演些什么。

·据说蒂姆·波顿在小丑杰克带领一班手下闯入博物馆的那场戏中扮演了其中的一个暴徒。

·哥谭市的市旗同印第安纳州的州旗很像。

·迈克尔·杰克逊曾被邀请谱写并演唱电影的主题曲,但因为音乐会的冲突他拒绝了。

·梅尔·吉布森本是蝙蝠侠的第一人选,但因他接拍了《致命武器第二集》而不得不退出。

·金·贝辛格只比迈克尔·基顿矮几英寸,在拍对手戏时,为了使基顿显得更高一些,金只穿平底鞋或仅仅穿着长袜拍戏。

·这是第一部在英国被定为12级的影片,直到2002年的《碟影重重》获得12A的级别才打破这一记录。

·影片在英国的松林摄影棚(Pinewood Studios)拍摄。

·由大部分英国人组成的特效小组改进了蝙蝠车,“它看起来棒极了,”伯顿说,“但它的门在哪儿?”

穿帮镜头:

·连续性:镜头显示,博物馆的名字外面和里面的拼写不一样。

·连续性:当艾丽西走进克里斯姆的办公室后,桌子和椅子消失了。

·启发性错误:在杰克杀死克里斯姆后,后者的手动了动。

·启发性错误:在游行一节里,当小丑杰克放毒气时,维可钻进汽车侥幸逃过一劫。当她发动汽车开走时,可以看到乘客座的车窗是开着的。

·由主角促成的错误(或许是制片人有意为之):印有维可(Vicki)照片的《时代》杂志,在封面上将她的名字拼成了Vicky。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