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超构传》 |
释义 | 赵超构传 内容简介 人谓我国杰出老报人赵超构先生有“三不朽”: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媲美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创办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晚报》取得成功经验;六十年间手不停笔死而后已,作新闻性杂文万余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本传记叙述赵氏生平,包括与毛泽东交往,成为中国共产党诤友的经历。 赵超构传 本书前言 后记 赵超构先生谢世七周年的日子,他的传记终于问世了。照中国的算法,今年“五四”是他九十诞辰。 想为他写部传记的念头,萌生已久,一直没有动笔,实非我的本愿。正如我在正文开头所说,他生前不但不让旁人为之立传,他自己也绝少谈他自己的私事。再加周围的种种阻力和我自己的衰弱疏懒,一直拖延到去年春天,方才动笔。前后用了十个月时间,完成初稿,又向报社内外的老朋友蒋文杰(虞丹)、束纫秋(言微)、欧阳文彬、冯英子、沈毓刚和丁法章等在位的负责同志征求意见,作了一些修改补充,于今年春夏间杀青。 我与赵超构在新民报共事已有半个世纪。他是我的前辈和领导,大家的老大哥,关系在师友之间;就是在工作上的日夕接触亲承謦软之外,“吃喝玩乐”也是总在一起的。即使是像“史无前例”那样的艰难岁月,我们还是相峋以湿,相濡以沫,没有翻脸,没有“划清界限”,互相揭发,反目成仇,割席绝交。想到这一层关系,我自认为由我来写他的传记,义不容辞。至于学养、见识、文才远胜于我的作家,表示要写赵超构传的不是没有,他们自然也可以凭藉赵超构的文章、谈话、某些书面资料和社会传闻,写一部活灵活现的人物传记,但毕竟隔了一层,真正感性的东西恐怕不会很多。那传记也就难免隔靴搔痒。 不过,我也有我的难处。对赵超构其人其文,实在没有多少研究,不敢说对他有多深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愈是接近的人,愈是看不清楚。就精神境界而论,知识分子总是云遮雾障,不是个个显山露水容易认识的。 八十年代后期,赵超构健康情况进一步恶化,频频住院就医,已有风烛残年的情态。我与他在武汉大学教书的堂弟赵贯东(晁鸥)同志曾拟过一个始时他表示反对,连看也不看,烦躁地说:“我有什么好写的!”我盯得紧了,他干脆说:“等我死了再写吧!” 有一次,他心情稍好,我又拿出这个稿子请他审订。他看了一看,随手用红笔删削,划去大半,结论仍是:“不要公开发表”。 《年谱》稿虽然没有发表,但从他删改的地方多少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大半生经历之事的价值观,成了后来我写他传记时参照的一个标准。 本书中涉及传主的某些内心活动和行为细节,只能说是我从旁观察和体会所得,不一定符合实际。但如没有这些描写,记叙势必更加枯燥无味和概念化。当然,历史事件的大概状况,我还是力求真实的。 还有一个方面的素材,是我去年春天抱病赴温州调查采访所得。在苦雨绵绵的一个星期中,我在我的老伴扶持下,跑了温州、瑞安、文成三县市不少城乡村镇,了解到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赵超构青少年时代的旧事逸闻。如果失去这个机会,我相信这些历史陈迹将会随时湮没,永远无可追寻。 在这里,我要感谢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文成县委宣传部、温州日报的负责同志和一直陪同我们奔波的文成县原档案局局长、《文成县志》主编朱礼同志等给我的帮助和盛情招待。 …… 赵超构传 本书目录 奇风异俗中的童年 一天风雨暗温州 偶然走近新民报 遇见一个识货的老板 花�w湾的大哥哥 走向延安 初识毛泽东 重庆再晤毛泽东 开门与关门 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 国民党派来个总编辑 刀俎间跳着的鱼 迎接新中国 编辑部几度风波 落帽风前 奉命歌歌颂“大跃进” “文革”岁月 旧燕回归新巢 苦夕照之无多 自己的觉醒和后人的评说 后记 赵超构传 作者介绍 张林岚(1922~ )原名张世��。浙江浦江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主编《吼声》周刊。西北大学肄业。民国34年(1945年)起,长期在《新民报》(重庆和上海的日报和晚报)工作,历任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文艺部主任、编委。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任编委、副总编辑,后专任评论员,并兼任该报主办的《漫画世界》常务副主编。以"一张"笔名撰写杂文、随笔,著有《月下小品》、《月下小品及其他》、《赵超构传》等专集多种。曾被选为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1987年经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记者。1993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