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禅宗与道家》
释义

§ 内容简介

南怀瑾由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 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 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 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 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 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 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 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 前言

去秋今春,两度应刘白如先生之约,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讲述道佛两家学术思想与中国文化。初拟以最短时间,有限范围毕其事。敦知言难局约,枨触多端,繁莞散漫不得中止,两次讲辞之半,又经《大华晚报》披露,致使爱憎之者,函电催梓全文,欲了知其究竟,秋初白如先生远游前夕,犹以速印为辞。且杨管北先生亦愿印赠送本三千册,乐为之助,乃冒溽暑深宵,匆匆整理讲稿付梓,纰漏错谬,情多惶恐。居常有意贯串儒释道三家源流,叙述其与中国文化上下数千年之通论,然默计时间与篇章,若非尽多年之力,究数百万言之辞,难概其要。自忖学养未逮,运遭悔咎,况人事丛脞,日不暇给,每又为之辍止,傥天假以年,或于晚岁成之,亦未可必也。本书所述,仅举其端倪,就正大雅而已。且在酷热清稿其中,适逢内外诸多障难,幸而有成,实得力于林登飞、汤宜庄、徐芹庭、孙毓芹、宋今人、汤珊先诸君之力,并此致谢,以志念也。 《禅宗与道家》

§ 目录

代序

前言

禅宗与佛学

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佛学内容简介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 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 建立师道的庄严

2. 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4. 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5. 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 小乘的思想

2. 小乘的实践

3. 小乘的求证方法

三、禅宗概要

(一) 有关禅宗的史迹

(二) 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三) 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

(四) 研究禅宗的几个销钥

(五)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六) 禅宗与中国文学

四、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道家与道教

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一) 道家与黄老

(二) 道家与老庄

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

(一) 上古历史传说上的反证

(二) 孔子与隐士的思想

(三) 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

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一) 有关原始自然科学(二) 有关阴阳家演变为人文科学

(三) 有关理论物理科学

四、 有益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 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二) 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

(三) 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

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一) 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二) 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舟道派

(一) 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

(二) 方士医学与易象数合流的炼气养生术的丹道

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

(一) 老子

(二) 庄子

(三) 战国时期阴阳家与方士的目的

(四) 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与神仙的思想渊源

八、 道教

(一) 汉末道教形成的因缘

(二) 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与道概论》后语

南怀瑾先生蓍述目录

§ 节选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神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它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因为不一定需要文字,所以传到中国以后,就成为中国文化式的佛教了。如果说它是佛教革新派,那也并不准确,因为它既没有革个什么,也没有新个什么,它的宗旨和修行途径,既没有变更本来佛法的面目,也不是中国自己所创造的,只是把印度传来原有的佛教制度,确实痛快地改变一番,即可适合中国文化的民情风俗,又从此建立一个新型的中国佛教气象,而且影响后世各阶层的社会规范,可是它正如佛陀所教的寂默一样,虽然在中国社会里,作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却仍然默默不为人知,但就中国禅宗所创立的制度来说,它对佛法,果然作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同时对于中国的各阶层社会,也奠定了后世组织的规模。

释迦出家以前的印度,本来也有很多其他宗教信仰,和离俗出世专修的人们,这些人都叫做沙门,等于中国古代避世的高士,我们普通称他作隐士,史书上又称为隐逸的,不过我们的隐士们,不一定绝无家室之累的,至于印度的沙门,都是世家避世的人,释加创立佛教以后,凡是正式出家,皈依佛法的弟子们都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绝无家室之累,男的就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丘"这个名称,是包含有乞士,怖魔、杀贼等意义,所谓"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便名"乞士"同时含有能杀烦恼之贼,使魔众怖畏的威德之意,所以严格遵守佛制的比丘们,大都是修习苦行,立志精勤的,其中专门注重苦修的,特别又称为头陀行者,原始佛教的比丘们遵佛的戒律和制度,同时也须修习头陀的苦行,除了应当遵守心性修养,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外,他又定下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

衣。不过三衣。多的就是布施了,甚之,拣拾人们抛弃了的旧布和破布,一条一条的凑成衣服来穿,这便叫做粪扫衣,传到中国以后,便改穿中国式的大袍,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补破衲杂而成的,就名为破衲衣,或被衲衣。

食。日中一食。至多是早上、中午两餐,过了午时,便不再吃了,因为他把饮食,只看作维持生命,和医治饿病的药物罢了。

住。随遇而安。屋檐,庙廊、树下、旷野、荒冢,铺上随身携带的坐具一领,或草织蒲团一个,两足跏趺(俗称为盘足)便心安理得的度此旦暮了。

行。赤足或芒鞋、光头安详而走,昔在印度,至多上面打了一把伞,睛遮太阳雨遮水,传到中国,雨伞换了箬笠,所以文学家们,便有"芒鞋斗笠一头陀"的颂辞了。除此一身以外,大不了带一个净水瓶,供给饮料和盆洗之用,一个钵盂,作吃饭之用,其余可能带些经卷而已。

他们这样的刻苦精勤,尽量放弃物欲之累,过着仅延残命的人类的原始生活,就是为了专志求道,表示尽此形命,揖谢世间了,虽然,他们还存有利世济物之心,但在行为上,却是绝对的离群出世之行,所谓头陀不三宿空桑之下,就为了避免对事物的留恋,这在佛学名辞上,也可以叫做舍,又可以叫做内布施,他形似杨朱的为已。又同时具有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之心,但是,也有些比丘们,同居在一起修持道业的,那便名为僧伽,僧伽是僧众团体的意义,其中足为磊众师范,统率僧伽的就称为大和尚,或简称和尚,以后传到中国,就把比丘们统名为僧,以讹传讹,又笼统叫做和尚,其实一个僧与和尚,便概括了这些意义。

当汉明帝时,最初佛法传入中国的和尚,是从印度来的两们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汉朝将他们安置在洛阳的白马寺,所以中国后来的佛庙和僧居,就叫做寺和院了,其实在汉代,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汉、魏、两晋、南北朝之间,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虽然不一定都是修习头陀行的,但大都是严守戒律的比丘,严守戒律和遵守佛的制度,便是乞食之人,虽然也有靠信仰皈依徒众们的供养,但是日久月长,到底还是一个问题:

(1) 印度文化,向来敬信沙门,而且在中部南部一带,气候温暖,野生果林很多,乞食不到,还可随地而充饥,但在中国,便没有如此容易了,(2)中国文化的民情风俗,与印度迥然有别,除了贫而无告,沦为乞丐的,即使如隐士之流,还是靠自己躬耕畎亩而得衣食的。(3)中国素来以农立国,政府与社会,都很重视农耕,仅靠乞食生活,便会被视作懒汉或无用的人了。(4)古代传统文化的观念,认为人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比丘们既已剃除鬓发,已经犯了大不敬和不孝,一般的人,已经存有歧视之心,何况还要乞食于人,那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大半都靠帝王大臣们的信仰供养,才得维持其生活,同时其中有一部分,还须靠自己募化,或其他的方式维持,所以便包含了许多事故,引起历史政治上几次的大反感,不过,那时候中国的僧众,因地制宜,已经不能完全遵照原来的佛教,有的已经建筑寺庙,集体同居,只有少数专志修持,一心求道,单独栖息山林岩洞之间,过他的阿兰若(清净道场)生活,其余就需要变更方式,才能适应环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