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堂尖塔》
释义

教堂尖塔 本书前言

译后记 《教堂尖塔》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在《蝇王》发表十年后出版。关于小说创作,戈尔丁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经宜称:“除非你做的事是连自己都怀疑做不到或是你确信别人从未尝试过的事,否则写小说便毫无意义。我认为写两本相似的书是毫不足取的。”①然而,对于戈尔丁的这段话,我们不应该片面去理解。就《教堂尖塔》中的讽刺手法,象征与意象的运用而言,这部小说与《蝇王》有着不少的相通之处。同时,戈尔丁在创作《教堂尖塔》时也的确进行了创新的尝试。与《蝇王》不同的是,《教堂尖塔》寄寓了人类寻求理想境界的希望,也揭示了一种复杂交织的生存状态,崇高的企求与丑恶的现实、向善的奋争与罪恶的欲望相互交织,剪不断,理还乱。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这部小说的容量。 也许是索尔斯伯里大教堂高耸的尖塔激起了戈尔丁对于理想追求的丰富联想(戈尔丁曾任教于索尔斯伯里中学并曾提到索尔斯伯里就是《教堂尖塔》的原型),也许是教堂对于精神层面的特殊含义,戈尔丁将他第五部小说的背景放在了教堂。他通过荒诞与现实交错的画面,象征与隐喻的创作手法,揭示了人生与社会现实的多重矛盾。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天,圣母马利亚大教堂的教长乔斯林似乎感到了主在召唤,要他为了主的荣光去建造一座四百英尺高的尖塔。他不顾教士们的反对,对于营造商罗杰,梅森的忠告充耳不闻,在没有地基的情况下硬逼着罗杰・梅森和工人们往上造尖塔。随着工程的进展,教堂的负重不断增加,四根支柱不堪重负,发出可怕的呻吟(因其双关意义,译为“歌唱”)。出于无奈,在完成了尖塔下层的塔之后,工人们只好造了一座小丑帽一般的尖塔。尖塔内层是八角木架,外层是薄石块,石块用钢缆绷紧。即使如此,固定尖塔外层石块的钢缆还是断裂了。石块碎裂,像飞弹似的落下,内层的八角木架也倾斜了,无力地靠在护墙上。由于失败和四面受敌,也由于病痛的折磨,乔斯林在病榻上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乔斯林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现实的无知,小说中滑稽而又充满悲剧性的氛围,使《教堂尖塔》充满了强烈的讽刺色彩。从这一意义上看,乔斯林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不无相通之处,区别仅在于乔斯林的“执迷不悟”。无论在旁人的心目中他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无论反对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乔斯林都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无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他那纯真的信念都在强有力地激励着他,克服一切困难,让尖塔高耸在教堂顶上。 然而,乔斯林对于建筑一无所知,却是不可否认韵事实。他天真地认为:只要“虔诚”,只要有著“意志”,其它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在这里,戈尔丁有意打乱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取得了戏剧性讽刺(Dramatic Irony)的效果,折射出乔斯林在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所处的困境。当乔斯林充满激情地向周围的人们宣扬主的意志,盛赞即将拔地而起的、雄伟的尖塔时,他在教士及建筑工人的心目中却显得愚钝透顶。营造商罗杰・梅森费尽唇舌地向乔斯林解释建筑学上的原理,最终却发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乔斯林既听不懂,也不愿听,死抱着他那不切实际的观念,令罗杰・梅森既惶惑,又恼怒。没有地基就无法建筑,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乔斯林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宜称“主会赐予的”。随着教堂负重的增加,四根石柱被压得发出了可怕的呻吟,望弥撒的人们也因此而纷纷逃离。然而,在乔斯林的心目中,这可怕的呻吟却是赞美主的“歌唱”。尖塔撕裂,碎石横飞,八角木架倾斜,他却寄希望于主教送来的“神钉”,然而他所翘首以待的“神钉”却无法使尖塔复原。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