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贞观政要》
释义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十卷,专题性史书,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八、九年。吴兢写作此书是借古讽今,借歌颂唐太宗时代的德政,告诫后世君王要择善从之,以利江山稳固。此书的体例和方法与《尚书》、《国语》相类,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四十五位大臣的问答,也有大臣的劝谏奏疏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对唐太宗君臣治国安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也列举唐太宗晚年的奢靡放纵,因书中论述统治之道,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 作者简介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 《贞观政要》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吴兢,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当时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武三思等人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

唐中宗时,吴兢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书成后,转任起居郎,又迁水部郎中。开元初,自请继续修史,得准与刘知几撰《睿宗实录》,并重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他都断然拒绝,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以上引文均见《唐会要·史馆杂录》)时人称誉他是当世董狐。

吴兢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以后他调离史职,先后任荆州司马,台、洪、饶、蕲四州刺史,相州长史、邺郡太守、恒王师傅等职。70岁以后,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杂,撰写梁、齐、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

§ 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是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它成为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蓝本。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第1卷有《君道》、《政体》2篇,记载李唐政权建立后,李世民和魏征等人讨论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巩固政权的思想和史实。他们鉴于隋二世而亡的教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由天下大乱达到了天下大治。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君道》篇列全书首卷之首,基本内容讲为君之道,也可看作全书的总纲。认为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则必动乱危亡。“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无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炀帝。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为君之道的教训:一是把握创业与守成的关系。创业历险,固然艰难,但创业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惧,这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守业岂不更难?二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明君常思古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三是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第2卷有《求谏》、《纳谏》等3篇,记录唐初君臣虚己外求、从谏如流的盛况,反映了唐初统治集团内部能够发表和听取不同意见,君主比较开明,君臣关系比较和谐的事实。 唐太宗李世民

第3卷有《择官》等3篇,记录了唐初“用人唯贤才”,知人善用,重视地方官人选等情况,提出了官不在多,宁缺勿滥的思想。

第4卷有《教诫太子诸王》等4篇,记录了李世民等人教育太子诸王遵守法度,尊敬师长,知稼穑之艰难,爱护民力的言论和事迹。

第5卷的《仁义》等5篇和第7卷的《崇儒学》等3篇,反映了唐初统治者尊崇儒学,重视道德教化,主张省刑慎罚,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

第6卷有《俭约》、《奢纵》等9篇,记录李世民等人节己顺民,俭约慎行,反对铺张浪费的言行。

第8卷有《务农》等5篇,记录唐初统治者重视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言论和措施。

第9卷有《征伐》、《安边》2篇,记载唐初御边的武功和安边之策,以及对屡犯边境的各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以德怀人的民族怀柔政策。

第10卷有《慎终》等4篇,反映李世民和魏征等人注意防微杜渐,力求善始慎终的思想与事迹。

§ 主要特点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贞观政要》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着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书》卷66“后论”)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贞观政要》

吴兢在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有识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能抓住这一环节不放,取得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贞观后期天下丰足,可以上比汉初的文景盛况。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是非常关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有鉴于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教育,颇费了一番苦心。虽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归于失败: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骄奢淫逸被废,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无能,没能很好继承他的事业。但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作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的作法值得学习。吴兢特立《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对此进行记述,说明他也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 主要版本

《贞观政要》,记录唐初贞观年间君臣讨论政治得失的重要政论史籍。唐中期史官吴兢撰,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元代戈直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多。

《贞观政要》现存最早刻本是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释,是为戈本,流传至今。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影印之戈直注明成化本加以校点刊行。

§ 贡献影响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一书的价值,除了在于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唐初历史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外,不论是唐太宗兼德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直言谏诤精神,都足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模板、建设国家的圭臬。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 学者评价

桂罗敏:《贞观政要》在问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贞观政要》吴兢在朝廷内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受唐玄宗所压,受张说所压,……但它确是本好书,在沉默了多年后,它终被后人在历史的尘土中发掘出来,奉为经典之书。(《〈贞观政要》问世冷遇考》)

闫质杰:生活在玄宗时代的吴兢,看到玄宗政治后不如前,讽谏玄宗,在《政要》中直书不讳,大写贞观后期逊前的事实及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史学家吴兢的良苦用心。(《吴兢与《贞观政要》》)

衷成:时有“今董狐”之誉的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伦理著作。……特别是它作为一部总结古代政治伦理精粹的名著,为后世从政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所重视,并曾于九世纪东传日本,受到皇家、幕府的青睐。(《读古代政治伦理名著——《贞观政要》》)

耿余辉:《贞观政要》是我国的古典文化遗产,可是国人却始终未珍惜它,实在是令人遗憾,……但这部古典领导学,却长期风靡日本,日本从一条天皇执政以来,历代君王都以《贞观政要》为治国宝典。(《吴兢与《贞观政要》)

§ 相关词条

佛教绘画《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春秋公羊传》毛文龙

唐朝官制《四书集注》《天工开物》《春秋左氏传》朱彝尊

楼兰遗址《白虎通义》《五经正义》《明夷待访录》韩非子

中国神话《船山遗书》《梅花易数》《伤寒杂病论》南五祖

§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enguanzhengyao/index.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