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推手》 |
释义 | § 影片简介 《推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时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儿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从小习太极拳的朱老,退休后被在美国任电脑工程量师的独子朱晓生从大陆接去,原本以为可从此安享晚年,可是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离开了儿子家就会迷路的朱老,只能整日在家中练习太极,媳妇玛莎则正为创作苦恼,整天面对无法对话的中国公公更觉得莫明的压力从四处袭来。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练,因与儿媳妇玛莎不和而离家出走。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拳功底被发现,立即成为美国头条新闻。当儿子朱晓生从警察……[1] 朱老先生最后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惟一能给他一点安慰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陈老太。李安通过这两位老人对故土的怀恋,表达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种无法遏止的乡愁。 § 影片背景 推手 1988年,李安回到他的出生地台北。在台湾中影公司,李安被视为继侯孝贤、杨德昌之后的第二拨儿新导演之一。1990年,台湾新闻局征集优秀剧本。为获得优秀剧本奖金,李安动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推手》。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导片的机会———台湾中影看中《推手》,决定采用包拍的方式,让李安吸取美国东岸独立拍片的经验,以包拍的方式拍摄《推手》。 《推手》是奠定李安导演地位的处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湾新生代导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极大的轰动。《推手》获1991年台湾金马奖八项提名,最终夺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1992年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 幕后花絮 在拍《推手》前,李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他银行存折里只剩下43美元,连回台湾领最佳剧本奖的飞机票都舍不得买。得到徐立功所在台湾中央电影公司1200万新台币支持后,李安找来他在纽约大学的学弟学妹,加上独立制片公司“好机器”特德·获普和詹姆斯·沙姆斯协助,用了24天拍完这部处女作。第一次拍电影,李安就很享受导演的位置,但资金紧张使得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儿子上阵,甚至连家里的餐桌都被用作道具而被毁……[1] § 精彩剧照 § 获奖情况 199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1992年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 简评 《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 、《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 § 海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