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义

§ 名文简介

本文书影作者:孟子

类型:议论文

成文时间:战国时期

§ 原文

孟子书影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孙叔敖举于海(4),百里奚举于市(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6)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7)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征(9)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11)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注释

孟子(1) 傅说:殷武丁时贤人。他原被人雇佣筑墙,被武丁发现后任命为宰相。版:筑墙用的木版。

(2) 胶鬲:殷纣时贤人。他曾从事贩卖鱼、盐的工作,周文王曾将他推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3) 管夷吾:即管仲。士:此指法官,主管狱囚。

(4) 孙叔敖:春秋时楚隐士,居于海边,楚王知其贤,举以为相。

(5) 举于市:百里奚被楚人捉住后,让他放牛,秦穆公闻其贤, 把他赎买到秦国, 举以为相。

(6) 行: 经历。

(7) 曾: 同“增”。

(8) 衡:这里指错综复杂。作:即创造之意。

(9) 征:验证,表现。

(10) 入:指在国内。后句中“出”则指在国外。拂:同“弼”,辅导、纠正之意。

(11) 恒:经常,引申为“肯定”之意。

§ 译文

孟轲画像舜从普通的农事劳动之中被任用,傅说从一个筑墙工的位置上被提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上买回来后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些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饥饿而形容憔悴,使他因贫苦而行事错乱,难以称心如意,由此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应付事情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万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流露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内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易于走向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 影响与传播

孟轲雕像本文阐述的事实上是个人的命运和客观环境的关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已经成为一句格言,鼓舞了无数有识之士从贫贱中奋发,从失败和厄运中站起来,向命运抗争。

一个人身处逆境,精神压抑,往往会在对压抑的反抗中不断拼搏,不懈努力,激活内在的生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是在这种努力的实际行为中他的思想和感情才会为人们所理解,获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这里描述的其实是我们经常说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主观的努力来积极地适应客观环境乃至改变客观环境。这对天下所有处于逆境、犯了错误而苦闷彷徨的人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彩漆二十五弦瑟在孟子之前,春秋晋大夫司马侯早就已经提出“多难兴邦” (《左传·昭公四年》)的说法。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更加辨正,可以说是对“多难兴邦”的发展。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严格执法、足以辅助朝廷的贤臣,外部又没有敌人的骚扰侵犯,总是过着太平安乐的日子,就会使君臣上下渐渐地养成不思进取的作风。这样,一旦有难,国家就会濒临灭亡。这对于统治者而言,无异是一记警钟长鸣,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唐代柳宗元在《敌戒》中说: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指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继承孟子这一思想而来的,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专家点评

孟轲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为选者所加。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孟子》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人的进步往往就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文章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1]

§ 相关资料

《孟子》;《论语》;《孟子评传》;《孟子传》;《中国名人百传》;《孟子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42:26